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C6棘突形態(tài)的臨床意義

      2017-06-29 12:01:08陳貴新姜亮陳振
      實用骨科雜志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軸性棘突肌群

      陳貴新,姜亮,陳振

      (1.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骨科,北京 100191;2.營口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同濟醫(yī)院骨科,遼寧 營口 115007)

      C6棘突形態(tài)的臨床意義

      陳貴新1,2,姜亮1,陳振1

      (1.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骨科,北京 100191;2.營口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同濟醫(yī)院骨科,遼寧 營口 115007)

      目的 探討如何根據(jù)C6棘突的形態(tài)選擇頸后路手術(shù)方式。方法 通過對100例頸椎病患者C5、C6和C7棘突長度及其頂點連線所成角度(以180°角為基線,相對基線向后成角為正角,向前成角為負角)的測量,進行比較分析。結(jié)果 本組100例患者中C5、C6、C7棘突頂點角度平均值0.56°。正角49例,其中6例C6/C7比值大于0.8;負角51例中39例(76.4%)C6/C7棘突長度的比值均大于等于0.8,其余12例C6/C7棘突長度的比值小于0.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C6/C7平均值0.78,比值大于0.8的44例,比值小于等于0.8的56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Ono等關(guān)于尸體解剖和影像學測量結(jié)果顯示:C6/C7棘突長度比值大于0.8時,項韌帶附著于C6棘突上的比例高達95%。結(jié)論 C5、C6和C7棘突頂點連線角度小于0°和/或者C6/C7棘突高度比值大于0.8時,需考慮保留或重建C6棘突的肌肉韌帶復合體。C6棘突的形態(tài)決定其解剖作用,對頸后路手術(shù)方式有重要臨床意義。

      C6棘突;形態(tài);頸椎后路;手術(shù);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逐漸改變,頸椎病發(fā)病率也在增加。頸后路椎管擴大成形術(shù)或頸椎后路椎板切除減壓術(shù)是治療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的常用術(shù)式[1]。盡管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較為理想,但術(shù)后軸性癥狀發(fā)生率為5.2%~61.5%,是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2]。目前軸性癥狀困擾著骨科醫(yī)生,其發(fā)病機制尚無定論。雖然預防措施很多,但軸性癥狀的發(fā)生率仍然很高。因此,如何降低頸椎術(shù)后軸性癥狀的發(fā)生仍是骨科醫(yī)生追求的目標。

      C2棘突相對長且粗大,是頸后肌群附著的主要部位;破壞C2的肌肉附著,容易導致軸性癥狀出現(xiàn);這是共識。尚存爭議的是C7、還是C6與C7的棘突是另一個頸后肌群附著的主要部位。一般情況下C7棘突相對長且粗大,但部分C6棘突存在解剖變異,異常增高或延長,也可能成為頸后肌群附著的重要部位。這時破壞C6棘突附著肌肉,可能影響軸性癥狀的出現(xiàn),也值得關(guān)注。本研究關(guān)注C5、C6與C7棘突的解剖關(guān)系,現(xiàn)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圖1 C5、C6、C7棘突長度測量示意圖 圖2 C5與C6棘突頂點連線與C6和C7的棘突頂點連線的夾角示意圖

      2 結(jié) 果

      100例中C5棘突長度平均值為(22.58±4.04)mm,C6棘突長度平均值為(30.11±5.98)mm,C7棘突長度平均值為(38.73±4.78)mm;C5~6長度差值的平均值為(7.53±3.92)mm,C6~7長度差值的平均值為(8.61±4.04)mm;C5、C6、C7棘突頂點角度平均值0.56°。

      100例中49例為正角(12.73±11.34)°(見圖3),C6~7差值平均值(11.24±11.34)mm約是C5~6差值平均值(5.53±2.78)mm的2.03倍,顯示C7棘突相對粗大,而C5和C6相對短??;C6/C7值(0.71±0.08)。另51例為負角(-11.13±8.81)°,其中C6~7差值平均值(6.09±2.85)mm約是C5~6差值平均值(9.45±3.91)mm的0.644倍,提示C6棘突相對粗大;C6/C7值(0.84±0.07)(見表1)。

      100例中C6/C7棘突長度的比值小于等于0.8的56例中,C6~7差值平均值(11.41±2.96)mm約是C5~6差值平均值(5.82±3.37)mm的1.96倍,顯示C7棘突相對粗大,而C5、C6相對短??;C6/C7棘突長度的比值大于0.8的44例,C6~7差值平均值(5.05±1.78)mm約是C5~6差值平均值(9.7±3.48)mm 0.52倍,提示C6棘突相對粗大(見表2)。

