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厭學從心理學角度上講,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這類學生現(xiàn)在普遍存在,他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很容易被其他動靜所吸引。在回答問題時,要么一問三不知,要么信口回答,答非所問。不完成作業(yè),對學習不感興趣。更嚴重的甚至逃學、輟學。如何改變學生的厭學心態(tài)呢?首先要了解產(chǎn)生這種心態(tài)的原因。
一、學生自身因素
1.學習目標不明確,對學習不感興趣
小學生年齡小,學習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對學習不感興趣。認為學習是給老師和父母學的,是被逼迫的。因此消極對待,只做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學習很被動,敷衍了事,遇到困難易產(chǎn)生消極畏難情緒,把學習看成一種負擔。
2.學習基礎(chǔ)不行,沒有進取心,自暴自棄
由于學生沒打好扎實的基礎(chǔ),知識連接不上,前面知識沒掌握,后面的自然就理解不了,聽不懂老師講的內(nèi)容,因此上課聽講不專心,盼望早點下課,課后作業(yè)不會做,只有抄同學的,沒有體驗到成功的歡樂。長期以往學生的上進心就會喪失,遇到困難時就逃避,甚至自暴自棄,產(chǎn)生厭學的心理。
3.學習習慣不好,沒有自制力
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前不預習,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yè)不按時完成。放學回家,有的學生一邊寫作業(yè)一邊吃東西,有的學生一邊寫作業(yè)一邊聽歌,還有的學生一邊寫作業(yè)一邊看電視,磨磨蹭蹭。作業(yè)完不成,導致成績不良,認為自己什么也不行,從而產(chǎn)生厭學的心理。
二、學校教育因素
1.落后的教育觀念
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評價標準仍然以學生成績?yōu)橹?,教師在抓學生成績面前仍然不敢有半點的放松。你基礎(chǔ)差,我就給你補課,加作業(yè),你上課不專心聽講,我盯著你一遍一遍的提回……教師費盡心思的教,學生并不領(lǐng)情。在這種強制學習下,學生的壓力大,心理負擔沉重,覺得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對學習的厭惡之情油然而生。
2.教師的素質(zhì)較低
有的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不當,還是以“灌輸式”、“注入式”、“填鴨式”為主,講課枯燥無味,學生學習的主導地位得不到體現(xiàn),學習的興趣漸漸喪失。古語說:“親其師,信其道”。有的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冷漠、生硬、粗暴。對學習較差的學生更是歧視、批評,甚至體罰和變相體罰,師生關(guān)系緊張。學生遠離教師,也就遠離了學習興趣。
三、家庭因素
1.父母的要求過嚴或放任自流
一類家長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學習抓得特別緊,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當孩子完不成時,對孩子不是責罵就是痛打,孩子就會有恐懼心理,甚至不堪家庭重壓而離家出走。久而久之,把本來饒有興趣的學習視為不堪忍受的痛苦的事,產(chǎn)生對學習的厭倦情緒。另一類家長文化較低,但有豐厚的物質(zhì)財富,父母覺得自己沒有什么文化卻照樣賺大錢,孩子讀不讀書無所謂,對孩子百般溺愛,過度遷就,使孩子滋長懶惰性。不愿努力學習,甚至經(jīng)常逃避學習,以至厭學。
2.父母感情不和,或家庭破裂
人們常說:“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人生成長的搖籃?!奔彝ソ逃谌说囊簧砷L中至關(guān)重要。當父母各自陷入復雜的感情糾紛中時,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考慮自己的事情,對孩子的注意、關(guān)心減少,這時的孩子往往感到迷憫。因為家庭的變故而產(chǎn)生自卑心理。憂傷,孤僻,畏縮,做事缺乏自信心。有的孩子甚至形成逆反心理,對周圍的人產(chǎn)生對抗行為。他們會無故指責父母,頂撞老師,厭惡學習。
四、對策與建議
針對這些厭學的學生,家庭和學校要密切配合,對癥下藥,共同努力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
(1)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huán)境,家長平時多抽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正確對待孩子的成績,多鼓勵,少批評。對孩子的成績,哪怕是一點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充分調(diào)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對厭學的學生,教師首先應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談心,傾聽他們的心里話,贏得學生的信賴,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運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厭學者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做課堂的主人,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五、小結(jié)
總之,學生厭學心理的成因是錯綜復雜的,解決厭學心理問題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學校,家庭,相互配合,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