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君
[摘 要]解讀《老王》,以楊絳的另兩部作品《干校六記》《丙午丁未年紀事》為閱讀背景,從“幸運”與“不幸”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愧怍”,進而理解作品主旨。抓住作者改述稱呼的細節(jié),論述“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是一個階層對另一個階層的愧怍,是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的體現(xiàn),是平等對待每個生命的悲憫情懷的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不對等;階層;家國情懷;悲憫情懷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1803
大多數(shù)教師講解楊絳先生的《老王》時,是遵循教參的思路,把分析的重點放在理解老王艱難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以及作者與人為善的本性、平等的觀念、人道主義精神上,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理解本文的主旨,即“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所以課后“研討與練習”的設置是這樣的:以善良去體察善良。在這篇課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現(xiàn)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現(xiàn)在哪里?對課文結(jié)尾的最后一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思路是不連貫的,問題的設計存在邏輯錯誤。
首先,既然是善良體察善良,善良同情善良,善良幫助善良,且體察、關(guān)注、同情、幫助是相互的,再者雙方皆接受對方的善意,那么結(jié)尾處何來愧怍之說?
其次,愧怍之情是“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的,而對結(jié)尾句的理解教參則是這樣敘寫的: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guān)愛不幸者,關(guān)注他們的命運,讓他們也過上好日子,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作者回想起來,對老王的關(guān)愛還很不夠,所以感到“愧怍”。文章寫于1984年,楊絳先生已73歲高齡,一個智慧的老人一直記掛著念念不忘的事情。一個糾纏作者多年的漸漸明白的難題,可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就是為了表達對老王一樣的廣大底層百姓的關(guān)注和同情嗎?就是為讀者提供一段飽含淚水唏噓不已的往事嗎?
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在于發(fā)人深省,喚醒靈魂,從而構(gòu)建自己的精神大廈。鑒于以上的困惑,筆者認為教參對文本內(nèi)容的分析是值得商榷的,而最關(guān)鍵的解讀是探究作者到底為什么而愧怍。
課文以作者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記敘了“文革”前后的一些生活片斷,隱約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文中有“‘文化大革命開始”“我們從干?;貋怼钡染渥?,筆者認為把《老王》與楊絳先生的另兩部作品——《干校六記》《丙午丁未年紀事》結(jié)合起來讀,更容易把握“愧怍”的真正含義。另外,結(jié)尾句的表述也曾引起不少同行的爭議——“我”和老王,誰才是真正的不幸者。但筆者認為真正的關(guān)注不應該是幸運者與不幸者的分歧,而是作者變換了人物的稱呼?!暗恢獮槭裁?,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因為吃了他的香油和雞蛋?因為他來表示感謝,我卻拿錢去侮辱他?都不是。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痹谶@段話中,“我”與“幸運的人”、老王與“不幸者”是相對應的,但作者把“我”和老王在文末表述成“幸運的人”和“不幸者”是另有用意的。在這里,“幸運的人”和“不幸者”不再是“我”和老王兩個個體,而是代表了兩個不同的階層,也就是說作者表述的是一個階層對另一個階層的愧怍?;谝陨蟽牲c,筆者對“愧怍”的理解如下。
一、不對等的交往關(guān)系
從一開始,“我”與老王就處于不對等的交往關(guān)系中。
“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p>