      C5~7棘突頂點連線夾角與棘突高度比值的關(guān)系:在夾角為負角的51例中,39例(76.4%)C6/C7棘突長度的比值均大于等于0.8(見圖4);其余12例C6/C7棘突長度的比值小于0.8(見圖5)。作者認為,如果C5、C6和C7棘突頂點連線所成角度為負角時,提示C6棘突也是頸后肌群附著的重要部位。

      圖3 正角示意圖 圖4 負角示意圖(C6/C7棘突長度比值大于等于0.8) 圖5 負角示意圖(C6/C7棘突長度比值小于0.8)

      表2 兩組C5~7棘突長度與差值平均值比較

      3 討 論

      Kawaguchi等[3]定義軸性癥狀為頸椎后路術(shù)后出現(xiàn)頸背部僵硬、酸脹、乏力、活動受限、后伸功能丟失等不良現(xiàn)象。頸椎棘突、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共同構(gòu)成了供頸后肌群附著的后方韌帶復合體,其完整性是頸椎后方穩(wěn)定性的主要依靠,對維持頸椎靜態(tài)穩(wěn)定具有主要意義[4]。半棘肌附著于C2棘突和椎板,占頸椎后伸運動所需力量的37%,是維持頸椎靜態(tài)穩(wěn)定的重要肌肉[5]。C7棘突和椎板附著的頭半棘肌、頸夾肌、斜方肌和小菱形肌群的密度顯著高于其他頸椎,而這些肌群是啟動頸椎活動和維持的主要力量。

      頸椎后路手術(shù)操作(如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shù)、頸椎后路椎板切除減壓術(shù))破壞了肌肉韌帶復合體的完整性,可能是產(chǎn)生軸性癥狀的主要原因。肌肉韌帶復合體的完整被破壞,頸椎后伸力量減弱,生理曲度丟失,肌肉進一步萎縮,頸后肌群長期處于疲勞狀態(tài),可能導致軸性癥狀的進一步加重。軸性癥狀與體位有關(guān):在坐位或站立位時加重,仰臥位時減輕;這與頸后肌群的分布是一致的[6-7]。頸椎術(shù)后MRI發(fā)現(xiàn)術(shù)區(qū)頸后肌群均發(fā)生萎縮,而且萎縮程度與軸性癥狀發(fā)生率及程度是一致的。這些研究結(jié)果從另一方面提示術(shù)后肌肉萎縮可能是軸性癥狀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頸椎后路手術(shù)盡管效果較為理想,但術(shù)后軸性癥狀發(fā)生率很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為了減少軸性癥狀的發(fā)生,近些年已經(jīng)提出數(shù)種保留肌肉韌帶復合體的術(shù)式。據(jù)文獻報告術(shù)后軸性癥狀發(fā)生率有所降低。C2與C7均很重要,C6棘突附著的肌肉韌帶是否需要保護,仍存在爭議。

      C6棘突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當C6相對粗大時,其作用應(yīng)該重視。本組病例顯示44%的患者C6和C7棘突長度比例大于0.8,而51%的患者C5、C6、C7棘突頂點連線夾角小于0°,此時行頸后路手術(shù)應(yīng)重視C6棘突的形態(tài),可能也需要保留或重建C6附著的肌肉韌帶復合體。Ono等[8]提出C6和C7棘突長度比例大于0.8時,頸后路手術(shù)保留C6棘突,軸性癥狀發(fā)生率減少。Ono等[8]指出在正常解剖中的C7棘突和椎板附著的頭半棘肌、頸夾肌、斜方肌和小菱形肌群的密度顯著高于其他頸椎,而這些肌群是啟動頸椎活動和維持的主要力量。而C6相對粗大時,C6棘突和椎板附著的頭半棘肌、頸夾肌、斜方肌和小菱形肌群的密度也顯著增高。

      C5、C6和C7棘突的長度是固定因素,C5與C6棘突頂點連線其延長線與C6和C7的棘突頂點連線的成角是較固定的因素,與頸椎屈伸角度以及頸椎的曲度關(guān)系不大。在正常狀態(tài)的頸椎側(cè)位片上,頸椎存在前屈說明頸后肌群力弱,C5與C6棘突頂點連線其延長線與C6和C7的棘突頂點連線的成角趨向負角,需要減小頸后肌肉韌帶復合體破壞;頸椎存在后伸說明頸后肌群力強,此時,C5與C6棘突頂點連線其延長線與C6和C7的棘突頂點連線的成角趨向正角,而實際測量結(jié)果卻是負角時,說明C6棘突相對粗大,需要保留C6棘突的肌肉韌帶復合體。所以,當C5、C6、C7棘突頂點連線夾角小于0°時,保留C6棘突的肌肉韌帶復合體,與頸椎屈伸角度以及頸椎的曲度關(guān)系不大。因此,C5、C6、C7棘突的長度和其成角二者在影響軸性癥狀的出現(xiàn)與否上更可靠。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a)樣本數(shù)量較小,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數(shù)量;b)本研究對象是回顧頸椎病手術(shù)患者,調(diào)查青年健康人更佳;c)C5、C6、C7棘突的長度和其成角二者在影響軸性癥狀的出現(xiàn)與否上各自的貢獻比率需要進一步觀察、隨訪;d)還需進一步研究患者術(shù)后的功能情況、軸性癥狀發(fā)生情況。

