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麗,王麗英,張彥才,史建碩,李若楠,王艷霞,任燕利
(1.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 農(nóng)業(yè)資源環(huán)境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0051;2.河北省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51;3.石家莊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51 )
滴灌水肥一體化下施氮量對小麥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
郭 麗1,2,王麗英1,2,張彥才1,2,史建碩1,2,李若楠1,2,王艷霞3,任燕利1,2
(1.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 農(nóng)業(yè)資源環(huán)境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0051;2.河北省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51;3.石家莊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51 )
為探明華北地區(qū)山前平原水肥一體化條件下小麥合理的氮肥運籌。于 2013-2015 年2個小麥生長季,設置4個滴灌施氮量(N0-不施氮、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處理,研究滴灌水肥一體化下施氮量對小麥氮素吸收積累和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施氮量N1、N2和N3處理的小麥干質量及產(chǎn)量較處理N0顯著增加,N1、N2和N3處理間無顯著差異;施氮量對小麥莖稈的氮含量影響較大,但對籽粒氮含量的影響差異不顯著;處理N3的小麥總吸氮量分別顯著高于處理N0、N1和N2,但處理N1和N2之間無顯著差異;氮肥收獲指數(shù)以N2處理最高,氮肥當季回收利用率、氮肥農(nóng)學效率、氮肥生產(chǎn)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現(xiàn)出隨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趨勢;施氮量超過240 kg/hm2,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增加,且隨種植年限的延長更加明顯。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擬合,獲得小麥最高產(chǎn)量的施氮量為238.46~250.78 kg/hm2,經(jīng)濟施氮量為174.28~207.18 kg/hm2。綜合考慮經(jīng)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該條件下小麥滴灌經(jīng)濟施氮量以174~207 kg/hm2為宜。
小麥;滴灌;水肥一體化;施氮量;氮素吸收;土壤硝態(tài)氮
小麥是河北省乃至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保障小麥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對我國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華北地區(qū)水資源極度匱乏、地下水超采嚴重,因此,冬小麥節(jié)水栽培是穩(wěn)定面積和產(chǎn)量的關鍵。滴灌施肥技術是將灌溉與施肥相結合,可有效地控制施肥、灌溉數(shù)量和時間,不僅控制水肥入滲深度,還能維持根區(qū)合理的養(yǎng)分供應濃度,使水肥供應與植株生長相協(xié)調,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減少水肥損失。滴灌施肥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已有大面積的應用與推廣,而我國滴灌施肥一體化技術僅在設施蔬菜和經(jīng)濟作物上推廣應用,在華北地區(qū)小麥種植生產(chǎn)中技術應用較少,研究滴灌施肥的適宜施肥量將為水肥一體化技術提供依據(jù),對緩解深層地下水過度超采具有重要意義[1-2]。
