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琴
【摘 要】 習語是語言的精華,具有強烈的文化內涵。本文從習語翻譯角度來探析英漢習語的差異,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關鍵詞】 習語;翻譯;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 G64.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7)13-00-01
文化是語言的靈魂,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習語既是語言發(fā)展的結晶,又是長期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固定表達方式,習語是語言和文化的精華,不同的習語不僅反映了各國的風俗習慣,而且更具有各自鮮明的民族印記。筆者認為,在認識習俗的同時,了解中西方習語反映的文化差異,既能幫助我們正確地翻譯中西方習語,又能順利地進行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
一、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1、地理環(huán)境差異。
眾所周知,習語中包含了濃厚的民族色彩,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勞動和生活習慣的一同,那么不同的民族對習語的理解也就不同。例如,英國是一個島國,航海業(yè)一直領先他國,在英語中出現很多與航海有關的習俗。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go by the board”(安排落空,計劃失?。皃lain sailing(一帆風順),“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漏沉大船),而中國在亞洲地區(qū)以農業(yè)為主,其命根子是土地,因此與農業(yè)有關詞語就出現了,如“土生土長”,“人心齊,泰山移”,“多如牛毛”,“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再比如“大手大腳地花錢”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英語是“揮金如土”。
2、歷史背景的差異。
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主要通過習語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造就了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如漢語中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用“夜郎自大”,辦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結果必然與愿望相反的用“南轅北轍”,又如“葉公好龍”“刻舟求劍”等等,以上是異國之人不能理解的。而在《圣經》、希臘羅馬神話和莎士比亞文集中出現了不少的英語典故習語,例如: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美名勝過財富)、Love is blind.(情人眼里出西施)、Every why has a therefore(凡事必有因)等。只有在正確地理解其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才能譯出習語的深層意思。
3、價值觀念的差異。
價值觀念是由人的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生活經驗和風俗習慣所決定的,這樣就造成了英漢兩個民族在價值觀念上的差異性,這種差異在習語中尤為突出。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從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英國人對狗的好感。正好相反,中國人對狗是鄙視的,如:“狗腿子”、“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這正對應了一句老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4、宗教信仰的差異。
在中國和英美國家的歷史發(fā)展中宗教信仰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中國人信仰佛教,而英美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圣經》中有很多的習語,如:Moses'rod摩西的杖,喻指克敵制勝的法寶;Job's patience極大耐心,As poor as Job貧窮如約伯。(一貧如洗),a doubting Thomas(不肯相信別人的人)而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是“老天爺”,于是就出現了許多與佛教、和尚和廟宇有關的習語,如:借花獻佛(to present Buddha with borrowed flowers----to borrow sth.to make a gift of it),無事不登三寶殿(No one comes to the trinity without a reason.----to call on sb.when one is in trouble)等。由此可見,如要避免產生誤會,就必須十分注意那些類似于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因素。
語言的精華是習語,譯者必須在習語的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忠實地表達原文習語的意思,而且要盡可能地保持其形象比喻、民族、地方特色和修辭效果等等,從而有效地進行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