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梨
如今,一些企業(yè)意識到了內容營銷的必要性,開始大張旗鼓地進行內容營銷,試圖通過內容營銷的方式,和用戶溝通,給用戶帶去更深層次的體驗。在內容營銷這條路上,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過猶不及的激進行為。
追求所謂的“IP”,動不動就拍情懷大片
國內營銷界有個怪象:什么詞熱,企業(yè)的一切營銷舉動就要和這個詞緊密地貼在一起。比如,近幾年流行的“IP”。翻開營銷行業(yè)的垂直網站,那些以“IP”名義包裝的案例比比皆是。它們通常拍個情懷大片或系列視頻,就宣稱要做IP了,或品牌已經IP化了。
以上現象反映了國內不少企業(yè)對IP的認識層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片、視頻等內容形式只是IP的載體,但IP真正的核心是情感。請注意:這里的情感不是簡單的感動或悲傷,“一笑而過”或“哭一場”。IP折射的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或哲學層面的含義,它最終要和人們產生文化與情感上的共鳴。
國內幾乎沒有哪個企業(yè)真正做到了“品牌IP化”。特別是那些給公司設計個吉祥物、給產品拍個系列短視頻,然后說要打造IP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
我們看看那些“品牌IP化”的企業(yè),迪士尼是典型的一個,它已經是一種情感載體了。這種情感關于真善美和夢想?!癠nforgettable Happens Here”是迪士尼的一場營銷戰(zhàn)役。該戰(zhàn)役通過一系列視頻來講述一家人在迪士尼世界度假時發(fā)生的歡樂時刻,希望告訴大家:在每時每刻,每個角落都有魔法時刻在等待著發(fā)生。迪士尼用這些有關真善美的視頻,來展現其IP?內核。
在這場營銷戰(zhàn)役里,有一個視頻在
YouTube上被瘋狂轉發(fā),獲得1000多萬的點擊量。視頻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Shaylee的聾啞小女孩,她從小只能用手語和人交流。Shaylee在迪士尼里有什么奇遇呢?
一味地模仿大品牌拍情懷片,最終只會是東施效顰。這里給兩點建議:
1.拍情懷片前,先想想企業(yè)使命是什么,品牌定位、品牌理念是什么。在品牌根基都不牢固的情況下,何談IP?IP不是“一夜建成”的。真正意義的IP都是經過長達數十年甚至百年的磨礪。
2.情懷片是一種Brand Film,要花不少錢。在捉襟見肘的預算下,拍出的“情懷大片”,用戶看后很可能會得尷尬癥。沒有足夠的預算,還是別采取這種方式。內容營銷的工具有很多種,可以嘗試別的內容營銷策略。
追求所謂的“爆款內容”,
動不動就高科技H5、冷笑話等齊上陣
不少公司都夢想有刷爆朋友圈的“爆款內容”。大公司渴望的“爆款內容”往往是越黑科技越有逼格,小公司希望“爆款內容”有十足的互聯網調性,引爆全網。于是,我們看到隔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絢爛無比、造價頗高的H5,供大家膜拜。至于那些冷笑話之類的文章,則充斥著各大社交媒體平臺。
這兩種癥狀分別是“自High病”和“討好病”。有“自High病”的企業(yè)對內容營銷有個嚴重的認知誤區(qū):內容營銷就是創(chuàng)意為王。有了創(chuàng)意,就能打一場漂亮的內容營銷戰(zhàn)役。有“討好病”的企業(yè)則過度看重流量,不管導進來的是什么樣的流量,反正“流量為王”。
這兩種癥狀的“病根”都是:沒把目標用戶放在眼里。
“自High病”就如同舞臺上孤傲的表演者,只想讓臺下的“用戶”覺得自己“城會玩”,驚嘆自己的創(chuàng)意?!坝懞貌 眲t分不清誰是能為自己帶來商業(yè)價值的用戶,想把所有的用戶都一網打盡。這里引入一個概念:Demographic Concentration,很難翻譯成中文,暫且叫“集中的人口學特征”吧。這是Pando Daily?作者Bryan Goldberg?提出的一個觀察網站的指標。他建議估算一個網站的投資價值時,除了要看網站流量,也要了解用戶Demographic Profile的集中度,并不是流量越多越好(但是,我覺得這個概念可以有升級版了:Circumstance Concentration集中的情境)。
建議:學會區(qū)分你的用戶,不要試圖討好所有的人。內容是不是爆款,由你真正想觸達的用戶說了算。
比如,可以把用戶分為四類:
——無論你花多大力氣,都不可能對你的產品感興趣的人。
——對你的產品興趣不穩(wěn)定的人,可買可不買。
——對你的產品有濃厚的興趣、好感度,但是他暫時沒有需求場景或經濟能力買你的產品。
——對你的產品有濃厚的興趣、忠誠度、依附度,并會習慣性地購買你的產品的人。
當然,還可以有其他的區(qū)分維度??傊伎迹好恳粓鰞热轄I銷的布局,應該針對哪類人?
追求所謂的“Social”,
動不動就在各種社交媒體上鋪千篇一律的內容
這種“激進行為”體現在媒介的激進上。優(yōu)質的內容營銷不僅僅是內容,還要考慮內容的生存、發(fā)展空間——媒介。當內容和媒介產生化學反應后,一次真正意義的社會化營銷才會應運而生。
但是,不少企業(yè)對“Social”的理解過于“直白”:在各種社交媒體上“廣撒網,多捕魚”。生產一種內容,然后一勞永逸。于是,各種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企業(yè)千篇一律的內容。
在內容營銷方面做得很成熟的大企業(yè),會有專門的團隊,分別負責各種社交媒體上的內容輸出。他們明白:每種社交媒體的情境、目標用戶的習性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社交媒體,要有不同的內容策略。但是,這種做法需要較高成本的人力匹配。
筆者曾和一個很低調的、300多人公司的老板聊。這個老板很熱愛音樂,又在3C行業(yè)摸爬滾打多年,自己出來創(chuàng)辦了一家專門做音樂播放器的公司。他非常用心地做產品,公司以技術男居多,產品遠銷海內外,可以說是“悶聲發(fā)大財”。這個老板和我說了一個苦惱。他說,公司非常重視“百度貼吧”這個社交媒體陣地,他親自帶隊,和貼吧的網友互動,互動內容質量很高。他還親自做品牌的微博,一看就是很用心的內容。但是隨著公司的壯大,他也想在各種社交媒體上都有內容布局,卻力不從心。因為,僅僅做一個“百度貼吧”,就已經是4—5個人的團隊了,而且老板還得親自上。
筆者給他的建議是:在沒有準備好(人力、財力)的前提下,不要輕舉妄動,不要盲目地請供應商;繼續(xù)把成熟的社交媒體陣地耕耘好,總結出可復制的方法,優(yōu)化團隊,一步步來。
把同樣的內容搬運到各社交媒體,很可能是一種信息騷擾。與其信息泛濫,不如信息精細化、渠道精細化。
編輯:
冰?人?48845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