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黃國才
培養(yǎng)“高階能力”考出閱讀素養(yǎng)
——小學閱讀能力測試工具研制過程和題旨
◇特級教師黃國才
毫無疑問,閱讀能力測試題是一套完整測試工具的核心,對閱讀教學乃至整個學習生態(tài)的影響最大。它與閱讀教學一樣,上關語文基礎的習得,下聯(lián)習作表達的成長,還是文化傳承、審美教育的載體。當然,對命題技術的要求也最高,程序最復雜。
如果說閱讀教學是通過教材內(nèi)容以及各種閱讀材料和閱讀活動來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那么,閱讀能力測試則是通過情境材料和設題來評量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得如何、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以及如何改進的手段。閱讀教學與閱讀測試正好是一個完整的“回合”,即便閱讀教學的意義遠遠廣于、深于閱讀測試,而閱讀測試也遠不止于紙筆測試,但是,閱讀測試對教、學乃至學生的整個學習成長都是至關重要的“牛鼻子”。
那么,什么是素養(yǎng)?什么是閱讀素養(yǎng)?
素養(yǎng)是“能力”,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06報告指出:素養(yǎng)是“有關學生從學到的知識中進行推斷的能力,把知識用于新情境的能力,以及他們在各種情境中提出、解決和解釋問題時,有效地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在這個定義中,關鍵詞是“推斷”“用于”“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一言以蔽之,素養(yǎng)是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為我所用”的才干。一個人縱然學富五車,如果不能在生活中恰如其分地運用,充其量是個“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的書呆子。歷史上韓信化用孫子兵法“示形于東,而擊于西”,創(chuàng)造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決勝之策。這就是“素養(yǎng)”。
閱讀素養(yǎng)就是“閱讀能力”,PISA2006報告也認為是“學生為了達到個人目標、增長知識、發(fā)展?jié)撃芤约皡⑴c社會活動,而理解、運用和反思書面材料的能力”。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閱讀素養(yǎng)的關鍵是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中;主動與閱讀材料“碰撞”——不僅接受更是選擇性“用于”新情境、“用于”生活實際;主動“挑戰(zhàn)”閱讀材料——“反思”——懷疑、批判、質(zhì)疑、修正、完善等,就像健康的消化系統(tǒng),在此過程中“獲得樂趣”。
閱讀教學要想方設法培養(yǎng)這些能力,閱讀測試則要想方設法考出這些能力。那么,“理解”“運用”“反思”包含哪些具體的看得見、考得出、用得上的指標呢?如果不能轉化為具體的可測量的指標,模模糊糊、形而上,不可操作,也就無法落地。
自從我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國際閱讀素養(yǎng)框架下的我國小學閱讀教學和測試改革的實踐研究”(編號DHA140324)以來,課題組同人通過大量文獻研究和實踐研磨,提出“閱讀能力”模型(如圖)。
這五級能力層次:檢索、理解、運用、評鑒和質(zhì)疑·創(chuàng)新以及由此析出的17項能力(用更具體的行為動詞表達,以便教、學、評)的內(nèi)涵和示例,詳見《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測試工具研制框架》(《福建教育》2016年第3期)一文。圖中橫線以上部分為“高階能力”,或高層次思維水平,圈畫部分為當下薄弱的、需要特別加強訓練的思維能力。
這些思維能力是如何通過閱讀測試工具評量出來,或者說閱讀測試工具是如何評量這些思維能力的?我們一起來經(jīng)歷一次閱讀測試工具研制過程就明白了。
一般地說,閱讀測試工具的研制必須經(jīng)歷以下程序:①研制測試雙向細目表→②搜集情境材料→③讀懂情境材料→④提出問題→⑤“過濾”問題,確定題目→⑥寫備選項或參考答案→⑦確定評分標準等。本文以文學類敘事作品《一碗水》(作者賈賽賽,選自《青年文摘》2013年第22期)為例重點闡述③~⑦程序。對文中的生詞“綰”“壑”“惻隱”“洞悉”等注音并注釋,解決由于考生無法帶字典或詞典“掃除閱讀障礙”的問題。
正如教師讀不懂、讀不透課文就無法進行閱讀教學一樣,命題者讀不懂、讀不透情境材料就無法進行命題。也正如有什么樣的語文教師就有什么樣的語文教學一樣,有什么樣的閱讀測試命題者就有什么樣的閱讀測試工具。
文學類敘事性作品,必須讀懂人物及人物關系、主要事件或主要情節(jié)、表達方式或表現(xiàn)手法、細節(jié)及其含義、主旨,并且對內(nèi)容和形式(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用課程標準的話說,是體會“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體會其表達效果”)有自己的看法。如,啞巴婦女可能做出先洗外婆家的飯碗再盛水喝的舉動嗎?她真這樣做是不是對“我”和外婆的不尊重?如果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發(fā)生,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構思呢?
