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靜
【摘要】我國古代雕塑造型獨特、風格多樣,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和悠久的歷史,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關鍵的地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對雕塑藝術帶來深遠的影響,例如道家文化以及佛學文化等。同時,雕塑藝術更加強調氣息和神韻之美,藝術形式更加神秘,我國古代雕塑還體現(xiàn)了繪畫藝術的特點,尤其是佛教雕塑,與繪畫藝術更是有很多的相似性。本文主要針對中國古代雕塑藝術與繪畫藝術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分析和闡述,希望給予我國藝術界以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雕塑藝術;繪畫藝術;藝術形式
雕塑藝術在我國古代各種藝術形式中屬于冷門藝術,并不占據(jù)主流地位。我國古代文化、風氣更加傾向一些工藝美術,和古代的文化哲學以及社會制度具有直接關系。在我國古代,繪畫藝術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歡迎,其藝術地位要遠高于雕塑藝術,而由于雕塑藝術少有一些文人雅士的參與,因此在我國古代并不受到重視。在古代早期,人們將從事雕塑和繪畫的藝術家稱為工匠,但是在經過南北朝時期后,繪畫藝術得到快速發(fā)展,藝術形式逐漸得到完善,而理論也得到充分發(fā)展,社會很多文人雅士也主動參與到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因此,繪畫藝術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登上了大雅之堂。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觀念對雕塑藝術帶來巨大的影響,很多雕塑作品都體現(xiàn)了一定的繪畫特性,其主要體現(xiàn)在佛教的繪畫和雕塑上。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繪畫在藝術領域的地位要遠超于雕塑藝術,而雕塑工匠在空間意識上存在一定欠缺,這主要也是由于受到繪畫藝術的影響,對影像效果以及輪廓勾勒更加重視。輪廓線條是繪畫藝術的關鍵表現(xiàn)方式,在繪畫藝術中,通過不同的線條變化方式,對畫面進行勾勒可以體現(xiàn)良好的藝術效果。因此,雕塑藝術也將其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例如我國很多佛像雕塑就采用了線條勾勒的方式,將佛像的面目以及服飾線條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線條富有變化性而明朗,佛像美輪美奐、栩栩如生,佛像表情十分細膩,如同從繪畫中走出來的佛像一樣。古代雕塑藝術運用抽象或者細膩的線條,對人物神情以及形態(tài)進行勾勒,取得了良好的立體效果。雖然這種表達方式并沒有體現(xiàn)人物以及事物的實體形態(tài),甚至超出了其形態(tài),但是卻給欣賞者帶來精神領域的享受,補充其空間感和立體感,與我國繪畫藝術在表達方面思路相同。
在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理論中,例如“吳帶當風”以及“曹衣出水”等理論術語都能夠運用到雕塑藝術中,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線條勾勒是一種具有概括性的創(chuàng)作手段。這些創(chuàng)作方式都在經過不斷的藝術磨煉中被提煉和總結,我國歷史有相關記載,吳道子就參與到佛像雕塑的創(chuàng)作中,其同門藝術家楊惠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據(jù)傳說,吳道子和楊惠曾經一起拜在張僧繇門下學習繪畫,但是由于吳道子在當時的社會中已經具有很大名氣,因此,楊惠覺得在繪畫藝術方面很難趕超他的師兄,就棄畫開始鉆研雕塑藝術。雖然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但是依然能夠看出繪畫藝術與雕塑藝術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很多民間雕塑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都是先在紙上勾勒出事物的線條,然后再根據(jù)其線條進行雕刻。這充分說明了在雕塑中,藝術家們也運用到繪畫技巧,因此,雕塑藝術具有一定的繪畫性也顯得理所當然。