這是文章的開頭,語言干脆利落,簡潔得有些吝嗇?!俺W闭f明“我”是老王的老主顧,與老王較熟悉?!伴e話”,用來打發(fā)時間的,說明“我”和老王雖然熟悉,但僅限于主顧關(guān)系,且只到閑聊的份;第二段開頭“據(jù)老王自己講”一句就表明“我”并不太在意老王說話的真假,聽過就算了,這就是不折不扣的聽“閑話”?!八?,我坐”表明了“我倆”的社會地位不同,身份也不同;同時此句也暗含著這樣的信息,他蹬“我”坐“我”付錢。從以上分析可知,“我”與老王是一般的顧客和車夫的關(guān)系,心理上的距離是比較遠的。常坐老王的車,是照顧他的生意,可更多是彼此了解一些情況,坐車放心些,少些麻煩,“胡同口蹬三輪的我們大多熟識,老王是其中最老實的”。所以那時“我”對老王的關(guān)心同情,是禮節(jié)上的,是知識分子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
下文還有類似的語句。
“后來我在坐著老王的車和他閑聊的時候,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說,住那兒多年了?!薄昂髞怼币辉~很巧妙,它不是看見老王蹬車進破破落落的大院后第二次坐老王的車的時間,而是有機會閑聊的后來的某一次?!伴e聊”時問起,說明不是專門有心問起。老王住在那兒多年,“我”是不知道的。這件事應該是發(fā)生在“文革”前,因為作者夫婦還能去“散步”,文中寫道“‘文化大革命開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條腿走不得路了”“我們從干?;貋?,載客三輪都取締了”。后文還有類似的描述?!翱墒沁^些時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錢吃了不知什么藥,總不見好”,連用兩個“不知”,說明“我”不清楚老王的病情,這同時也交代了與老王不是朋友的信息。“過了十多天,我碰見老王同院的老李,我問:‘老王怎么了?好些沒有?”來家里時老王的死相“我”是看出來的,“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jié)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鼻摇拔摇钡母杏X極強烈,“我吃驚地說”“我強笑說”“我忙去給他開了門”“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這些詞句都表現(xiàn)“我”對眼前的老王是感到恐怖的。但“我”的問候是在碰到老李時提起的,十多天了并沒有想到要專門去看望老王。
在與老王的交往中,“我”始終是有一點俯視的姿態(tài)的,所以“我”與老王的所有關(guān)系都可以用錢來解決。老王愿半價送冰,“我”付全額;送默存上醫(yī)院,定要付錢;送雞蛋香油,還是付錢。對課文這樣的表述,有人會覺得與楊絳先生的為人不符,但筆者認為這與她的散文風格有關(guān),也正是她高尚人格的體現(xiàn)(這是另一話題,此處不提及)。
但“我”的確不同于其他乘客,同情寬宥老王,對他沒有任何歧視?!袄贤踔挥幸恢谎郏硪恢皇恰锫菅?,瞎的?!薄俺丝筒辉缸能嚕滤床磺?,撞了什么?!鄙踔吝€有人造謠誣蔑老王年輕時不老實才害得惡病瞎掉一只眼?!拔摇眳s是常坐老王的三輪,且肯聽他的閑話,同情老王是單干戶,沒有親人,孤苦伶仃,也明白“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的凄苦悲楚,能感受到他“失群落伍的惶恐”,載客三輪取締后,“我問老王憑這位主顧,是否能維持生活”。
正是這些禮節(jié)性的閑話,知識分子的敏銳感受,平易近人的態(tài)度,讓老王特別感激“我”,視“我”為知心人,甚至是親人,而相告身世,“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有什么親人”,訴說生活苦楚及對前途的擔憂,感嘆自己年老錯失機會。因此一有機會他就熱情報答這知遇之情,“老王給我們樓下人家送冰,愿意給我們家?guī)停囐M減半”;送錢先生上醫(yī)院“堅決不肯拿錢”,“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開始幾個月他還能扶病到我家來,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來代他傳話了”;老王在臨死前,不顧自身安危,“直著腳”艱難來“我”家送雞蛋香油以感謝對他的照顧。
不對等的交往關(guān)系,并沒有影響老王對我們的真誠,他一如既往,并不因我們條件優(yōu)越而巴結(jié)諂媚,也不因為我們遭遇困厄而避之不及,甚至落井下石。老王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踐行者,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者、發(fā)揚者。而應作為中國之脊梁的某些知識分子,在這一點是不及他們的,尤其是在人性被極端扭曲的“文革”時期。
“得一(作者女婿)末了一次離開我的時候說:‘媽媽,我不能對群眾態(tài)度不好,也不能頂撞宣傳隊;可是我決不能捏造個名單害人,我也不會撒謊。他到校就失去自由。階級斗爭如火如荼……工宣隊領導全系每天三個單元斗得一,逼他交出名單。得一就自殺了?!?/p>
“押我的一個大姑娘拿一條楊柳枝作鞭子,抽得我肩背上辣辣地痛。我認識她。我回頭說:‘你爸爸也是我們一樣的人。因為我分明看見他和我們一起在席棚里登臺示眾的。那姑娘立起一對眼珠子說:‘他和你們不一樣!隨手就猛抽一鞭。原來她爸爸投靠了什么有權(quán)力的人,確實和我們不一樣了?!?/p>
“后來我獨到信陽看眼睛,淚道給楦裂了。我要回北京醫(yī)治,軍宣隊怎么也不答應。我請事假回京,還須領到學部的證明,醫(yī)院才準掛號。這大約都是為了防止干校人員借看病回京,不再返回干校。”
