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舟
漢語的“綠”源出織物,所以現(xiàn)代之前的中國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樣慣于把綠色作為生命、機遇和希望的象征。
不同時代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F(xiàn)代人由于生活在一個空前視覺主導的時代,常常難以體會到,我們所習慣的五光十色,對于我們的祖先而言無疑會是暈眩般的體驗,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中沒有這樣強烈的視覺刺激和色彩對比,沒那么多過剩的色彩和色彩種類(須知,第一種化學染料苯胺紫直到1856年才被發(fā)明出來),因而也就沒必要發(fā)展出對色彩的細節(jié)區(qū)分。
這在語言中可以得到最鮮明的反映:幾乎所有語言的早期詞匯中所能界定的色彩都只有黑、白、青、紅、黃這最基本的五種顏色,而這些詞在極其漫長的時間里所指稱的與其說是“一種”顏色,倒不如說是“一組”顏色,往往包含了在現(xiàn)代人看來是光譜中相鄰的許多種同類顏色。這其中,古人最難區(qū)分的似乎就是藍綠色系了,因而漢語中的“青”長期以來泛指藍、綠、蒼、碧乃至青白(如“青山”)、青黑等所有屬于這一系列的顏色。
這在很多詞語中都留下了痕跡:唐宋以來讀書人的家常服飾青衫也稱藍衫;中國人慣稱的“綠燈”,在日語中卻作“青信號”;法國民間傳說中的“藍胡子”,法語Barbe bleue和英語Bluebeard對應的都是“藍”,但日語卻譯為“青髭”,而國內(nèi)也有一種譯法稱為“青須公”;也別忘了,我們現(xiàn)在慣于說的“藍天”,古人卻習慣說“青天”“蒼天”。我們?nèi)缃癯S盟{色表示水的顏色,這其實是受歐洲影響的結果,但歐洲也直至17世紀才開始固定使用藍色表示水體顏色,此前更多使用的是綠色。在西方的早期歷史上,藍色甚至根本不存在,雖然自然界不乏藍色,但無論是繪畫、織物還是文學作品中,都極少看到藍色的存在。這就不僅僅是因為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所處環(huán)境的相對單純了,也因為對古人而言,要提煉并復制藍色實在是極為困難的事。
這些并不僅僅只是“趣味歷史”,事實上,一代代感官史學者專注于此,都不是為了某些“有趣的知識點”,而是為了證明感官體驗(尤其是視覺、聽覺)不僅有自己的歷史,而且那無疑是人類生活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即便是一種顏色,在它背后也隱藏著無數(shù)觀念的變遷。
法國學者米歇爾·帕斯圖羅最初的專業(yè)領域是中世紀紋章學,但卻在解讀紋章的符號意義的過程中,逐漸轉向了對色彩的研究。近十余年來,他的《色彩列傳》系列已陸續(xù)出版了藍(2000)、黑(2008)、綠(2013)、紅(2016)四種,且都在面世一年內(nèi)被迅速譯成英文,中文版的問世說起來已不算快了。
由于他的本行是紋章學,解讀圖形、符號、色彩背后的文化象征意義是順理成章之事,他主張從歷史遺留的物品、圖像和文本中提取出意義、邏輯和系統(tǒng),并強調“是‘社會創(chuàng)造了顏色,為顏色賦予了定義與含義,確立了它的法規(guī)與價值,為其提供用處,決定其利害”,因而“顏色的問題首先是并永遠是社會問題”?;诖耍麑懙拿恳环N色彩的歷史,實質上是這種色彩的社會史、觀念史,涉及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如何認知、看待、運用這些色彩,如何在技術上制造和提取它們,又賦予了它們什么意義——看上去是顏色的象征發(fā)生了變化,其實當然是運用這種顏色的社會及其觀念發(fā)生了變化。
