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是由遺傳決定的,也是幼兒最早掌握并用于對他人進行分類的社會范疇之一。幼兒性別角色認知是從3歲以后開始逐步形成,并受到成人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性別角色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直接的、深遠的影響。
一、相關(guān)概念的界定
(一)父母教養(yǎng)方式
指父母在撫養(yǎng)子女的日?;顒又兴憩F(xiàn)出來的一種對待孩子的固定的行為模式和行為傾向。本文將其歸納為溺愛型、專斷型、縱容型和民主型四種類型。
(二)性別角色
指被社會認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上的一種地位,也是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方式和態(tài)度上期望的總稱。社會對男女兩性的典型特征有概括性的看法,如男性表現(xiàn)為講實際、精明、自信、支配、富于競爭性、挑剔、自制;女性表現(xiàn)為慈愛、熱情、沖動、富于同情心、慷慨、對人際關(guān)系敏感。
(三)性別角色形成
指個體不斷理解和獲得性別角色標準的過程,是在社會和成人的要求和期待下逐漸發(fā)展起來的。
二、幼兒性別角色形成的理論基礎(chǔ)
(一)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論的“角色自居作用”
作用機制是認同、接受、暗示和模仿,通過以同性父母自居,兒童把父母的標準和特點融入進自己的個性,成功地以父親自居的男孩發(fā)展起“男性”行為,而成功地以母親自居的女孩表現(xiàn)出“女性”行為。
(二)以班杜拉為代表的社會學習論的“性別定型說”
社會學習論認為男女性別角色是后天學習獲得的,是經(jīng)驗積累的結(jié)果。無論幼兒性別角色中的性別刻板印象,還是性別角色規(guī)范,都是兒童在生活環(huán)境中由成人,特別是父母和教師塑造而成的。
(三)以科爾伯格為代表的發(fā)生認識論的“自我歸類說”
強調(diào)認識因素在性別角色形成過程中的突出作用。兒童很小的時候就獲得了我是男孩會女孩的性別認同,一旦建立了性別認同,兒童就會主動尋找區(qū)別男孩和女孩的活動、行為和價值觀等有關(guān)的信息。
(四)以貝姆為代表的性別圖式論的“信息加工說”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通過語言、服飾、玩具和歌曲,以及社會學習逐步學會與自身性別相適應(yīng)的圖式,直接參與信息加工過程,對信息的選擇、貯存以及對自己與他人的理解都會產(chǎn)生影響。
三、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性別角色形成的影響
(一)民主型
1.具體表現(xiàn):有要求,有反應(yīng)
父母會提要求、會進行控制,對孩子立下清晰的規(guī)矩,并貫徹始終,但是他們會解釋為什么這么做,對孩子的需要和觀點會有回應(yīng),并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決策中。他們尊重孩子的意愿,親子間進行平等地交流,傾聽吸收孩子的觀點,鼓勵孩子獨立。
2.典型案例
(5歲的孩子壯壯,一天從外面跑回家。)
壯壯:媽媽,給我做件花衣服吧,你看玲玲、麗麗她們穿的花裙子多好看,好漂亮??!
媽媽:沒出息!你怎么能穿花衣服?那不成了不男不女了嗎!
(壯壯挨了訓(xùn)斥,卻不知道為什么,無奈之下只能把自己關(guān)在小房間里,再也不出去和小朋友玩了。爸爸知道這事之后,把壯壯叫了出來。)
爸爸:壯壯,你是男孩還是女孩?
壯壯:我是男孩??!
爸爸:那么玲玲和麗麗她們是男孩還是女孩?
壯壯:當然是女孩啦!
爸爸:這就對了,這就是媽媽不給你做裙子,不給你穿花衣的原因。(看到壯壯還是有點不明白,爸爸接著問。)壯壯,你知道男人、女人有什么區(qū)別嗎?
壯壯:男人長得又高又壯,說話聲音大,有力氣,就像爸爸一樣。女人喜歡帶孩子,做家務(wù)活,穿得漂亮,就像阿姨和媽媽。
爸爸:你觀察得很對,男人和女人都有各自的特點,男人要發(fā)展男人的特長,比如穿衣服,只要穿得整潔、莊重、大方就可以了,而不要追求女孩的花俏、鮮艷,你除了和女孩玩之外,還要與男孩交朋友,玩游戲,比如踢球啊、捉迷藏啊,不要總和女孩們玩“過家家”。當然,女人的細心、穩(wěn)重,對人熱情等優(yōu)點,男人也要學習,但不能改變本來開朗、豪放、勇敢的特性。
壯壯:爸爸,我現(xiàn)在明白了,男人就要有男子漢的氣概,做男人要做的事。
案例中,壯壯從小就和玲玲、麗麗一起玩,女孩的穿著打扮、生活習慣影響著作為男孩子的壯壯。壯壯媽媽的簡單回應(yīng)和訓(xùn)斥,雖可以制止壯壯要花衣服、花裙子的行為,但沒能解決他心中的疑慮。壯壯爸爸的一番話,讓壯壯明白男孩、女孩不僅有生理上、心理上的性別概念,還要有社會性別概念。壯壯在家庭中感受到被愛和被尊重,有利于幫助壯壯承擔起不同的社會角色和責任。
(二)忽視型
1.具體表現(xiàn):沒要求,有反應(yīng)
父母不聞不問,放任自流,不太關(guān)心孩子,也不參加孩子的活動,對孩子的行為不監(jiān)督、不指導(dǎo)、不控制。甚至是拒絕他們,或者是他們自己就有太多的麻煩而分身乏術(shù),顧不上給孩子定規(guī)矩。
2.典型案例
貝貝是個女孩,3歲,性格活潑開朗,剪了一頭短發(fā),干凈利落,看起來像個男孩。平時也很喜歡跟男孩一起玩,喜歡玩男孩的游戲和玩具,她平時也喜歡穿中性化的服裝,從不穿裙子,所以很多人一開始都以為她是個男孩。久而久之,當有人問貝貝是男孩還是女孩時,她總會說自己是男孩,而且有的時候還會跟別人說如果自己是男孩就好了。針對貝貝的情況“我”專門訪談了她的爸爸,貝貝的爸爸表示因為他和貝貝的媽媽都是做生意的,平時工作特別忙,根本無暇照顧貝貝,只能將貝貝托付給貝貝的姥姥照顧,貝貝的姥姥沒受過什么教育,文化程度低,只覺得把貝貝照顧就可以了,至于穿著打扮、同伴交往都依著貝貝的興趣愛好來做。對于姥姥的這種做法,貝貝的爸爸媽媽覺得無所謂。
