張金聰
摘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方式。無論是現(xiàn)代還是過去的課堂教學,課堂提問都被廣泛應用,也是當前教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提問是實現(xiàn)教學反饋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師生相互作用的基礎。合理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溝通師生的情感交流,調節(jié)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果。本文將結合數(shù)學課堂具體的教學實踐,著重從提問廣度、問題設計、提問方式等來談談初中數(shù)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課堂提問;策略;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5-0037
一、當前初中數(shù)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課堂提問是教師診斷學生學習狀況,有效改進教學的基本手段。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不太注意課堂提問的方式,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誤區(qū):
一是重數(shù)量,輕質量。為了追求課堂的熱烈氣氛,教師常常設計大量學生容易答出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提問目的不明確,表面熱鬧,華而不實。
二是重提問,輕反饋。課堂上教師一聽到學生回答的思路和課前預設的不一樣,或是馬上打斷或是輕描淡寫地過去,學生非但不能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中,反而容易造成學生對問題的麻木,失去課堂生成的機會。
三是重形式,輕實效。課堂問題的設計忽視學生的年齡特征,脫離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區(qū)”,啟而不發(fā);設計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于籠統(tǒng),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課堂問題拋出之后沒有停頓或先點名后提問,學生沒有時間思考。課堂提問面向少數(shù)學生,多數(shù)學生“冷場”。
二、初中數(shù)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課堂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溝通師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橋梁。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與策略有利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有效地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1. 保持廣度,分層提問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編擬高、中、低水平三個層次的問題進行課堂提問。難度較大的問題由優(yōu)等生回答,著重引導他們猜想和類比,在質疑解惑中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一般的問題讓中等生回答,讓其在基礎知識的掌握前提下稍有提升;較容易的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回答,讓其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解決基本問題;比較專業(yè)的問題則讓這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回答。實踐證明,這樣因人施問對培養(yǎng)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對破除中等生和后進生對提問的畏懼心理有很好的效果。當然,在每個問題出來之時,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責任盡自己的努力思考問題。在教學中,應避免“先提名,后提問”,這是沒有注意廣度而不能激起全體學生積極思考的錯誤提問方式。即使學生沒有舉手,也可以問他們,讓他們更好地集中精力,努力思考,把握表現(xiàn)的機會。
案例1:一位教師在上華師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3章《定義與命題》第一課時,在鞏固概念的時候設計了一個“默契搭檔”環(huán)節(jié):請找一位搭檔,一位同學在下列條件和結論中選擇兩條構造成命題,另一位同學把它改寫成“如果……那么……”形式。(1)三邊相等;(2)兩數(shù)的平方相等;(3)兩角相等;(4)等邊三角形;(5)對頂角;(6)兩數(shù)相等。這個問題的設計看似很難,其實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回答。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會選擇兩個命題組合到一起,而另一位學生只要按照規(guī)則進行改寫。結果學生構造出的命題五花八門,其中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另一位學生的改寫也是精彩紛呈,也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這個合理性再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課堂上的氣氛達到了高潮,從而有效地鞏固了命題的概念和改寫。
2. 靈活設問,引導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的問題難度要適中,若問題設置太容易,學生不用過多動腦思考就能回答出來,若問題設置太難,學生可能會百思不得其解。根據(jù)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要讓學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來”。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以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特點和思維水平為基點來設計問題。那些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有一定聯(lián)系的,但僅憑已有的知識又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最能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也最有啟發(fā)性,容易促使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探索,提出貼近學生思維“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通過合理有效的提問,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條件,使學生由“學會”數(shù)學轉變?yōu)椤皶W”數(shù)學。
案例2:在進行華師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17章《反比例函數(shù)》復習課時,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1)已知點A(2,y1),B(5,y2)是反比例函數(shù)y=4/x圖像上的兩點。請比較y1,y2的大小。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出不同的方法:①代入求值;②利用增減性;③根據(jù)圖像判斷。教師再出示第二個問題:(2)已知點A(2,y1),B(5,y2),C(-3,y3)是反比例函數(shù)y=4/x圖像上的兩點。請比較y1,y2,y3的大小。學生順理成章地嘗試了上面的不同方法,并且對上面的方法進行比較,了解了各種方法的優(yōu)劣。第二個問題的設計具有層進性,可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更深、更廣。這樣設計的問題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能使學生通過努力達到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啟迪了學生的思維。
3. 把握時機,連續(xù)追問
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時候教師要連續(xù)追問,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問題思考的方向,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回答問題以后,教師可以緊隨著再問學生“為什么?”即你的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你得到這樣的結論根據(jù)是什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扭轉盲目猜題和想當然的趨勢,特別是在概念的判別和選擇題的解答時更應如此。當學生解決一個特殊形式的問題時,可以通過變式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方法化用,得出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問題的關鍵,得到新的結論。
案例3:在復習《相似三角形》時,教師出示題目:
如圖,直角梯形ABCD,AD//BC,∠A=90°,∠B=90°,∠DEC=90°,試說明AD,AE,BE,BC之間的關系。
因為圖形很熟悉,學生很快找到四條線段的關系。
此時,教師追問:“如果把這個圖中的三個90度改成60度,這四條線段有什么關系?”學生試著用第一步中找相等角的方法,證得△ADE與△BEC相似,進而得到四條線段成比例的關系。教師又追問:“如果把60度改成130度,是否也有相同的結論呢?”學生思考片刻,馬上得出肯定的回答。教師問:“現(xiàn)在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就得到當∠DAE=∠DEC=∠EBC時,AD、AE、BE、BC都是成比例的。通過變式追問的方式讓學生掌握了方法,熟悉了圖形特征,拓寬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
4. 留空反饋,延遲判斷
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因此從問題提出到點名讓學生回答,應有適當?shù)耐nD,至于停頓時間的長短,可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反應情況而定。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有時應作出及時、明確的反應,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時還應留些許時間讓學生對其回答深入思考,讓學生自己糾正錯誤思路。
案例4:在學習華師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1章《實數(shù)》時,無理數(shù)概念學習之后,設計問題:下列各數(shù)中是無理數(shù)的是( )
當學生選擇選項B時,不要讓其他學生來幫助糾正,這會讓這位學生失去糾正自己錯誤的機會。引導學生處理不正確答案可用兩種策略:一是由答案到問題的提問,二是由問題到答案的提問。當學生選擇選項C時,可以問:“為什么選擇選項C?”學生可能會答:“因為選項C是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shù)?!笨稍僮穯枺骸斑x項A、B、D都不是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shù)嗎?”這時,學生會一個一個去辨別。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進行思考,自己能找到正確答案,并且對無理數(shù)概念加深了理解。如果教師過早地公布“標準答案”或作出評價,則可能抹煞學生自我糾錯的機會,扼殺學生的思維動力。
課堂提問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加強課堂提問藝術的修養(yǎng)十分重要。能夠科學地設計并進行課堂提問,就可以及時喚起學生的注意,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創(chuàng)造積極的課堂心理氣氛,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藍佳音.增加提問效度 提高教學效率[J].中國數(shù)學教育[M].遼寧:中國數(shù)學教育編輯部,中國省教育學會,2008(9).
[2] 張柏友.提高數(shù)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數(shù)學教育[M].遼寧:中國數(shù)學教育編輯部,中國省教育學會,2008(11).
[3] 嚴育洪. 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藍溪中學 36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