如果是信息類情境材料,還要認真思考怎樣用它來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梢栽O計一個生活情境,考查學生運用情境材料來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如情境材料《味道是怎么來的?》(作者九一,摘自《科技日報》2015年8月21日),介紹了嗅覺、噪音、顏色、年齡等都會影響人們對味道的感覺,進而影響人的口味。我們設計了一個情境問題:“小明、爸爸、爺爺和奶奶常常抱怨媽媽做的菜不合口味。一家人都很苦惱。你給媽媽提幾條做菜的建議。(至少利用文本中的兩條信息)”這是典型的考查“把知識用于新情境”以及“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進行交流”的能力的題目。
如果說恰當?shù)膯栴}是有效教學的核心,能顯著改善學生的學習,那么,恰當?shù)膯栴}也是有效測試的核心,不僅能提高測試的效度,而且能顯著改善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所謂“恰當?shù)摹本褪歉麟A思維水平上都有“問點”,尤其是在高階思維水平上。因為,閱讀教學總是教師提出“恰當?shù)摹眴栴},啟動學生的思維,學生進而走進文本思考、琢磨,與同伴(包括教師)討論、交流,同時,產(chǎn)生自己的問題,懷疑甚至質(zhì)疑,并想方設法解決或與同伴(包括教師)討論、交流。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是“造”思維工具,是主動學習的標志,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源泉。
所謂閱讀能力測試,就是命題人員根據(jù)情境材料提出問題,考生閱讀情境材料并聯(lián)結生活經(jīng)驗思考后回答問題,閱卷人員根據(jù)考生留在卷面上的痕跡(符號或文字)評判其閱讀能力的高下。
命題者提問的基本步驟:“盲問”→歸類→“過濾”。
1.“盲問”。所謂“盲問”就是有疑就問,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懊枴本拖駥懽魉夭?,寫作素材越豐富、越多樣、品質(zhì)越高,寫作時選材、提煉就越從容,寫出來的文章品質(zhì)就越高。
“盲問”可以采用“逐段+整篇”提問的方式。如《一碗水》第1自然段,可以問:(1)“我”什么時間在哪里看見“她”?(2)作者為什么要把“看見她”放在句首?或“看見她”放在句首好不好?第2自然段,可以問:(3)“一雙不合腳的山地鞋上……只剩下溝壑縱橫”屬于什么描寫?(4)作者為什么要如此詳細地描寫“她”的外貌衣著?(5)為什么要提到“秋刀割過的麥地”(“嬰兒拳頭”)?或在表達情意上有什么作用?(6)“我”打量她的衣著外貌,其實她也在打量“我”。如果她會寫,她會怎么寫“我”?第3自然段,可以問:(7)“我”為什么要“往后站”了站?(8)“我”“往后站了站”表現(xiàn)了怎樣的內(nèi)心情感(情緒)?……讀完之后,可以問:(9)從哪些地方看出外婆對“她”很熟悉?(10)啞巴婦女可能做出先洗外婆家的飯碗再盛水喝的舉動嗎?(11)你認為作者以“一碗水”做這個故事的標題,好不好?
2.歸類。即按照“閱讀能力”模型圖的五級思維模式給所提問題歸納分類,看看各層次思維水平的問題是否都有。如以上列舉的問題,(1)屬于“檢索”,(2)(3)(4)(7)(8)(9)屬于“理解”,(6)屬于“運用”,(5)(11)屬于“評鑒”。如果(2)問“‘看見她’放在句首好不好”,則屬于“評鑒”,(10)屬于“質(zhì)疑·創(chuàng)新”?!百|(zhì)疑·創(chuàng)新”的問題,閱讀測試時,命題者若以讀者的口氣質(zhì)疑,即能引發(fā)考生思考,這樣就可以達到評量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性思維水平的目的。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啟發(fā)學生質(zhì)疑,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言:“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p>
3.“過濾”。即把歸類后的問題放到“雙向細目表”中去篩選、去粗取精,確定能夠進入測試工具的問題(題目)。
題型,一般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客觀題,如填空題、匹配題、選擇題等;主觀題,如簡答題(封閉式和開放式)??陀^題和主觀題各有利弊,客觀題無法考查學生思考的多樣性和個性,但答題容易、信度高,因此,有唯一答案的或只要照搬情境材料就能回答的,一般采用客觀題(本文只討論單項選擇題);主觀題則能夠考查學生思考的多樣性和個性,但信度低(尤其是閱卷信度),因此,開放性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一般采用主觀題。
1.選擇題。選擇題命題一般規(guī)則。(1)題干:①題干和答案構成一個邏輯句;②題干意思明確或提問清晰;③題干中不能包含答案或對答案有提醒。(2)備選答案。寫備選答案最具挑戰(zhàn)性,最折磨人。因為備選答案必須符合以下要求:①正確選項準確無誤,干擾選項似真性高(挑戰(zhàn)性),如表達方式一致、字數(shù)相當(如果字數(shù)不同,從少到多排列;數(shù)字從小到大排列,或反之);②各備選答案中如果有相同的詞句,一般都放到題干中;③正確答案唯一,但其他選項應該由考生選;④盡可能避免照搬文本詞句(一般都要轉換),絕對避免“以上答案都對”或“以上答案都不對”的選項。
2.簡答題。一旦確定為簡答題,則要寫參考答案。(1)開放式簡答題,由于無法預知學生的回答,沒有“標準答案”,因此,只能給出“示例”;(2)封閉式問答題,有比較明確的范圍,有比較一致的答案,因此,可以給出“標準答案”。
每道題目所考查的內(nèi)容維度、認知維度、測試點、預估難度和區(qū)分度等信息,一般都寫在“題簽”中。題簽相當于題目的“條形碼”,放在題目后面。
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都是給閱卷人員評判答卷參考的,但是,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的功用不同。參考答案回答的是“正確的”是什么;評分標準回答的是用這個“正確的”答案評判學生實際的回答,其“正確”程度是多少。評分標準一般采用按點賦分(封閉式)和分檔賦分(開放式)的形式。
上述觀點,閱讀下列樣題(每階思維層次各舉一例)便一目了然。
樣題1:她做了件什么事,把“我”給震住了?
