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朗
寫作文時,有些同學常常不假思索,很快就能寫出一篇好文章。這種文思敏捷、一氣呵成的寫作狀態(tài),讓一些平時懼怕寫作的同學感到不可思議:為什么自己寫作文時就像擠牙膏,難道寫作有什么秘訣嗎?
在北宋時,有兩位詩人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當時有一位很有名的詩人,叫梅堯臣。有一次,梅堯臣收到好朋友孫君孚、杜挺之的邀請,一同乘船出游。文人墨客出外游玩,自然少不了要作詩。孫君孚和杜挺之也是詩人,平日里對于自己的才華相當自信,可在這次出游中,他們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才華完全趕不上梅堯臣。原來,梅堯臣每天都能作成一首詩,不光速度快,質量也特別好。孫君孚和杜挺之感到很疑惑,于是兩人暗中留心,想要知道梅堯臣作詩的秘訣。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孫君孚和杜挺之發(fā)現(xiàn),無論是休息、吃飯,還是外出游玩,梅堯臣都常常暗自吟詠,有時剛剛還和大家一起聊天,突然就起身離座,在紙條上奮筆疾書,然后把它丟進算袋。
梅堯臣在紙條上寫了什么呢?一定是寫作的秘訣吧!
孫君孚和杜挺之這樣想著,他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一次趁著梅堯臣不注意,偷偷打開算袋,把里面的紙條都倒了出來。原來,紙條上面并沒有什么作詩秘訣,都是些一聯(lián)、半聯(lián)的句子,有些只有幾個字。這些都是梅堯臣在生活中隨時得到的靈感,他把它們積累下來,作為詩歌的“原材料”,到了作詩時,自然就不愁無話可說了。
孫君孚和杜挺之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忍不住感慨道:“我們原本以為梅堯臣作詩快,靠的是臨時的靈感,卻不知道這些靈感都源自詩人平時的用功啊?!?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7/04/qcyz201706qcyz20170612-1-l.jpg" style="">
其實,把靈感隨時收入“囊”中,梅堯臣肯定不是第一人,有著“詩鬼”之稱的唐朝詩人李賀,同樣會這一招。
李賀作詩也有自己的“算袋”,叫作“詩囊”。據說,李賀經常背著飯兜和詩囊,騎著一匹瘦驢,四處溜達,每每想到佳句,就把它寫到紙條上,放入詩囊中。久而久之,詩囊中積攢下無數的素材。李賀的母親有一次看到兒子裝滿紙條的詩囊,心疼地說,“兒子啊,你這樣用功,早晚要把你的心嘔出來才罷休嗎?”誰能想到,李賀那些充滿瑰麗想象的詩句,竟然和一個小小的詩囊息息相關呢。
陸游有這么一句詩,“作詩老恨無奇思,時取囊中斷稿看。”你看,陸游在找不到靈感的時候,也要到自己的“素材庫”里去求助呢。所以說,才華并不會從天而降,想要文思如泉涌,一定離不開平日里的積累??!
陶者
[宋]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馬詩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算袋:古代人們用來存放筆墨紙硯的袋子。
(責任編輯:賈 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