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谷昂藏
美麗富饒的寶島臺灣自古就是我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星移斗轉,歲月滄桑。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許多優(yōu)秀兒女、志士仁人為開發(fā)、建設保衛(wèi)這塊熱土,流下了無盡的汗水和鮮血。清道光年間官至臺灣最高行政長官署理臺灣知府兼授按察使、分巡兵備道仝卜年,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仝卜年,1781年(乾隆46年)出生,字子占,號澗南,山西平陸縣人。清嘉慶十五年(1810)秋,29歲的仝卜年到省城參加鄉(xiāng)試。因詩、詞、賦、文超群,主考官極為贊賞,為仝卜年出了特榜。翌年春,仝卜年赴京參加會試,被授予進士,分發(fā)廣東高明縣任縣令。到任未及3個月,忽聞母親病逝,按清制慣例,“奉諱歸里”,為母守孝。
惠安顯政、倡學舉院
仝卜年清代歷官37年。
嘉慶十九年(1814)十月,仝卜年丁憂期滿,出任福建惠安縣知縣。
仝卜年在惠安縣任知縣前后15年,勵精圖治,政績卓著,據文獻記載,“所到除奸剔弊,革新政治,百廢俱興”。他主張生活要節(jié)儉,衣遮體即可,食充饑足可。平時“能節(jié)一粒則一粒,能節(jié)一分則一分。日積不見多,而歲積則日盈,茍逢旱澇災荒,未必致捉襟而肘露也”。他不但自己率先垂范,而且通飭全縣官民勤儉節(jié)約。在飲食方面,不許網羅水陸禽獸,只需適口即可;在衣著方面,要遵循一般款式,適體即可,不許華麗斗奇。為了推行簡樸之風,他俾令為民上者:“躬先儉樸,諄諄勸導百姓,務使百姓咸知物力艱難。轉相化勉,共返淳樸之風,移風易俗?!辈⒑啒阒e作為考核官吏賢劣的一條標準,凡是不能節(jié)儉、不教化黎民百姓的官員將以瀆職罪進行糾參。
1827年(道光七年),47歲。據《惠安縣續(xù)志》記載:“道光七年知縣仝卜年倡捐“文峰書院”,以倡文風。很快得到了當地仁人志士的積極響應。邑人輸捐一萬一千九百余金,擇邑東門外附郭地建造。時富甲一方的回民南洋航海歸僑郭用錫,多年經商,深知沒有文化的困難,目睹外國科學的進步,一聽說縣令要建書院,即命時任鹽運司知事的兒子郭金榜捐白銀二千兩,并差人用籮筐挑往縣衙上交,一時轟動全縣,“以聞于朝”,清宣宗頒發(fā)詔令,封賜郭用錫夫婦“道光敕命”絹本,縣令仝卜年受到了褒揚。這是仝卜年從仕途上首次所建立的殊勛。
1829年(道光已丑九年),49歲,該年秋文峰書院落成,仝卜年題詩七絕八首,表明心跡。序曰:“邑舊有書院二:一曰育英,二曰螺陽。后俱淪沒無存,而惠顧文藪,每試童子軍三千,縣署逼仄不能容,仕恒苦之。余與蘭陔孫軍謀改筑東郭外,更名文峰兼作試院。道光己丑新秋落成,時余將北上,率題八絕,用顛末并勖多士云。”
宜蘭恤民
道光十一年(1831)年底,仝卜年因在惠安縣任內清正廉明、治理有方而被朝廷重用,升任臺灣撫民理番海防糧補通判,駐噶瑪蘭廳(今宜蘭縣)。
噶瑪蘭廳原屬未及開辟之地,因此,仝卜年赴任前,當地社會依然十分混亂,族群械斗現象甚烈,每一次械斗總是殺人燒房子,禍及婦女兒童。然而,由于官府怕人報復,不敢禁止,致使械斗愈演愈烈。
仝卜年到任當日,便遇聚眾械斗,他不畏強暴,力懲十余名怙惡不悛的械斗首領,按律斬首示儆。至此,那些慣于械斗者聞“仝卜年”之名無不膽戰(zhàn)心驚,或斂跡,或逃匿,械斗由是根除盡絕。
道光十三年(1833)春,噶瑪蘭廳一帶遭遇歲荒,集市米價昂貴,百姓叫苦不迭。仝卜年查照前規(guī),諭集總董,給領碾濟,依期歸補。即從常平備貯谷倉內,借碾兩千擔谷平糶,冬成糴補歸倉。既免乞糴鄰封之煩,又省富戶攤派之擾,且又讓舊谷推陳出新,而無朽蠹之虞。儲之有余,民食無艱。自此,仝卜年名聲大振,當地百姓編出歌謠來頌揚仝卜年的政績。
安定臺南
《山西鄉(xiāng)賢傳》記載仝卜年在臺灣任職的政績時,曾有這樣一段簡略的描述:“1840年臺灣內憂外患,在英夷入侵寶島臺灣時,有陳姓結黨萬余人。卜年聞之,一夜馳二百里,曉以利害,立即解散。一時有‘生佛之稱。”這絕非神話,而是史實。
《臺灣仝史》記載: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仝卜年就任臺灣知府七月,忽接臺南縣衙奏報:該縣學甲鄉(xiāng)光明村村民陳世英聚眾一萬余人,已占據了中洲惠濟宮廟起事造反,準備攻打臺南縣府。仝卜年接報后,并未立即采取鎮(zhèn)壓行動,而是召喚來幾個當地鄉(xiāng)民,傾聽他們訴說,了解臺南之亂的真正原因。隨后,仝卜年不帶一兵一卒,單人獨騎,星夜飛馳二百余里,趕到臺南縣中洲惠濟宮,對陳世英曉以忠義,諭以國法,話語慷慨激昂,字字句句動情。陳世英聽罷,當即下跪,聲淚俱下,將激變過程一一說明,并答應立即率眾出山。
一場聲勢浩大的臺南之亂,未動一刀一槍,未傷一草一木,就這樣被仝卜年平定了。為集中全力抗英贏得了保障和寶貴的時間。
