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德芳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講授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通過簡要分析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指出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夠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學能力;綜合素質
所謂自學能力是指學生依據(jù)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獨立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一種能力。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需要學生自己去閱讀、去領悟,所以,只有具備自學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只注重講解教學內容,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得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不高,進而阻礙了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因此,了解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采取有效的措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途徑。
一、注重教師的執(zhí)教能力,強調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教師專業(yè)培養(yǎng)、名師工程建設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因而,學校非常重視教師的執(zhí)教能力,并且通過聽課制度、評優(yōu)制度等方式,來了解和掌握教師的執(zhí)教能力,以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但是,由于這些手段使用的過于頻繁,使得聽課、評優(yōu)等教學活動淪為一種形式。而且,受到教育部門減負指令的影響,部分學校取消了必要的學期學科考試或者畢業(yè)考試,致使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不扎實,給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在新學期正式來臨之前,許多小學語文教師沒有全面、深入的研究語文教材,單純根據(jù)教材的編排,制定短期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重視某一篇文章的教學設計,忽視了整個單元、整個學期的整體安排,使得教學效果較差。同時,由于在授課之前,由于小學語文教師沒有制定專門的、科學的教學方案,隨意講解教材知識,任意增減教學內容,使得學生的語文知識結構缺乏系統(tǒng)性,進而降低了語文教學的質量。
二、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方式,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讓學生自主預習,獨立思考,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例如,在學習《苦柚》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問學生:“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事?伯父為什么把小姑娘的柚子全買下了?為什么小姑娘一邊賣柚子一邊看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提高閱讀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以提高教學效率。語文教學不僅需要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且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游園不值》這首詩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根據(jù)古詩的意境,畫一幅圖,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利用教學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客觀、公正的教學評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科學、合理的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幫助學生樹立語文學習的信心,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小壁虎借尾巴》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跟誰借尾巴?”等問題,根據(jù)學生的答案,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然后給予合適的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fā)展。
四、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進行小組式學習
要教導學生立長志,而不能常立志,列出了計劃就要去實行。無論是什么科目都不可能一日成才,尤其是語文,語文是要通過長期積累的。思考之后能得出問題的學生、上課的時候發(fā)言的學生都是優(yōu)秀的學生,無論答得是否正確,都是值得鼓勵的,教師要不失時機地給予表揚,因為這有可能是學生繼續(xù)保持興趣的有力支撐。語文這門學科,進行大量的探討、思考是非常有好處的,因此,小組式的學習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同學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討論,這樣有利于更好地學習語文,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而且大家所思考的點不同,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對知識點進行全方面的理解。因此,教師要對時間進行合理安排,使學生產生興趣。
五、利用自讀自主式教學,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練習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以讀為本”、“以生為本”是基本原則。只有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動機,保證學生的參與興趣,變“講堂”為“學堂”,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布魯納認為:“發(fā)現(xiàn)不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彼麖娬{的就是學生的親身實踐,強調學生的探究活動。自讀自主式教學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自讀自主式教學的流程應該體現(xiàn)在學生的獨立學習上。第一,獨立學習。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主要按“五步常規(guī)教學法”完成自學任務。即:一查,查寫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寫作風格等資料;二定,根據(jù)教師設計和課文前面的提示,明確學習目標;三找,找出課文中易錯的字、詞和問題;四釋,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詞語;五分,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初步劃分段落。第二,討論與交流。根據(jù)教學重點,安排學生有組織地進行討論,并請有關同學匯報學習情況,在群體交流中達到釋難、解疑、明理的目的。第三,評議歸納。評議歸納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對學習內容的評議歸納。教師應指導學生回顧課文的結構,明確課文的知識要點以及訓練的基本要求。二是對學習過程的評議歸納。教師應引導學生就自主學習的過程和學習方法的運用進行總結、分析,并指出以后應注意的問題。第四,鞏固練習。根據(jù)課文要求,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練習,以鞏固學習成果。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以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袁曉蓉.小學語文教學中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03.
[2]周小鑫.淺論小學語文教學中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08.
[3]林海,宗智勇.淺談小學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