      頸后方肌肉韌帶復合體的破壞可能是導致頸后路術(shù)后軸性癥狀發(fā)生的主要因素。頸后路手術(shù)中不僅需要關(guān)注C2和C7棘突的肌肉韌帶復合體,也需關(guān)注C6與C7棘突的相對關(guān)系。如果C5、C6、C7棘突頂點連線角度小于0°和/或者C6/C7棘突高度比值大于0.8時,需考慮保留或重建C6棘突的肌肉韌帶復合體。

      [1]Manzano GR,Casella G,Wang MY,et al.A prospective,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expansile cervical laminoplastyversus cervical laminectomy and fusion for multi -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J].Neurosurgery,2012,70(2):264-267.

      [2]Wang SJ,Jiang SD,Jiang LS,et al.Axial pain after posterior cervical spine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J].Eur Spine J,2011,20(2):185-194.

      [3]Kawaguchi Y,Matsui H,Ishihara H,et al.Axial symptoms after en bloc cervical laminoplasty[J].Spinal Disord,1999,12(5):392-395.

      [4]Liu J,Ebraheim NA,Sanford CG Jr,et al.Preservation of the spinous process -ligament -muscle complex to prevent kyphotic deformity following laminoplasty[J].Spine J,2007,7 (2):159-164.

      [5]Vasavada AN,Li S,Delp SL.Influence of muscle morphome-try and moments arms on the moment-generating capacity of human neck muscles[J].Spine,1988,23(4):412-422.

      [6]Ono A,Tonosaki Y,Yokoyama T,et al.Surgical anatomy of the nuchal muscles in the posterior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7spinous process in cervical laminoplasty[J].Spine,2008,33(11):349-354.

      [7]Hosono N,Sakaura H,Mukai Y,et al.C3~6laminoplasty takes over C3~7laminoplasty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 of axial neck pain[J].Eur Spine J,2006,15(9):1375-1379.

      [8]Ono A,Tonosaki Y,Numasawa T,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atomy of the nuchal ligament and postopera-tive axial pain after cervical laminoplasty:cadaver and clini-cal study[J].Spine,2012,37(26):1607-1613.

      1008-5572(2017)05-0461-03

      R683.2

      B

      2016-11-22

      陳貴新(1978- ),男,副主任醫(yī)師,遼寧省營口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同濟醫(yī)院骨科,115007。

      陳貴新,姜亮,陳振.C6棘突形態(tài)的臨床意義[J].實用骨科雜志,2017,23(5):461-463.

      猜你喜歡
      軸性棘突肌群
      頸椎病術(shù)后并發(fā)軸性癥狀的研究進展
      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棘突分叉變異1例
      肩袖肌群訓練聯(lián)合電針對肩袖損傷的療效
      運動精品(2022年1期)2022-04-29 08:58:08
      頸椎椎管擴大椎板成形術(shù)后軸性癥狀發(fā)生原因的研究進展
      搓腰
      ——壯腎
      飲食科學(2019年2期)2019-11-22 05:06:09
      *男子水球守門員膝、踝關(guān)節(jié)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實驗測量
      產(chǎn)后盆底肌群康復訓練對初產(chǎn)婦順產(chǎn)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導航系統(tǒng)對伴骨質(zhì)疏松的椎體軸性旋轉(zhuǎn)脊柱疾病患者椎弓根螺釘置入效果的影響
      棘突捶正法治療脊柱病經(jīng)驗
      椎板棘突切開復位在椎管內(nèi)腫瘤切除術(shù)中的應(yīng)用
      涡阳县| 两当县| 紫阳县| 科技| 塔城市| 崇文区| 沁源县| 安达市| 修水县| 竹北市| 洪雅县| 那曲县| 甘泉县| 德昌县| 濮阳县| 荆门市| 博白县| 天等县| 汕头市| 托里县| 本溪| 凤庆县| 丹江口市| 望江县| 崇文区| 莱阳市| 保德县| 镇康县| 隆尧县| 理塘县| 马鞍山市| 育儿| 湖北省| 读书| 通河县| 沐川县| 西丰县| 定日县| 北票市| 大安市| 阳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