抗擊英艦入侵,堅守海防
仝卜年1831年(清道光11年)調升福建臺灣開發(fā)區(qū)噶瑪蘭廳(今宜蘭縣)通判,1835年道光15年,赴升臺灣海防同知。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當年七月英艦竄抵臺灣鹿門外洋,身職臺灣海防同知的仝卜年與總兵達洪阿,道巡姚瑩運籌謀劃抗英入侵,調撥地方一切人力、財力,即時補充支援抗英戰(zhàn)爭。首戰(zhàn)擊退英艦入侵。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61歲,同年9月,英艦在侵犯閩浙沿海的同時,兩次竄犯臺灣基隆口。仝卜年率臺灣道姚瑩、鎮(zhèn)總兵達洪阿同心協力率兵擊退。奏報后道光帝賞達洪阿騎都尉世襲,姚瑩云都尉世襲。清廷以福建臺灣府御敵出力,賞仝卜年戴花翎。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62歲。本年三月英軍三次進犯淡水,彰化間之大安港,在知府仝卜年部署地方全力的支援下,達洪阿、姚瑩率兵預設埋伏,誘敵深入。英艦鼓輪直入港口,觸及暗礁,伏兵齊起,奮勇擒敵169人(其中白人24人,黑人145人),炮20門,軍械數百件。捷報再上,三戰(zhàn)三捷。道光帝親書硃諭,賞達洪阿太子少保銜,加姚瑩二品頂帶,賞仝卜年戴花翎。
1843年8月,在耆英、伊里布投降派與英國代表璞鼎查簽訂《中英江寧條約十三款》即《南京條約》,道光帝批準了這個喪權辱國條約。道光廿三年一月,伊里布與英代表璞鼎查會晤黃浦江面,又提出臺灣殺俘事件,二月怡良抵臺查辦臺灣殺俘事件。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歪曲事實真相,反誣臺灣抵御外辱事實,要求懲辦臺灣愛國官吏。清廷屈服于英國壓力,竟將達洪阿、姚瑩解京革職治罪,仝卜年降二級留任。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65歲。清廷授仝卜年福建臺灣府正堂,加十級。記錄十次。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67歲,清廷詔令兼授仝卜年按察史銜分巡臺灣兵備道。仝卜年經歷了自大清中興到由盛轉衰的嘉慶、道光三十余年的痛苦經歷,歷盡磨難,可心系臺灣人民。開發(fā)建設臺灣島十七年之久,并親歷沙場,協同并指揮粉碎英軍企圖入侵臺灣島的圖謀,為捍衛(wèi)民族主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堪稱民族愛國英雄。
魂系臺灣
仝卜年剛到臺灣時,當地生產不發(fā)達,社會經濟比較落后。為此,他手把手地教會了當地百姓耕犁耙耱,春種秋收,并讓其夫人教習農家婦女紡線織布,縫制衣服。據史書記載:仝卜年去臺灣后,曾“兩建學校,修城垣,撫流亡,折疑獄,剔奸宄,皆以最報”。實行有教無類,盡量讓貧苦農家子弟入學受教育。仝卜年還改革了當地一些陳規(guī)陋習,禁絕了帶有原始群婚遺留的落后婚姻制度,免除了那些耗資費時迎接長官的鋪張場面。同時,又把大陸原籍的醫(yī)學、衛(wèi)生經驗帶回臺灣,互相交流,取長補短,起到了互相促進的作用,密切了海峽兩岸之間的關系。
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仝卜年因“叢挫尤甚,辭老病不得,以勞瘁卒于官”,享年67歲。仝卜年臺灣歷官整整十七年,因勞累卒于官任之上。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按照其遺愿,仝卜年夫婦遺體后被運回故里。道光帝派遣官員護送至平陸辛店村,沿途送葬的群眾長達十余里。至今臺灣仍有不少“仝爺廟”,每逢清明節(jié),祭奠民眾絡繹不絕。
現今臺灣蔡英文當局將中國史置于臺灣史的對立面,以“臺獨”史否定中國史觀,將臺灣意識扭曲為“臺獨意識”,“去鄭化”、“去孫化”和“去蔣化”都成了“去中國化”和“謀獨”的一部分。更有深綠人士抱持“皇民史觀”,漠視臺灣人民抗日歷史,反而歌頌日對臺殖民統(tǒng)治。蔡英文執(zhí)政以來,“臺獨史觀”和“皇民史觀”合流,并得到民進黨握持公權力的助推,島內社會在史觀上的對立加劇。
在海峽兩岸如此詭譎亂云的紛爭之時,努力發(fā)掘并展現仝卜年為官臺灣十七年期間,開發(fā)建設臺灣文化,經濟發(fā)展的翔實史料,并謳歌一代廉吏對臺灣發(fā)展的歷史貢獻,是兩岸血濃于水,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淵源,也是反擊臺獨最好的利劍。
今天我們紀念民族英雄仝卜年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政治和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