在植物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中,小麥的生長發(fā)育和產(chǎn)量對氮素反應最為敏感[3]。然而,在小麥生產(chǎn)中,“施肥越多,產(chǎn)量越高”的觀念普遍存在,盲目和不合理的施肥現(xiàn)象非常普遍,而過量的氮肥投入不僅造成肥料浪費,并且引起土壤酸化,污染地下水資源,還會導致小麥產(chǎn)量、品質下降等問題。研究證實,施入土壤的氮素主要有反硝化損失、灌溉和降雨淋失、當季作物吸收利用及土壤殘留4個去向,其中反硝化損失約為5%~8%,氮素淋失約為5%~18%,作物吸收約為18%~41%,土壤殘留約占20%~48%[4],長期過量施肥會導致氮素損失量增加,不利于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5-6]。
迄今,部分學者對小麥產(chǎn)量、品質、氮利用效率及氮素平衡等方面已開展了大量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小麥不同生育期吸氮量不同[7]。同一生育時期,隨施氮量增加小麥氮素累積量提高,在小麥籽粒中69%~87%的氮素是靠營養(yǎng)體運轉,隨施氮量的提高運轉效率降低[8]。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一定的灌溉水平下,0~240 kg/hm2的施氮范圍內,小麥總吸氮量和氮肥吸收量隨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9]。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面畦灌條件下采用播前施用底肥和春后一次追肥的基礎上研究小麥氮肥利用規(guī)律,但在滴灌水肥一體化條件下研究小麥氮素吸收及運轉規(guī)律對施氮量的反應亟待明確。本研究通過2季試驗,研究滴灌條件下不同氮肥用量對小麥氮素吸收累積、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殘留的影響,為河北山前平原冬小麥滴灌水肥一體化施肥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試驗概況
本試驗于2013-2015 在農(nóng)業(yè)部鹿泉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野外觀測實驗站進行(38°12′N,114°38′E),種植模式為冬小麥-夏玉米輪作。該地區(qū)為華北地區(qū)山前平原,土壤為黏壤質洪沖積石灰性褐土。該試驗基礎土壤:0~20 cm 的土壤硝態(tài)氮11.28 mg/kg、速效磷 14.6 mg/kg、速效鉀 85.0 mg/kg,2013-2015年的供試小麥品種為邢麥6號。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4個施氮處理,施氮量分別為0,120,240,360 kg/hm2,分別用N0、 N1、 N2和N3表示。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64 m2,重復 3 次。各處理的磷鉀肥用量相同,分別為P2O5105 kg/hm2和 K2O 270 kg/hm2。
供試肥料氮、鉀肥的40%和磷肥的80%底施,其余氮、磷、鉀肥按照施肥量,配成固體水溶性肥料,分別在起身期、拔節(jié)期、抽穗期及灌漿期4個時期滴灌施肥。底肥供試氮肥為尿素(含N 46%),磷肥為磷酸二銨(含N 16% 、P2O544%,),N0處理磷肥為過磷酸鈣(含P2O512%),鉀肥為氯化鉀(含 K2O 62%)。追肥滴灌水溶性肥料的氮肥為尿素(含N 46%),磷肥為磷酸一銨(含N 11%,P2O561%),鉀肥為氯化鉀(含 K2O 60%)。冬小麥全生育期灌溉4~5次,滴灌追肥每次灌溉量為225~375 m3/hm2,2013-2015年小麥季灌水量均為1 500 m3/hm2。
1.3 測試項目與方法
1.3.1 植株干質量 分別在冬小麥拔節(jié)期、抽穗期、灌漿期取50 cm雙行植株,成熟期取1 m2的植株,于105 ℃殺青30 min,65 ℃烘至恒重,計算單位面積干質量。
1.3.2 植株含氮量 于拔節(jié)期、抽穗期及成熟期取樣,其中拔節(jié)期和抽穗期將植株莖葉粉碎混合均勻,成熟期小麥植株分為莖稈、籽粒兩部分測定其含氮量。樣品于105 ℃殺青30 min后,在 75 ℃烘至恒重。采用濃硫酸消煮,凱氏定氮儀測定植株各器官全氮含量。有關氮素吸收利用的計算公式[5,8]如下:
氮素累積量=含氮量(%)×干質量;
氮素收獲指數(shù)(%)=籽粒氮素吸收量/植株地上部氮素積累量×100;
氮肥當季回收率(%)=(收獲期施氮區(qū)地上部總吸氮量-收獲期不施氮地上部總吸氮量)/施氮量×100;
氮肥農(nóng)學效率(kg/kg)=(施氮區(qū)籽粒產(chǎn)量-不施氮區(qū)籽粒產(chǎn)量)/施氮量;
氮肥生產(chǎn)效率(kg/kg)=籽粒產(chǎn)量/施氮量;
氮素利用效率(kg/kg)=籽粒產(chǎn)量/植株地上部氮素積累量;
經(jīng)濟施氮量(kg/hm2)=-(b-Px/Py)/2a(其中,a為產(chǎn)量和施氮量擬合一元二次方程的一元回歸系數(shù),b為二元回歸系數(shù),Px為氮肥價格4.96元/kg,Py為小麥價格2.4元/kg)。