很多家長認為,性別認知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順理成章的完成性別認同,最終確定自己的性別角色。作為家長,父母要和姥姥達成一致意見,共同做好孩子的性別角色教育工作。父母首先認同幼兒的性別,讓男孩認識到自己是男性,女孩認識到自己是女性,初步了解男性或女性的性別特征。反之,幼兒就可能產(chǎn)生性別角色混亂,長大后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受到影響。
(三)專制型
1.具體表現(xiàn):只有要求,沒有或很少有反應(yīng)
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大部分依賴于控制兒童的行為,重點放在獲得兒童直接和長期的順從。以父母為中心,過分的權(quán)力和控制,設(shè)置絕對的標準,希望孩子嚴格遵守,很少向孩子解釋為什么他們應(yīng)該遵守這些規(guī)矩,往往通過體罰來讓孩子服從。
2.典型案例
胡海華從小生得白白胖胖,特別招人喜愛,父母就把他打扮成小姑娘,并且讓他與女孩一起玩耍,慢慢地胡海華自己也覺得自己像個小女孩,并且經(jīng)常痛恨自己為什么不是一個真正的女孩。胡海華經(jīng)常趁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偷偷地穿上媽媽的裙子和高跟鞋,并且對著鏡子陶醉的自我欣賞。最后父母發(fā)現(xiàn)后,并沒有給予適當?shù)恼f明教育,反而對胡海華又打又罵,最后還把他趕出了家門,使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專制型的教養(yǎng)方式塑造了胡海華逆反心理和反社會品格,不利于他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是完全不可取的。既制定規(guī)矩,又加強民主是父母提高教養(yǎng)質(zhì)量的當務(wù)之急。
(四)溺愛型
1.具體表現(xiàn):只有反應(yīng),沒有或很少有要求
這種父母會縱容孩子,完全以孩子的意愿為中心,有求必應(yīng),一味滿足,對孩子缺乏控制,過渡保護、偏袒、縱容,結(jié)果會助長孩子的依賴、自私、任性。
2.典型案例
周末早上,親子活動時間。張女士帶著6歲的兒子小南來到公園里,男孩小南躲在母親的背后,在同伴的幾次叫喚中才扭捏地打聲招呼,手中還拽著一條小毛巾。看著其他小朋友玩得很開心,也想加入,但不知道怎么說。在羞怯了一陣子后,漸漸與小朋友熟悉起來,才一起玩玩具、做游戲。小南說話尖聲細氣,走路姿態(tài)很像女孩子,動作扭捏。喜歡與女孩子一起玩“過家家”、搭積木等游戲,對于男孩子玩的一些稍微刺激的“打仗”、“追逐”類游戲不都怎么參與,手里一直拽著小汗巾不肯放手。在玩耍時,稍有不如意或與其他小朋友意見不同時便叫嚷起來,并向張女士撒嬌起來。張女士只要一看到小南叫嚷就趕緊跑過去安慰他。據(jù)老師了解,張女士家庭經(jīng)濟條件比較好,小南又是獨子,加上從小就長得比較乖巧可愛,全家人都非常疼愛他,父親因為工作緣故長期在外,與小南關(guān)系不太親密。
案例中,家長對小南的溺愛造成了他內(nèi)向、膽小、不善交往的性格特征,父親又長期在外,也弱化了小南的男性特質(zhì)。作為小南的家長,對他嚴格要求,告訴他是男孩子,應(yīng)該大膽些,不要害怕失敗,鼓勵他與同伴交流,讓他充分自由地活動。同時,適當?shù)倪\用鼓勵和懲罰,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的對錯,并且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四、給家長的啟示
1.正確看待幼兒的性別角色差異
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不同性別的幼兒或多或少存在各種不同的行為、習慣方式。父母應(yīng)尊重幼兒的性別差異,對不同性別的兒童采用一致的評價標準。
2.樹立良好的榜樣
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父母的性別心理和行為模式都會對幼兒產(chǎn)生較強的影響,所以父母應(yīng)認識到自身行為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3.正確運用獎勵和懲罰
獎勵和懲罰會促使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性別角色做出相應(yīng)的行為,并逐漸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
4.采用雙性化的教養(yǎng)方式
父母雙性化教養(yǎng)方式是一種發(fā)展趨勢,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和人格的完善。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yīng)在發(fā)揮自己性別優(yōu)勢的同時,有意識地向異性學習。
參考文獻:
[1]Jerry J.Bigner著.鄭福明,馮夏婷譯.親子關(guān)系—家庭教育導(dǎo)論(第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fā)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邊玉芳,等.兒童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4]雷靂著.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龔藝華.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的初步編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6]陳陳.家庭教養(yǎng)方式研究進程透視[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7]陳蘭萍.幼兒性別角色的形成與早期家庭教育的關(guān)系[J].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
作者簡介:
黃卓超,講師,廣東省江門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