也有一種人,他們明知道這是一團亂蓬蓬的葛藤賬,但依然充當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蘆案”。按道理說,這類人最應當“記愧”。不過,他們很可能既不記憶在心,也無愧作于心。他們的忘記也許正由于他們感到慚愧,也許更由于他們不覺慚愧。慚愧常使人健忘,虧心和丟臉的事總是不愿記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記憶的篩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凈。
某些知識分子的所作所為在老王們的反照之下,只剩下不光彩。在人性光輝面前,作者是代表自己的階層向老王們深感愧怍。
二、“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
“自古以來,與西方文學相比,中國文學往往具有鮮明的人文色彩,更深刻的家國情懷和更強烈的理性精神,即在豐富多彩的感性、意象的審美表現(xiàn)中,蘊含著關(guān)于人性人情、人生價值、蒼生命運、社會進步和民族繁榮發(fā)展,乃至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等種種問題的叩問、求索、思考、認識?!薄独贤酢冯m然沒有直抒這種情懷,但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作者對廣大底層民眾處境的關(guān)注與擔憂?!八^窮,無非是指不置辦家產(chǎn),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沒有保障的,不僅病不得,老不得,也沒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干自己喜歡或?qū)iL的事。”老王窮啊,作者明白痛惜。
對于老王們,即廣大底層民眾,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代表一代知識分子,自我反省,自我解剖,正視自己階層的缺點,以清醒的認知分析歷史,以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喚醒民眾;她關(guān)注民生,同情弱者,擔負時代的責任與義務,為人類的進步不憚前行。
所以當老王因營養(yǎng)不良眼睛看不見“撞在電桿上,撞得半面腫脹,又青又紫”之時,當老王為了方便“運送”老先生防止他掉落,“欣然在三輪平板的周圍裝上半寸高的邊緣”之時,當老王憑著一位主顧,湊合著維持生活之時,當老王在臨死前,不顧自身安危,“直著腳”艱難來“我”家送雞蛋香油以感謝對他的照顧之時,當老王“貧賤不能移”,堅守著道德底線,雪中送炭,散發(fā)熠熠生輝的人性之光之時,她感激震撼;當在生存線上掙扎,因貧窮而喪命的底層民眾對“多吃多用多占”的人寬容時,她傷痛愧怍。因為是他們——底層民眾一邊承受著時代帶來的劇痛,一邊依舊推動時代之輪繼續(xù)前行,永不停息。
所以當人們都窮瘋急紅眼,偷菜,偷草,偷樹苗,偷門簾,偷木樁,偷黍秸,偷大糞之時,甚至明目張膽,成群結(jié)隊,不顧廉恥,有組織有領頭地偷竊之時,作者深感心酸,不忍責備。
“追只是我的職責;我倒但愿她們把青菜帶回家去吃一頓;我拾了什么用也沒有?!?/p>
“我卻心上抱歉。因為那堆稍大的疙瘩,我們廚房里后來也沒有用?!?/p>
所以當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已由父母之命定下終身而連對象的照片未曾見過之時,當女孩子們不上學之時,當人不如狗之時……作者不動聲色地描寫著,卻流露出鮮明的愛憎。
當她反觀“文革”的歷史時,她追問,深究,是什么造成當時中國黑白顛倒的現(xiàn)狀,是什么造成中國民眾的貧困,是什么讓人性的惡井噴而出;而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更讓她深感愧怍,深沉的愛國之心更讓她感到痛惜。新中國成立前,“許多人惶惶然往國外跑,我們倆為什么有好幾條路都不肯走呢?思想進步嗎?覺悟高嗎?默存常引柳永的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我們只是舍不得祖國,撇不下‘伊——也就是‘咱們或‘我們。盡管億萬‘咱們或‘我們中人素不相識,終歸同屬一體,痛癢相關(guān),息息相連,都是甩不開的自己的一部分。”這該是種怎樣的情懷??!“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是作者崇高的家國情懷的體現(xiàn),是平等對待每個生命的悲憫情懷的體現(xiàn)。
散文重在表現(xiàn)“我之心”,解讀重心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在特定時候、特定地點、特定場合,通過特定的文本表現(xiàn)出來的。讀散文,就要進入作者的胸懷,深入理解體會,而不是簡單地用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去代替對文本的解讀。
[ 參 考 文 獻 ]
[1]楊絳.干校六記之一下放記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2]楊絳.丙午丁未年紀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3]楊絳.干校六記之六誤傳記妄[M].香港:香港出版社,1981.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