1.3.3 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測定 小麥成熟期,取 0~100 cm 土層土樣,每 20 cm 為一層,立即裝入自封袋中并置于-20 ℃冰凍保存。測定時將土壤樣品解凍、混勻、過2 mm篩。稱取 10 g 土壤樣品,采用1 mol/L KCl溶液50 mL浸提1 h,浸提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比色測定。同時測定土壤含水量,計算干土硝態(tài)氮含量。
1.3.4 產(chǎn)量 成熟期每個小區(qū)取樣4 m2,采用小型脫粒機進行脫粒、風干,測定籽粒含水量后折算成含水量為13%的產(chǎn)量。
1.4 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7 和SPSS 19.0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和差異顯著性檢驗。
2.1 滴灌小麥干質量對施氮量的影響
小麥干質量對施氮量的影響見圖1。2014年小麥拔節(jié)期,N1、N2和N3處理的干質量分別較N0增加23.5%,24.0%,26.9%;抽穗期,N1、N2和N3處理分別較N0增加18.0%,18.1%,13.9%;成熟期,N1、N2和N3處理分別較N0增加12.0%,10.2%,11.1%,3個時期均表現(xiàn)出N1、N2和N3分別較N0的干質量顯著增加,但N1、N2和N3處理間差異不顯著;2015年不同施氮處理對小麥干質量的影響和2014年表現(xiàn)出相似趨勢。以上結果表明滴灌條件下,施氮量在0~120 kg/hm2內小麥干質量呈上升趨勢,但施氮量在120~360 kg/hm2內小麥干質量無顯著變化。
不同字母分別表示不同處理差異達 5%顯著水平。
2.2 滴灌施氮量對小麥植株含氮量和氮累積量的影響
不同施氮量的小麥氮含量及植株氮累積量變化見表1,2014年拔節(jié)期,植株氮含量以N2處理最高,但與N3處理無顯著差異,顯著高于處理N0和N1;抽穗期,處理 N2和N3的植株氮含量顯著高于N0,但與N1無顯著差異;成熟期,莖稈氮含量處理N3顯著高于處理N0和N1,與處理N2差異不顯著;成熟期,籽粒氮含量在處理N0~N3間無顯著差異。2015年小麥拔節(jié)期,莖稈氮含量表現(xiàn)為處理N1、N2和N3顯著高于處理N0,但處理N2和N3差異不顯著,抽穗期表現(xiàn)為隨施氮量增加小麥莖稈氮含量提高,處理N1~N3 顯著高于處理N0,而處理N1~N3的小麥莖稈氮含量無明顯變化;成熟期,莖稈氮含量均以處理N0顯著低于施氮處理,處理N1和N2無顯著差異,但N1和N2顯著低于N3處理。2015年小麥籽粒含氮量表現(xiàn)出與2014年相同趨勢,處理間無顯著差異。上述結果表明,施氮量對小麥莖桿的氮含量影響較大,對籽粒氮含量的調控效應不明顯。盡管不同年份間施氮量對植株含氮量的影響不盡一致,但植株含氮量總體表現(xiàn)為隨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趨勢。
在《時間中的孩子》小說文本中,達克在繁華都市面臨精神崩潰的邊緣而不得不回歸自然,《權威育兒手冊》卻是背離初衷變成了一本懲罰兒童的教科書,這兩種文學鏡像交映融合,共同尖銳地映襯著一幅真實的社會圖景:倫敦成為了一個童年時光無足輕重、兒童的自然成長被完全忽視、兒童微弱的呼喊被成年人的權威永恒壓制的精神荒原。至此,逃離都市,走入自然,在生機盎然的森林追尋充滿了歡笑和樂趣、無拘無束的童年時光,就成為了在都市陷入精神迷茫的現(xiàn)代人的一種終極價值追求。
2014年拔節(jié)期和抽穗期小麥植株氮累積量表現(xiàn)為N0顯著低于施氮處理,2個時期施氮處理間相比較,表現(xiàn)為N2和N3的氮累積量顯著高于N1,但N2和N3處理間無顯著差異。成熟期表現(xiàn)為處理N3的氮累積量較處理N0、N1和N2顯著增加;2015年小麥植株氮累積量在3個不同時期均表現(xiàn)出隨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1~N3處理的氮累積量顯著高于處理N0。上述結果表明,施氮量對小麥拔節(jié)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氮累積量具有正調控效應。
表1 施氮量對小麥植株氮含量及氮累積量的影響
注: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同一年份不同處理差異達5%顯著水平。表2同。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a column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nitrogen treatments in a year at 5% levels. The same as Tab.2.
