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史鐵生;夢想;內涵;實現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35-0076-03
【作者簡介】戴繼華,江蘇省南通市東方中學(江蘇南通,226009)校長、黨總支書記,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師:同學們好,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來分享史鐵生的散文《我的夢想》。課前,同學們認真地預習,提出了一系列好問題。
(幻燈片顯示學生問題:1.作者在第2節(jié)寫道,“第二喜歡足球,第三喜歡文學,第一喜歡田徑”,足球為什么排在文學之前?又為什么把第一寫在第二、第三的后面?2.如何理解“你會覺得他們是從人的原始中跑來,跑向無休止的人的未來,全身如風似水般滾動的肌膚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這句話?)
師:這里有同學們提出的兩個問題。(生齊讀)這兩個問題怎么理解?可以任選一個思考,然后集體交流。(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巡視)
師:有沒有想法?我叫不出大家名字,直接站起來說好嗎?誰先來?(一學生站起,他選的是第一個問題)
生1:文學容易得到,足球和田徑不容易得到,所以這樣排列。
師:有道理,還有其他想法嗎?
生2:把“田徑”放在最后面有強調的意思。
師: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還不令人信服。如果說作者將足球放在文學前面,就是喜歡而已,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生:(齊)有可能。
師: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3:文章第一節(jié)。
師:對了,所以足球、田徑排在文學前面。那為什么把田徑放在最后呢?
生3:作者第二節(jié)開始就要寫與田徑有關的事,把田徑放在最后自然引起下文。
師:說得很好!哪個同學選第二個問題的?(沒有學生選擇,師生一起再來朗讀這道題)
師:這句話在文章第幾節(jié)?
生:(齊)第二節(jié)。
師:描述的是什么對象?
生:(齊)運動的情景。
師:作者這樣描寫除了寫出運動的情景外,還寫出了什么?
生:(齊)運動的魅力。
師:作者告訴我們運動有哪些魅力呢?
生4:力量、意志、優(yōu)美。
師:哪些句子表現了力量、意志、優(yōu)美?
生5:“從人的原始中跑來,跑向無休止的人的未來”表現了力量和意志。
師:優(yōu)美呢?
生5:“全身如風似水般滾動的肌膚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表現的是優(yōu)美。
師:這里用的什么修辭?
生5:比喻,比喻中的暗喻。
師:對了。同學們看理解句子不能憑空想,要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要抓住關鍵詞句和所用的表達方法。
[設計意圖]真境課堂,其邏輯起點必然是學生,所以課一開始即從學生而非教師預設的一組問題切入,節(jié)奏明快,既直抵學生心靈深處的困惑,又彰顯整個教學流程是未事雕琢的“自然”呈現。“自然”是真境課堂的前提。
師:(切換幻燈片,顯示問題:作者的夢想到底是什么?)同學們注意了,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夢想”這個詞的次數不多,有幾次?
生6:一次,在第六節(jié)的末尾。
師:作者更多地將夢想換成另外一個詞——“白日夢”。那是不是說夢想和白日夢可以畫等號?
生:(齊)不是。
師:那根據同學們的經驗,夢想是什么意思?
生7:夢想應該和理想的意思差不多。
師:還有其他理解嗎?
生8:我覺得夢想是難以達到的東西。
師:夢想與白日夢不能畫等號,那它們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生9:兩個詞都有難以實現的意思。
師:看來要理解作者的夢想到底是什么,還必須從“白日夢”入手。寫“白日夢”的段落主要集中在第三節(jié)和第六節(jié)。我們先看第三節(jié),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朗讀一遍?(一學生自動站起來朗讀,教師要求其他學生在聽的時候,將描寫白日夢的文字畫出來,一會兒討論)
生10:第一個白日夢是要有劉易斯那副身體,至少有1米9以上的身材。
生11:想和劉易斯一樣做一個最幸福的人。
師:“最幸福”具體指什么?
生11:要跑得更快,一百米不能只跑九秒九幾。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幻燈片顯示“夢想之一”:有劉易斯那副身體,至少有1米9以上的身材,100米不能只跑九秒九幾)。
但是現實的史鐵生實在令人沮喪,我們在學習《我與地壇》時已經有所了解,請看大屏幕(幻燈片顯示背景鏈接1,介紹史鐵生早年情況)。
[設計意圖]上課伊始,言必稱背景,是語文課堂長期之弊病,因為這不符合文本閱讀的基本認知規(guī)律。真境課堂主張背景的呈現要遵循“價值性”原則,教學需要時即刻呈現。這里的背景鏈接,能有效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白日夢”的成因。
師:看完第三節(jié),我們再看第六節(jié),這一節(jié)寫了哪些白日夢呢?(請剛才讀第三節(jié)的學生推薦一名學生讀第六節(jié),其他學生邊聽邊找)
生12:有一個健美的軀體,有一個了悟了人生意義的靈魂。
師:這是“夢想之二”(幻燈片將第三節(jié)的“夢想之一”與第六節(jié)的“夢想之二”,同時呈現出來),我們把兩個夢想擺在一起,同學們看有沒有變化?
