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賓
【摘 要】語文課程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的一統(tǒng)。
【關鍵詞】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習興趣;讓朗讀、體驗、感悟
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通過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師教學行為,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實現(xiàn)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下面,我就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談幾點體會: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習動力
學生只要對學習發(fā)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準備。教學中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巧設的問題、有趣的競賽、課本劇表演、精彩的辯論、電教手段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理,進而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學習情境之中。 其次,巧妙引導,善于傾聽。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fā),確立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如我在教學生朗讀《可愛的草塘》課文時,讓學生先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來了。朗讀之后,教師根據(jù)學生朗讀的情況,或表揚、或指導、或聽范讀后再讀,再一次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向前邁進了一步。
二、合作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真正落實到現(xiàn)行的課堂教學當中,就必須要探討課堂上學習問題的生成、提出、探究、解決的教學策略。這不僅僅是科學家所要做的事情,也不是自然科學課上所要做到的事情,而是我們的師生在課堂上都要做好的事情。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要打破一堂課上完,所有問題都解決的傳統(tǒng)觀念,允許課堂的開放,允許帶著沒有解決的問題走向社會和生活的大課堂去作開放式的探究。最近看了語文特級教師王菘舟的錄像課《只有一個地球》,發(fā)現(xiàn)它就體現(xiàn)出了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王老師在初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因為時間關系,他只給學生八次提問的機會,他則逐一簡要的板書了這八個問題。接著他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歸類,其中有些問題是有聯(lián)系的或是同一類的,這樣問題就集中了。其中還有一個問題老師直截了當?shù)刂该鳎@個問題的答案已經(jīng)超出了課文的范圍,希望同學們能夠課后尋找閱讀相關的課外書來幫助思考解決。在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梳理后,學生學習目標就更明確了,然后就是學生自主的讀書、探究和討論。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審視黑板上的那些問題,把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一一擦去,最后發(fā)現(xiàn)還剩下兩個問題沒有解決,老師則啟發(fā)學生帶點問題、帶點思考離開課堂,到課外的大課堂中去探尋,這對自己的學習更有利。
三、抓住“文眼”,組織學生朗讀、體驗、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fā)揮。因此,筆者認為語文學習中的體驗與感悟要真切,倡導個性化體驗,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只能靠“潛心會文本”。即通過反復地讀,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情感的脈搏。讀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父親挖掘時間長,挖掘的艱辛,永不放棄的信念,以及對兒子深深的愛等情感。筆者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領讀、引讀、組織學生有感情個別讀,把學生的感悟、體驗不斷推向文本,并且適時地設計了一個補充句子的練習: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在這36個小時里,他顧不上( ),顧不上( ),顧不上( ),甚至連( )都顧不上。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他心里反復念叨著的一句話是( )。這樣設計引導學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的,又是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和深加工;既使書本上的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心靈深處的話語,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這樣的言語實踐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語言、思維和精神的同步發(fā)展,達到了“訓練”和“感悟”比翼齊飛的境界。
總之,新課程理念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思想素質(zhì)、業(yè)務素質(zhì)、課程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新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關鍵的一點。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從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實施中汲取營養(yǎng)、從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從文學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不斷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高燕.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新課程:小學版》,2010.
[2]牛琴.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課外語文》,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