2.3 滴灌施氮量對小麥籽粒產(chǎn)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響
由表2可見,2014年,小麥產(chǎn)量表現(xiàn)為處理N0顯著低于處理N1、N2和N3,氮收獲指數(shù)處理N2顯著高于處理N0和N1,處理N2和N3無顯著差異,氮肥當季回收率和氮肥農(nóng)學效率表現(xiàn)為處理N1顯著高于處理N2和N3,處理N2和N3顯著不差異,氮肥生產(chǎn)效率表現(xiàn)為隨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處理N1的氮肥生產(chǎn)效率顯著高于處理N2和N3,氮利用效率表現(xiàn)為處理N0>N1>N2>N3,處理 N3顯著低于處理N0、N1和N2,處理N1和N2差異不顯著。2015年小麥籽粒產(chǎn)量、氮收獲指數(shù)均表現(xiàn)為處理N1~N3顯著高于N0,氮肥當季回收率、氮肥農(nóng)學效率、氮肥生產(chǎn)效率和氮利用效率與2014年趨勢一致。上述結果表明,連續(xù)2年施氮量在120~360 kg/hm2內的小麥產(chǎn)量無顯著差異,氮收獲指數(shù)表現(xiàn)為隨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拋物線趨勢,氮肥當季回收率、氮肥農(nóng)學效率、氮肥生產(chǎn)效率及氮利用效率表現(xiàn)為隨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趨勢。
2.4 滴灌施氮量對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
收獲期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對施氮量的響應見圖2,2014年小麥收獲季,0~20 cm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表現(xiàn)為處理N0最低,處理N1、N2和N3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分別是N0處理的1.43,3.68,4.50倍,40 cm以下不同處理間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的差異逐漸變小。2015年,處理N0與N1在 0~20 cm土層范圍內差異較大,20 cm以下土層N0和N1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無顯著差異,N0與N2、N3處理間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表現(xiàn)為隨土層深度的增加差異逐漸變小的趨勢,但0~100 cm土層處理 N2和N3的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較處理N0明顯升高。不同施氮量間比較,表現(xiàn)為0~80 cm土層內處理N2明顯高于處理N1,0~100 cm土層內處理 N3的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比處理N1和N2明顯增加。上述結果表明,經(jīng)2年種植后,施氮量在240~360 kg/hm2內,隨著施氮量增加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明顯上升,并出現(xiàn)土壤硝態(tài)氮向下淋溶趨勢,施氮量240,360 kg/hm2的土壤硝態(tài)氮分別下移至80,100 cm土壤層次。
表2 施氮量對小麥籽粒產(chǎn)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響
圖2 施氮量對0~100 cm剖面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
2.5 滴灌小麥經(jīng)濟施氮量
圖3 滴灌小麥產(chǎn)量與施氮量的關系
2.6 各指標相關性分析
滴灌條件下,小麥施氮量、產(chǎn)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各指標的相關分析見表3,施氮量與氮肥利用效率呈極顯著負相關,與吸氮量呈極顯著正相關;產(chǎn)量與施氮量、氮收獲指數(shù)、氮肥農(nóng)學效率、氮肥生產(chǎn)效率呈顯著正相關,與氮肥當季回收率和吸氮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與氮肥利用效率呈顯著負相關;氮收獲指數(shù)與吸氮量呈顯著正相關;氮當季回收率、氮肥農(nóng)學效率、氮肥生產(chǎn)效率3個指標兩兩之間呈極顯著性正相關,氮當季回收率和氮肥利用效率與吸氮量分別為顯著正相關和極顯著負相關關系。
注:CC.相關系數(shù);AON.施氮量;GY.產(chǎn)量;NHI.氮收獲指數(shù);NRE.氮肥當季回收率;NAE.氮肥農(nóng)學效率;NPE.氮肥生產(chǎn)效率;NUE.氮肥利用效率;TNU.吸氮量;*.在相關系數(shù)在P=0.05 水平顯著(雙尾檢驗);**.在P=0.01 水平顯著(雙尾檢驗)。
