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東
【摘 要】工作經驗類等傳統(tǒng)新聞寫作,很多從業(yè)人員喜歡沿襲傳統(tǒng)古板寫法,長此以往讓讀者反感,進而影響報刊在讀者中的形象及報紙的美譽度。本文作者從實踐角度出發(fā),列舉了工作經驗類新聞傳統(tǒng)的幾種寫法及弊端,以及如何寫好寫活工作經驗類新聞的建議,給媒體從業(yè)人員以啟發(fā)。
【關鍵詞】新聞 創(chuàng)新 經驗類新聞
前不久,海門日報做了一次讀者調查,請讀者就海門日報目前的版面新聞進行評點。發(fā)出去500份調查問卷,讀者對海門日報近幾年努力辦活報紙所做出的努力予以肯定,但其中344份問卷顯示,讀者十分感冒報紙的工作經驗類報道以及會議類報道。作為一張基層的黨報,主要服務于該級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可能受傳統(tǒng)采編習慣的影響,記者采寫的稿件老套,編輯編制的標題也老套。長期這樣地辦報,難免令讀者生厭。這些讀者說,一看就是一張板著臉的黨報。其實翻開國內許多黨報黨刊,近幾年都在悄悄地發(fā)生著改變。版面和內容的創(chuàng)新都在悄悄地進行中。如果一個縣級黨報對讀者的反映依然不理不睬,那么最終會失去自費訂閱戶這塊市場。有的人說,工作性新聞本來就是這個格式,但筆者從事了20年新聞采訪,覺得工作經驗性新聞也可以寫得生動活潑,令人愛看耐看。一句話,工作經驗性完全可以創(chuàng)新出彩。
工作經驗性新聞緣何不耐看
1.新聞要素雖全,但新聞內容空洞。按照傳統(tǒng)習慣寫成的工作經驗性新聞,一般五要素齊全,程式化明顯。比如市里召開一個工作會議,通常的寫法就是,某月某日,某部門召開會議,會議回顧過去成績,就下階段工作進行部署。然后某某市領導發(fā)表講話。由于版面的因素,這類新聞或字數(shù)過長(領導講話篇幅大),或很簡短(200來字打發(fā))。讀者想要了解會議到底部署什么解決什么問題,但是看不到。
2.標題制作平實,缺乏亮點。也許受習慣思維影響,很多編輯拿到會議類、工作經驗類稿件,一般制作標題時,按照會議議題做標題,十分平實。但其實會議中以及工作經驗中隱藏著很多亮點的東西,卻沒有制作成標題。如某報寫今年第一季度全市財政收入列某地區(qū)第一。人們看到的新聞信息是該市首季財政收入列某地區(qū)第一,但財政收入由好幾塊組成,今年首季財政收入增長,主要是哪一塊有明顯增長,如果將這塊明顯增長的收入做到標題中,那就使得工作經驗類新聞“亮起來”了。
3.說盡被寫主體好話,導致讀者反感。某報曾經寫過一個企業(yè)家的發(fā)跡史,寫這個企業(yè)如何取得成功的所有經驗;寫這名企業(yè)家致富以后還是很節(jié)儉。喝過水的一次性杯子要重復使用好多次;寫這名企業(yè)家每天清晨開始在朋友圈發(fā)心靈雞湯,提醒員工如何做事做人等。但這名本地的企業(yè)家生于本地長于本地,很多人都從小就認識這個企業(yè)家,企業(yè)家到底有“幾斤幾兩”大家都很清楚。其實該企業(yè)家平時生活并不節(jié)儉,而且還涉嫌偷稅漏稅,對待員工也十分苛刻等。因此,這篇介紹該企業(yè)的工作經驗報道刊出了,遭到了很多讀者的吐槽。
4.專業(yè)性比較強,讀者看得不明白。采寫專業(yè)性較強的新聞稿件,有的記者根據介紹人怎么介紹就怎么寫,很多很專業(yè)的技術名詞沒有進行通俗化語言轉換,或者沒有在文后采用“相關鏈接”等方式進行詮釋。如某報紙刊登“某某建筑企業(yè)開建江蘇首家被動式房屋綠色產業(yè)園”,什么叫被動式,文中沒有說清楚,倒是把出席領導的講話寫了長長的一大段,讀者看了這篇新聞感覺云里霧里。
寫活寫亮工作經驗類新聞
如果辛辛苦苦出版的報紙,不僅沒人要看,還被讀者批評,那真是白辛苦一場。新聞創(chuàng)新是媒體競爭和發(fā)展的必需手段,新聞記者要想在社會實踐中抓住新聞事實的本質,寫出有思想深度的報道,更需要樹立創(chuàng)新的意識,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創(chuàng)新能力應以知識積累為條件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長期的思維訓練。因此,豐富的知識、勤于思考以及全局觀念都是必要的方法。因此,看似傳統(tǒng)的工作經驗類新聞,我們帶著創(chuàng)新的思維去研判題材、精心采寫、精致制題,寫活寫亮工作經驗類新聞,讓讀者看完有所感有所悟。如何增強工作性報道的吸引力?筆者以為應從7個方面進行改進。
1.用新聞的眼光篩選信息。新聞線索主要來源于自己經歷的、從周邊了解到的和會議、材料中,作為在辦公室工作的同志,可能來自會議材料更多點,無論什么樣的會議,或多或少,總要透露某些方面的新聞信息。有直接信息,有間接信息,也有潛在信息。但是,不是任何信息都可以成為新聞加以報道的,記者可將會議反映的主要信息條分縷析地梳理一下,沙里淘金,然后將不重要的和次重要的信息篩選掉,留下最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加以報道??偟膩碚f,站位越高,挖掘出的新聞價值越大。我們平時講記者頂天立地,宏觀上要想市委書記、市長想的事,微觀上要到最基層尋例子、找答案。你要采訪什么、報道什么,當然要選擇。選擇的標準是什么呢?應該就是好看、有用。我們的文章要么好看,要么有用,如果既不好看,又沒有用,那還不如不刊登出來。還有一種說法叫做文章讀了有意思、有意義。有意思實際上就是好看,有意義就是有用。
