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懷抱20周年大慶之日。全球心念民族復興偉業(yè)的同胞,無不為此歡欣鼓舞。
20年寫就的華彩篇章難以盡數。其中,香港在這20年間迭克金融風暴、禽流感、“非典”等危機,在全球激烈競爭中始終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突出地位,連續(xù)多年被有關國際機構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地區(qū);而中國內地在這20年間更是持續(xù)保持高速發(fā)展,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舉世矚目、堪比奇跡。
內地與香港雙雙取得的卓越成就,離不開融合產生的更緊密關系。譬如以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為例,實施以來兩地已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來自香港貿發(fā)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內地約有13%的出口貨物(總值2670億美元)及16%的進口貨物(總值2470億美元)通過香港處理,而香港約有60%的轉口貨物來自內地。香港作為國際貿易樞紐及中國內地市場大門的地位更加鞏固。
再如,以“滬港通”“深港通”以及即將推出的“債券通”為例,經由這些安排,合理增進的人民幣跨境有序流動,不僅對人民幣國際化,以及內地資本賬戶開放具有顯著助推效用,而且香港完善的市場機制,也將通過兩地金融體系更緊密的聯系,為人民幣定價(利率、匯率)提供更貼近的參照體系。
不勝枚舉的共贏案例自有深刻的內在邏輯。內地與香港分工、協作、融合、互利的強大驅動力,除了同文同種、血濃于水等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還在于兩地比較優(yōu)勢相互補充,產業(yè)升級相互銜接,其中內地市場廣闊、物產豐富、人力充裕,資金、技術、管理等要素相對短缺,而香港的稟賦則正與之相反,因此,通過要素流動與優(yōu)勢互補,兩地共贏勢不可阻。
置身香港回歸20年后的今天,兩地融合既已站在更高起點,必將取得更大突破。這種呼之欲出的更緊密融合態(tài)勢,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因為香港目前95%的經濟產出來源于服務業(yè),其未來產業(yè)升級的方向,必然是進一步深耕高附加值的金融、貿易、航運、法律等增值型服務,這些服務無不需要強大的實體經濟作為支撐,而中國內地作為當今全球最具活力、最具潛力、最具體量且與香港同屬一胞的大型經濟體,恰可成為其最理想的目標市場與發(fā)展腹地。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過去不會,今后也不會被個別雜音所干擾。香港特區(qū)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成功當選的競選口號是“同行”,她在受訪闡釋其具體含義時亦提出,要增強香港特區(qū)與中央和內地的聯系。由此可見,攜手同行,一心共贏,不僅是兩地同胞對香港回歸20年歷史的精要解讀,更是對香港與內地繼之久遠的美好愿景最普遍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