生13:“夢想之二”中的“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包含了“夢想之一”的三個內容,增加了“有一個了悟了人生意義的靈魂”。
師:對,那同學們有沒有想過,作者為什么會變化?他有變化的“資本”嗎?
生14:作者說,他領悟到這一切。
師:“這一切”,指什么?
生15:應該指“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舍‘最幸福這三個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設下永恒的距離,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局限”。
師:還有嗎?
生16:還有“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無盡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這一句。
師:補充得很好,有沒有其他內容了?
[設計意圖]真境課堂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學導結合,自學在課前,引導于課中。關于“夢想變化的資本”,其顯性信息一目了然,但隱性內容頗難尋覓。這里的對話引導,教師必須彰顯足夠的耐心。事實上,學生的表現也不錯。
生17:“在百米決賽后的第二天,劉易斯在跳遠比賽中跳出了8米72,他是個好樣的。看來他懂,他知道奧林匹斯山上的神火為何而燃燒,那不是為了一個人把另一個人戰(zhàn)敗,而是為了有機會向諸神炫耀人類的不屈,命定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zhàn)卻不可須臾或缺?!保ㄒ来未虺鰧W生找到的三句話。)
師:很好。我們來看看每一句話的含義。先看第一句,哪個同學談談自己的理解?
生18:第一句話可能有兩個意思,一是最幸福其實并不存在,二是每個人都有局限。
師:有道理,其他同學同意嗎?
學生齊說同意。
師:好!再看第二句,這一句用“如果,那么”連接,同學們分析前一半是什么含義?
生19:作者談的什么是幸福。
師:到底談的什么是幸福,還是怎樣才能幸福?
生20:怎樣才能幸福!
師:那怎樣才能幸福呢?
生20:超越自我局限!
師:第二部分的含義是什么?它是一個判斷句,找找主干。
生21:說的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
師:什么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
生21: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
師:根據第一句的分析,這兩點其實就是這兩人的什么?
生21:局限!
師:對了,連起來說,就是局限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同學們理解得不錯,來看第三句。就第三句而言,史鐵生這樣理解劉易斯,有依據嗎?
生22:有依據。劉易斯在第二天的跳遠比賽中跳出8米72的好成績。
師:這個成績怎么樣?哦,不清楚。同學們知道這是哪屆奧運會嗎?不知道。難怪,你們太小,是1988年漢城奧運會,漢城就是現在的首爾。其實劉易斯8米72的跳遠成績也是冠軍,短跑輸給約翰遜,并沒有影響第二天的跳遠比賽,是好樣的。那作者的理解對不對呢?請看前面(幻燈片顯示背景鏈接2,介紹兩人的歷史性會面)。
[設計意圖]真境課堂主張抓“課眼”?!罢n眼”是讓課堂設計得以最優(yōu)化的方法,是教材中最值得掌握的內容,是以最經濟的時間形成素養(yǎng)的策略。這堂課的“課眼”就是學生提出的三組問題。抓“課眼”讓課堂更簡約。
(顯示第三組問題:1.文章最后一句有何含義?2.第六節(jié)寫完后本可結束,為什么還要加上第七節(jié)?3.為什么寫最后一段?4.文章最后一節(jié)和標題“我的夢想”有何關系?)
師:這里雖然是四個問題,實際上2、3、4是一個問題,也就是最后一段有何作用?我們一起來朗誦這一段。(師生齊讀)
師:這一段末尾一句是個反問句,如果換成陳述句應該怎么說?我們一起來改:我們應該對靈魂有了殘疾的人,比對肢體有了殘疾的人,給予更多的同情和愛。這一句,作者關注的是誰?
生:(齊)約翰遜。
師:僅僅是約翰遜嗎?應該是包括約翰遜在內的靈魂有殘疾的人。這句話很重要,前面我們分析了“夢想之一”“夢想之二”,這里實際上是“夢想之三”。(顯示“夢想之三”:關注靈魂有殘疾的人)這句話不是可有可無的。如果同學們還不能理解“夢想之三”的重要性的話,那么我們可以將三個夢想羅列起來看一看,看看三者之間有什么邏輯關系。(幻燈片顯示)
生23:層層遞進。
師:能否具體點?
生24:由身體到自己靈魂,是由外到內;由自己到別人,是由此及彼;由一個人到一類人,是由特殊到一般。
師:說得非常好。這樣一看,第七節(jié)有沒有作用?不僅僅揭示了“夢想之三”,而且夢想還一步步升華,這篇散文的主題也隨之深化了。同學們再猜猜看,史鐵生的三個夢想有沒有實現?(學生茫然)
師:應該實現了。(幻燈片顯示背景鏈接3)作者去世,捐出自己的遺體供醫(yī)學研究或者給需要的人,這是從身體的角度實現了夢想;作者的作品傳遍世界,給讀者深刻的啟發(fā),這是從靈魂上實現了夢想。愿同學們好好揣摩作者的夢想,以及夢想背后的意蘊。
[設計意圖]深沉、韻味是真境課堂的重要維度。課之尾聲教師追問史鐵生的夢想有沒有實現,讓課堂走向了“深度”。在學生茫然之時,教師結合背景鏈接進行分析,于是有了結論:作者的夢想正慢慢“實現”!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