他的《色彩列傳》之所以先從藍色寫起,并非偶然。正如他所言,藍色在西方歷史上,是變遷最具戲劇性和顛覆性的一種色彩:最初的卑微沒有地位(以至于19世紀的學者懷疑古典時代的歐洲人是否能看見藍色),隨后被視為陰沉、古怪、低下、屬于蠻族的色彩,藍眼睛甚至被看作身體上的恥辱。然而從12世紀晚期起,藍色開始通過彩繪玻璃窗、釉、繪畫、織物和服飾進入教會的色彩體系,并由于圣母瑪利亞被越來越多地繪制成身穿藍色衣物而逐漸走運,最終它由此被法國王室接受,開始獲得一系列正面意義。到中世紀末期,它已被視為最美麗、最高貴的顏色,最終它成為法蘭西的代表顏色,并成為現(xiàn)代人最偏愛的色彩。正如帕斯圖羅所強調的,“藍色在12世紀到14世紀間的崛起絕非微不足道的瑣事,它體現(xiàn)了社會秩序、思維體系和認知模式上的重大變化”,這乃是因為“新的社會秩序要求新的顏色秩序”,正因為藍色在原先的社會等級象征中符號性很弱,所以它“既不合規(guī)又不合禁”,反倒可以讓人自由而中立地廣泛運用它。
一種顏色的“命運”與它的象征性往往有著莫大的關聯(lián),因為在某種意義上,人們看到的不是顏色本身,而是這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如果一種顏色所表達的是低下的、歧視性的、侮辱性的含義,很難想象它會被社會上層接受并流行開來。更復雜的是,同一事物可以表達完全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含義,這一點上顏色也不例外:紅色既可以象征激情、革命、高貴,卻也可以象征暴力、血腥。這在黑、白這類絕對性較強的顏色上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而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化的人們往往取舍輕重不同,從而形成完全不同的社會心理——最突出的例子之一,就是西方婚禮上新娘常穿象征純潔的白衣,但在中國傳統(tǒng)婚喪習俗中,白色卻是喪服的主色;同樣的,黃色在西方多具有貪婪、色情等負面象征含義,但在中國卻曾是皇家專用的最高貴色彩;歐洲流行的藍色,在中國則是平民之色,多見于工藝,也不入高雅藝術,和富貴、神圣、喜慶或和平的象征均無緣。不同文化對象征色的設定也可以完全不同:中國五行學說中,黑為水,黃為土,但西方傳統(tǒng)中卻以黑色代表土,而綠色代表水。
這可能也是《色彩列傳》的缺憾之一:帕斯圖羅聚焦于色彩在歐洲的歷時性變遷,但幾乎未做跨文化比較。當然這對一個學者而言似也太過苛求,畢竟就算有人能具備這樣開闊的知識面,可能也會犧牲深度挖掘。不過,補充一些不同文明的比較研究,對于我們豐富對色彩的認知,其意義無疑不可低估。
如果把中國對照觀看,這種差異是十分明顯且頗具啟發(fā)的。英語的“綠”源出青草,但漢語卻都取自織物——這一點不可小覷,正因漢語的“綠”源出織物,所以現(xiàn)代之前的中國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樣慣于把綠色作為生命、機遇和希望的象征。
這樣的比較不僅可以增加一個視角,也可以使我們看到中國文化某些差異所在:手工紡織業(yè)的早熟以及人文色彩對文化的更強滲透,由此影響了文化系統(tǒng)中色彩象征意味的取舍和表達,進而更可反思《色彩列傳》中那些源于歐洲的色彩含義何以能流行于全世界。一如帕斯圖羅強調的,一種顏色不是單獨存在的,只有在與其他顏色進行關聯(lián)或對比時,才能體現(xiàn)其全部意義,因而“絕不能孤立地看待一種色彩”;如果是這樣,或許也可以說,一種色彩的社會文化意味也不是單獨演化的,只有在不同社會之間進行相互關聯(lián)、相互映照時,才能更好地體會到它在人類文化中的豐富內(nèi)涵,我們同樣不應“孤立地看待色彩在單個社會文化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