Note:C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ON. Amount of nitrogen; GY.Grain yield;NHI.N harvest index; NRE.N recovery efficiency; NAE .N agronomy efficiency; NPE.N productive efficiency; NUE.N use efficiency; TNU. Total N uptake;*.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2-tailed);**.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probability level(2-tailed).
養(yǎng)分吸收是干物質積累的基礎,干質量和養(yǎng)分累積是作物各組織器官分化、產(chǎn)量形成的前提[10]。部分學者研究認為小麥不同生育時期的吸氮量表現(xiàn)為隨生育進程的延長,氮素營養(yǎng)的累積量呈上升趨勢,同一生育時期,小麥氮素吸收量隨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11-12],有關施氮量對小麥干質量及氮素積累的影響前人已有諸多報道。王兵等[13]研究認為,黃土高原在平水年份,施氮量為0~180 kg/hm2隨施氮量的增加,小麥吸氮量增加,在干旱年份,當施氮量為 180 kg/hm2時,小麥吸氮量降低。張宏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在陜西關中地區(qū),冬小麥返青后地上植株氮素累積量的增加趨于線性關系,但施氮量120~240 kg/hm2對籽粒的氮素累積量無顯著變化。本研究表明,小麥植株營養(yǎng)器官的氮含量總體表現(xiàn)為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而施氮量對籽粒氮含量的影響較小。施氮量對小麥氮累積量的影響表現(xiàn)為在0~120 kg/hm2小麥植株氮素累積量逐漸增加,施氮量120~240 kg/hm2小麥氮累積量雖有上升趨勢但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施氮量為360 kg/hm2時氮累積量顯著高于其他施氮處理,且不同年際間表現(xiàn)相似趨勢。本結果與張宏的研究結果部分一致。
前人研究表明,小麥籽粒產(chǎn)量隨施氮量的增加表現(xiàn)為先升高后降低趨勢,氮肥利用率逐漸降低[6,15],不同小麥種植地區(qū),適宜施氮量有所不同[16-18],Halvorson等[16]通過研究美國中部平原旱地輪作種植體系,指出小麥籽粒產(chǎn)量最高時的施氮質量為84 kg/hm2。Bassoa等[17]綜合分析小麥產(chǎn)量和氮素損失后,認為意大利地中海雨養(yǎng)氣候區(qū)適宜的施氮量為60 kg/hm2。Ryan 等[18]研究非洲北部地區(qū)的小麥施氮量發(fā)現(xiàn),年降雨量350~500 mm內的小麥適宜施氮量在60~120 kg/hm2,年降雨量在270 mm的適宜施氮量為30 kg/hm2。段文學等[19]在黃淮冬麥區(qū)魯中丘陵區(qū)研究2年小麥籽粒產(chǎn)量、氮素利用率和氮肥生產(chǎn)效率,認為該區(qū)150 kg/hm2的施氮量最為適宜。本試驗研究表明,N0籽粒產(chǎn)量較N1、N2和N3顯著下降,但N1、N2和N3處理間籽粒產(chǎn)量無顯著差異,氮當季回收率、氮肥農(nóng)學效率、氮肥生產(chǎn)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表現(xiàn)為隨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趨勢;通過對各個指標相關分析,小麥產(chǎn)量與施氮量、氮收獲指數(shù),氮農(nóng)學效率和氮肥生產(chǎn)效率呈顯著正相關,與氮肥當季回收效率和吸氮量呈極顯著正相關,但與肥料利用效率呈顯著負相關。由此可見,氮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chǎn)量,但利用效率逐漸降低。此外,采用二元一次方程研究籽粒產(chǎn)量與施肥量的關系,根據(jù)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確定經(jīng)濟施氮量為174.28~207.18 kg/hm2。由于不同種植年限間總降雨量及各生育階段降雨量存在差異,影響氮肥利用效率及硝態(tài)氮的淋溶,因此,該區(qū)不同年際間施氮量對小麥的長期調控效應需后續(xù)工作進一步研究,為明確本種植區(qū)域常年適宜氮肥用量提供依據(jù)。