A.站到我跟前笑笑B.走不動討碗水喝
C.先洗碗再盛水喝D.嗚呀嗚呀地道謝
內(nèi)容維度認知維度測試點答案預估/測試難度區(qū)分度敘事檢索找到細節(jié)C 0.9
樣題2:“我”萬分不情愿拿飯碗盛水給她喝,表現(xiàn)出“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A.對外婆待她的不理解
B.對飯碗的珍惜與愛護
C.對飯碗盛水的做法不滿
D.對她打心眼里就看不起
內(nèi)容維度認知維度測試點答案預估/測試難度區(qū)分度敘事理解推論人物內(nèi)心情感D 0.7
樣題3:作者寫到“秋刀割過的麥地”在表達情意上有什么作用?
A.割過的麥地只剩下溝與壑
B.作者看到秋刀割過的麥地
C.“我”不忍看她的臉,更愛看秋刀割過的麥地
D.容易讓讀者理解她臉的粗糙、滄桑、沒有生機
內(nèi)容維度認知維度測試點敘事評鑒評價語言技巧答案預估/試測難度區(qū)分度D0.7
樣題4:文章第2自然段寫“我”打量她的衣著外貌,其實她也在打量“我”。請你展開想象,寫一寫她眼中的“我”。要用到文本中有關“我”的信息。
內(nèi)容維度認知維度測試點敘事運用根據(jù)文本情境,展開想象,拓展仿作答案預估/試測難度區(qū)分度示例:好一個白凈的姑娘!我怎么從來沒見過?那大而亮的眼睛直直地盯著我,隱約流露出幾分驚懼,幾分不屑。光潔的額頭頂上夾著一個鑲嵌著珍珠的發(fā)箍,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一身連衣裙飄飄若仙女下凡——哦,不對,應該是城里仙姑奶奶“下隊來”。0.7
評分標準:是寫“我”的衣著外貌,語句通順、連貫。依據(jù)文本中的“我”的相關信息,如,年輕、“整潔有型的”、真誠的內(nèi)心等。分檔給分:一檔x+分;二檔x分;三檔x-分。
樣題5:有讀者認為,“她”不可能做出“先洗碗后盛水喝”的舉動。你同不同意這種觀點?請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說明理由。
內(nèi)容維度認知維度測試點敘事質(zhì)疑·創(chuàng)新評價形式(確定文本的可信性或邏輯性)答案預估/試測難度區(qū)分度示例:同意。①從“我”對“她”的外貌描寫來看,“她”并不是“愛干凈”的人;②從“生了紅銹”的發(fā)卡來看,“她”家境貧寒,顧不上“干凈”;③從“我”以及“外婆”來看,我們提供的東西——“吃飯的碗”應該是干凈的——至少比“她”家的干凈。不同意。①正如“我”所說,“她也有愛干凈的權利”,也就是說,“愛干凈”是“她”的本能;②外婆說“她是個好女人”,好女人當然愛干凈。0.7
評分標準:只寫“同意”或“不同意”,不給分。聯(lián)系文本情境、聯(lián)結生活體驗和閱讀經(jīng)驗,組織語言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才是得分點。答對一點得x分,答對兩點得x+分。意思對即可。
總而言之,有什么樣的閱讀測試工具,就有什么樣的閱讀教學。改進閱讀測試工具,提高其效度和信度,就是改進教師的閱讀教學、促進學生的閱讀思考,并且立竿見影。
(作者單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此文系教育部重點課題DHA14032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