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詹國樞在給北大學生作講座時,談到新聞寫作的技巧時講過三句話:第一句話叫做帶著問題寫新聞,第二句話叫做水平高低在選擇,第三句話是最高境界是通俗。因此,每個記者采訪之前要先問問自己,讀者對這個人物、單位、地區(qū)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2.抓住素材“亮點”寫好新聞。陳述事實,惜墨如金。切記一篇新聞,特別是一個消息只能有一個新聞“亮點”,避免“亮點”太多晃人眼。有人說領導的一個重要講話、一個重要的文件能采寫出好幾篇新聞稿件,道理就在這里。寫新聞突出一個“點”字,就是亮點。角度越小,挖得越深,新聞越好。同時要放大“亮點”,有時領導講話中的插話,經常是老百姓或者是大家十分關心的問題。領導在會上即席就某一問題講了幾則小故事、小插曲,最易針砭時弊、生動而有張力,若把這樣的閃光點和精彩的觀點補充到“新聞稿”里,可為會議新聞增色不少,提高其“含金量”。有時候單就這些“亮點”寫的新聞稿,利用新聞寫作體裁上的變化,其新聞影響力要遠遠大于對會議的全面報道。如某市經濟責任審計經驗全國推廣,該市舉報貪官可報支交通通訊費用全國首家,這些新聞不要說發(fā)縣級黨報,就是國家級媒體也會錄用。
3.要用事實說話。用事實說話是新聞的基本規(guī)律。筆者曾對來稿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沒有被采用的稿件大部分是因為缺少事實。我們將其稱為沒有內容的“空殼新聞”。別看有的稿件寫得長長的,仔細一看“空話連篇”,找不出一個可用的事實來,只好棄之紙簍。這里要搞清幾個東西:概念不等于事實,如說某同志看書很認真——;做法不等于事實,如通訊員或記者,把秘書寫的報告、總結,或者給先進人物寫的書面材料縮寫、改寫一下,這類稿件不管它如何改頭換面,仍然是公文,而不是新聞;觀點不等于事實。寫新聞要不要觀點?回答是肯定的。但是新聞中的觀點,要隱含在事實中,要含而不露。讓讀者讀了作品,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和贊同作者觀點;華麗的詞藻不等于事實,新聞作品的美,美在內容,事實沒有說服力,只是在語言上“濃施粉黛”,用優(yōu)美的詞語把新聞打扮得花花哨哨,反而給人一種華而不實之感。當然平時常見的,把概念當事實、把做法當事實。
4.見事要見人。工作性報道中如果有人的活動、語言、動作細節(jié),整篇文章就能動起來,就鮮活有靈氣。因此,記者采寫新聞時,應采用故事性、現(xiàn)場性、特寫類導語。這些導語鮮活生動,吸引人。在正文中也要朝這方面追求。如去年海門成為蘇中蘇北首家小康達標市,新華日報6月3日發(fā)了一篇《海門小康的樣本解讀》文章,寫法很生動,通過6個故事解讀海門小康。
5.跳出材料采寫新聞。這是選擇新聞事實的需要,也是從受眾的視角選擇“新聞點”、選擇語言的需要。會議上或材料中往往只有一個新聞點,需要去補充采訪,才能成為一篇新聞。因此要在會議上或材料中找點子,在采訪中找素材。這里要強調的是必須變換角色,從受眾的眼光,捕捉人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話題。特別是與廣大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領導要求的新聞,要寫得讀者要看;讀者要看的新聞,要寫得領導能接受。
6.用通俗的語言解說會議和文件。新聞是給受眾看的,寫新聞就要用受眾日常工作、生活中用的語言。會議講話用的是講話者的語言,文件用的是上下級之間溝通的公文語言。會議和文件新聞要拋開講話者的語言風格和公文語言風格,用受眾樂于接受的通俗語言解說他們感興趣的會議和文件中的新聞事實。
7.取其一點做標題。通過標題突現(xiàn)新聞性,吸引讀者。把新聞亮點做到標題上,如剛剛評好的政府新聞獎有一篇二等作品《一支畫筆,一年掙回3000萬——海門引導農民家門口就業(yè)致富紀事》,主標題只標了一個新聞事實。這個鮮活的事實,是足夠亮的亮點。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日報社)
【參考文獻】
[1]李云娣,張艷春.《新聞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2000年第三期《理論觀察》,第79-80頁;[2]2006年12月8日,中宣部、教育部、中國記協(xié)和新聞戰(zhàn)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深化“三項學習教育活動”赴高校系列講座走進北京大學,由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詹國樞作題為“妙手著文章——談談新聞寫作的技巧”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