隨施氮量增加,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增加,在 0~100 cm 土體內硝態(tài)氮含量增加的趨勢更明顯,表明過量施氮后氮素淋溶下滲增加[20-21]。有研究表明,在施氮180~225 kg/hm2內分次追肥較拔節(jié)期一次追肥的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明顯降低[22]。在有限灌溉條件下,小麥收獲后施氮量為 70,140 kg/hm2的土壤硝態(tài)氮積累量無顯著差異,施氮 221 kg/hm2時表層土壤硝態(tài)氮積累量增加,施氮 300 kg/hm2導致0~200 cm土層硝態(tài)氮積累量顯著增加[23]。本研究表明,在滴灌水肥一體化條件下,進行4次追肥,2014年小麥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在0~30 cm土層內表現(xiàn)為隨施氮量增加明顯上升,30 cm 以下土層變化幅度較小;2015年N1處理僅在0~30 cm 土層深度較N0變化較大,N2和N3處理在0~100 cm間表現(xiàn)為隨施氮量增加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明顯增加,這一結果表明施氮量240~360 kg/hm2隨種植年限延長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明顯增加??梢?,適宜的施氮量減少了硝態(tài)氮向深層土壤的淋溶,亦達到節(jié)肥、增效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
通過2年試驗研究表明,結合小麥產(chǎn)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態(tài)氮考慮,在滴灌水肥一體化條件下華北地區(qū)山前平原小麥種植區(qū)經(jīng)濟施氮量為174.28~207.18 kg/hm2。
[1] Tanaskovik V,Cukaliev O,Romic D,et al. The influence of drip fertigation on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tomato crop production[J]. Agric Conspectus Sci,2011,76(1):57-63.
[2] Agostini F,Tei F,Silgram M,et al. Decreasing nitrate leaching in vegetable crops with better N management [C]//Lichtfouse E.Engineering,Biofertilisation,Soil Quality and Organic Farming.Netherlands:Springer Press,2010:147-200.
[3] Zhang J. China′s success in increasing per capita food produc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1,62(11):3707-3711.
[4] Ju X,Lu X,Gao Z,et al. Processes and factors controlling N2O production in an intensively managed low carbon calcareous soil under sub-humid monsoon condition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1,159(4):1007-1016.
[5] Basso B,Cammarano D,Troccoli A,et al. Long-term wheat response to nitrogen in a rainfed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field data and simulation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10,33(2):132-138.
[6] Fan J,Hao M D,Malhi S S. Accumulation of nitrate-N in the soil profil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environment under dryland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China:A review[J].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10,90(3):429-440.
[7] 趙士誠,沙之敏,何 萍. 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在華北平原冬小麥上的應用效果[J].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1,17(3):517-524.
