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行之
于漪老師曾說過:“與其說我一輩子做語文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語文教師?!边@里的“學做”,不妨就看作是一輩子的人文情懷和追求。語文教師應該成為具有人文情懷的人,并且將這種情懷滲透在課堂上,使語文課堂在春風化雨中潤物無聲,激起片片漣漪。
情懷,就是人對于一件事物自己內心最真實最動人的感受,是一種高尚的心境。那么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如何把這種心境傳遞給學生?如何滲透慧雅的人文情懷呢?
一、傳遞人性與個性
教育的目的不應僅給學生提供生存的技能及專業(yè)知識,更應關注他們的生命質量,比如審美感覺力、卓越的人格、高級趣味等。教師應該培育學生全面而優(yōu)秀的品性。我們在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下總是帶著鐐銬跳舞,我們跳得沉重別人看著揪心。何不從層層累累的鐐銬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愛上文字,愛上文學?比如,在初二階段,除去課本中的篇目外,我會推薦給學生一些或透著哲思、或伴著生命思考的課外讀物。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可以明白每個人生命中有很多坎坷,淡然處之,活得堅強活得瀟灑;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可以明白笑著面對生死比一切都重要;讀泰戈爾的《飛鳥集》可以明白詩意的生活是多么美妙。智慧的學習,便能夠讓人優(yōu)雅的生活?;垩湃宋那閼丫驮谖覀兣c文字的相遇中。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接收知識。而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應是自我發(fā)現(xiàn),這就是所謂的“個性”。但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課堂的的引導,課后的指導等一系列細致入微的工作。一堂有人情味兒的語文課,應該有各種聲音。比如《窗》這篇課文,有學生提出困惑:“不靠窗病人如果提出和靠窗病人換一下床位,是不是就不會發(fā)生這樣的悲劇呢?”學生們熱烈討論,就有了這樣的駁斥聲音:“不靠窗病人定不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從字里行間,能感受到不靠窗病人是一個非常敏感甚至內向的人,近乎有點陰郁。對于這樣的人,大方的提出這樣的要求可能比沉默更困難?!鼻昂蟛煌穆曇簦际菍W生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沒有孰對孰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倒是課堂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一堂堂有爭鳴的課堂上激發(fā)、膨脹,每個學生都是思辨家,都是人文學家。
二、傳遞情緒與情感
教學應做到以情“動”人,這里的“動”強調的是“調動”。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若能調動學生的情感,那么學生將獲得極大的滿足,甚至能從“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故而,語文教學活動應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積極的情感體驗。
要調動學生情感,可以憑借作為教學活動載體的課本。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文字的意義在于通過一篇篇閃現(xiàn)及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讀者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著讀者對生活的體驗與思考、對世界的認知與感受。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絕不是單純的“搬運工”,而必須牽著學生的手共同“披文入情”。師生透過形形色色的文字符號,共同體情理意,成為被感動的讀者;身臨其境,成為情不自禁的讀者。
慧雅人文課堂設置教學情境,注重烘托情感,在一系列教學活動中,引領學生走進去,走出來,讓他們隨著作者的一顰一笑去思去憂去喜。例如,在講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前,可先布置一次隨筆,寫寫“我”的父親母親。自由回憶,自由暢想,為上課埋下了情感伏筆。上課伊始,讀一讀學生的隨筆片段,或喜或憂或悲。同作為“子女”,在分享的同時我們已和朱自清有了心意相通之處。接著帶領學生“披文入情”,在一遍遍的“呼喚”中,學生感受到作品的人情美、形象美、圖畫美等。我曾經還讓學生父母和孩子一起共讀《背影》,讓父母寫下簡單的讀后感,當孩子看到父母筆下的“情思”,情感大門更是敞開。當學生的情感一旦被喚醒,就能和作者的心靈互相溝通,和文字發(fā)生深切的共鳴。
語文教學課堂因為有了感情而有了生命。如果一節(jié)語文課沒有了生命,那課堂就猶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點漣漪?;垩耪Z文課堂,需要老師智慧地用情感引導,用雅言去感染。
三、傳遞道德與人格
學語文的最高境界就是學人生。《資治通鑒》中有一句話叫“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就是以其精湛的專業(yè)知識傳授于他人并不難;而能以其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教如何做人就不那么容易了。文以敘事,文以抒情,文以載道,文還應該育德。
一堂稱得上慧雅氣息的語文課,需要語文教師“緣文釋道”、“因道解文”,用文中包含的高尚情操、深刻思想等撥動學生的心弦,引導學生透過文字探尋課文中傳遞出的人性美,完善自身的人格。例如講授《我的叔叔于勒》這篇精彩的小說。主角是叔叔于勒,但是給學生最強代入感的是“我”,讓學生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周圍人的變化,想象人物的形象,面對人物的現(xiàn)實。通過朗讀、表演、對話等形式,讓學生走進文本,進行“自我代入”。其實在課本中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口吻的小說不在少數(shù),例如《最后一課》《孔乙己》《呼蘭河傳》等。在這樣的文章中,可以合理利用文本張力,引導學生“自我代入”,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道德人格的塑造。學生會在這樣的訓練中明確自己應該成長為什么樣的人。這樣一來,既教書又育人。
慧雅語文課堂,常常將人格教育“滲透與滋潤”在語文教學中,使學生在潤物無聲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達到我們“教書育人”的目的。又比如《論語》,完全可以承載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教化的功能?!凹核挥鹗┯谌恕?,這樣的警句對于如今大多數(shù)一味索取的“小皇帝、小公主”來說,都是值得學習的。在領略文學美的同時,德育與美育可以相得益彰。
徜徉語文的海洋,我們學習“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們敬佩“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我們感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劉禹錫,我們慨嘆“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李白。中國有如此豐富而又有內涵的傳統(tǒng)“教材”,若能好好利用,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感受力,也能幫助他們塑造更美好、健全的人格。
在語文課本《孔乙己》中,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無論自己多么窮困潦倒,也不愿意脫下那件長衫,因為那是讀書人的象征。慧雅人文情懷需要我們在課堂實踐中不斷滲透,不斷提升,不斷實踐,不斷思考,再不斷滲透……倒不妨像孔乙己一樣,有著那份“自命清高”的自信,有著那份“矢志不渝”的執(zhí)著。當然,語文課程有人文性,但仍是一種表情達意的人文工具。
一片美麗的池塘,除了蕩漾的水波外,還有游動的魚兒。一池春水的靜謐,需要慧雅人文情懷的滲透,但絕不是僅僅。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學校(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