雕塑藝術與繪畫藝術之間的聯(lián)系也體現(xiàn)在政治方面,在我國東漢時期,很多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熱衷于繪畫創(chuàng)作,并且成為我國古代繪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力量。其不僅是社會和國家的統(tǒng)治者,同時也影響了當時的文化風向,因此,繪畫藝術的地位遠高于雕塑藝術就不難理解。同時,當時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認為繪畫藝術可以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繪畫藝術成為古代君王以及士大夫的重要情趣之一。而在古代社會中,進行雕塑創(chuàng)作的基本都是工匠,社會地位較低,沒有士大夫或者文人雅士參與,工匠為了迎合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的需求,而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到繪畫技巧。因此,從政治角度分析,雕塑藝術具有一定的繪畫性是正常的,兩者之間相互依存、聯(lián)系緊密。我國古代雕塑作品都是將繪畫進行還原和加工,這一特點在東漢時期尤為顯著,這體現(xiàn)了繪畫藝術和雕塑藝術在審美以及風格方面具有共通性。
由于雕塑藝術為了體現(xiàn)繪畫藝術的特點,因此對空間結構和造型并不重視,反而更加注重身體線條與輪廓線條之間的聯(lián)系和韻律感。由于線條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表現(xiàn)力,在雕塑創(chuàng)作中,處理好線條和光影關系,以及把握轉折的實與虛之間的關系,就如同繪畫藝術中“白描”手段。同時,雕塑藝術對平面感把握方面也有要求,采用陰刻的方式刻畫線條,充分表現(xiàn)衣服褶皺和人物肌膚,這種線條表現(xiàn)方式與繪畫藝術中線條表現(xiàn)方式類似,經過概括和加工而提煉和總結出來。但由于這種線條表現(xiàn)方式缺乏立體感,只能將平面效果體現(xiàn)出來。
我國古代雕塑在表達動態(tài)形態(tài)的時候,也借鑒了繪畫藝術中的平面表達方式,例如宋塑力士像(圖1)被尊為護法,因此身份地位決定了其身材一定要具有威武、高大以及強勁的特點,四肢肌肉發(fā)達程度以及面部表情的生動程度,都對烘托出菩薩的慈祥起到重要作用。同時,護法的站立姿態(tài)基本采用“S”狀,借鑒了繪畫藝術的平面特點,同西方雕塑作品具有明顯區(qū)別。同時,雕塑作品在借鑒繪畫藝術的表達手法的同時,也做出了一些創(chuàng)新和改變。因此藝術作品都呈現(xiàn)了一些夸張的動作和表情,例如菩薩手長過膝、慈眉善目,并且采用對稱的坐姿。這種表情動作以及坐姿都可以凸顯飄逸和流暢的感覺,并且符合我國繪畫藝術中“密不通風、疏可跑馬”的創(chuàng)新理念。
總而言之,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社會文化和道德體系在藝術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和繼承。我國古代雕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充分借鑒了繪畫藝術的一些表達手法,賦予雕塑作品以東方的趣味,符合我國人民在欣賞以及審美角度的習慣,古人在欣賞雕塑作品的過程中,也會運用繪畫藝術方面的審美觀念去評判。因此,我國古代雕塑在造型設計以及題材選擇方面,都與繪畫藝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在欣賞一些古代雕塑作品的同時,也需要借鑒繪畫的審美觀念去把握和欣賞其中存在的美感。
參考文獻:
[1]劉成章.從中國古代雕塑的繪畫性欣賞中國古代雕塑[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2]賴興才.中西古代雕塑的空間觀念[J].龍巖學院學報,2005(5).
[3]Dagmar Drinkle,Erwin Emmerlingr.古代紡織品的世界——來自于古代繪畫及雕塑品上的彩繪裝飾[J].文博,2009(6).
[4]王琛璐.以弗蘭克·奧爾巴赫為例論油畫創(chuàng)作中“雕塑性”的審美成因與獨特表達形式[D].濟南:山東大學,2014.
[5]任榮.論中國古代繪畫與雕塑造型風格之關系[J].新美術,1988(3).
[6]孫江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角下的雕塑與繪畫互通性探討[J].現(xiàn)代婦女(下旬),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