[8] 同延安,趙 營,趙護兵,等. 施氮量對冬小麥氮素吸收、轉運及產(chǎn)量的影響[J].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7,13(1):64-69.
[9] 王曉英,賀明榮,劉永環(huán),等. 水氮耦合對冬小麥氮肥吸收及土壤硝態(tài)氮殘留淋溶的影響[J]. 生態(tài)學報,2008,28(2):685-694.
[10] 吳光磊,郭立月,崔正勇,等. 氮肥運籌對晚播冬小麥氮素和干物質積累與轉運的影響[J]. 生態(tài)學報,2012,32(16):5128-5137.
[11] 熊淑萍,吳延鵬,王小純,等. 減氮處理對不同小麥品種干物質積累及氮素轉運特性的影響[J]. 麥類作物學報,2015,35(8):1134-1140.
[12] 趙新春,王朝輝. 半干旱黃土區(qū)不同施氮水平冬小麥產(chǎn)量形成與氮素利用[J]. 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10,28(5):65-70,91.
[13] 王 兵,劉文兆,黨廷輝,等. 黃土高原氮磷肥水平對旱作冬小麥產(chǎn)量與氮素利用的影響[J]. 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1,27(8):101-107.
[14] 張 宏,周建斌,劉 瑞,等.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對半旱地冬小麥/夏玉米氮素累積、分配及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1,17(1):1-8.
[15] Sadeghi H,Bahrani M J. Effects of crop residue and nitrogen rates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two dryland wheat (TriticumaestivumL.) cultivars[J].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09,12(4):497-502.
[16] Halvorson A D,Nielsen D C,Reule C A.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nd rotation effects on no-till dryland wheat production[J]. Agronomy Journal,2004,96(4):1196-1201.
[17] Bassoa B,Ca mmaranob D,Troccoli A,et al. Long-term wheat response to nitrogen in a rainfed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Field data and simulateion analysis [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10,33(2):132-138.
[18] Ryan J,So mmer R,Ibrikci H. Fertilizer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a perspective from the dryland West Asia-North Africa region[J]. 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2012,198(1):57-67.
[19] 段文學,于振文,張永麗,等. 施氮量對旱地小麥氮素吸收轉運和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5(15):3040-3048.
[20] 蔣會利,溫曉霞,廖允成. 施氮量對冬小麥產(chǎn)量的影響及土壤硝態(tài)氮運轉特性[J].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0,16(1):237-241.
[21] 李廷亮,謝英荷,洪堅平,等. 追氮和壟膜溝播種植對晉南旱地冬小麥氮素利用的影響[J].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1,17(6):1300-1308.
[22] 吳中偉,樊高瓊,王秀芳,等. 不同氮肥用量及其生育期分配比例對四川丘陵區(qū)帶狀種植小麥氮素利用的影響[J].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4,20(6):1338-1348.
[23] Wang Q,Li F R,Zhao L,et al. Effects of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on nitrate nitrogen distribution and fertilizer nitrogen loss,wheat yield and nitrogen uptake on a recently reclaimed sandy farmland[J]. Plant and Soil,2010,337(1/2):325-339.
GUO Li1,2,WANG Liying1,2,ZHANG Yancai1,2,SHI Jianshuo1,2,LI Ruonan1,2,WANG Yanxia3,REN Yanli1,2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hijiazhuang 050051,China; 2.Hebei Fertilize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Shijiazhuang 050051,China; 3.Shijiazhu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Shijiazhuang 050051,China)
2017-04-17
農(nóng)業(yè)部公益性農(nóng)業(yè)(行業(yè))科研專項(201303133-1-5)
郭 麗(1979-),女,河北饒陽人,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作物栽培學研究。
王麗英(1977-),女,河北邱縣人,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作物營養(yǎng)與施肥技術、新型肥料研究與應用。
S143.1
A
1000-7091(2017)03-0207-07
10.7668/hbnxb.2017.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