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立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第一中學)
【引 言】
“90后”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特殊的生長環(huán)境造就了他們心胸狹窄的性格,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短處,以提高自己的威信。讓學生學會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學會寬容地評價別人,對他們今后的人生之路是受用不盡的。
【提煉主題】
讓學生學會欣賞和尊重他人,學會寬容地評價他人。
【案例描述】
事情發(fā)生在2016年11月29日。這天下午,我正在上信息技術課:“音頻信息的采集與加工”。即利用相關的硬件軟件對聲音進行采集,然后再進行聲音加工。其實課本的光盤上有自帶的素材,我完全可以用這些素材。但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在聲音的采集階段,我打算找學生操作,在教師機上給某位學生錄制一段音頻,然后讓全班學生對這段錄音進行加工。因此,我在課前就給學生準備好了麥克風和散文《匆匆》。第一節(jié)課還算順利,學生圓滿完成了任務。但是到第二節(jié)課,問題出現了。
當我問到“哪個同學愿意為大家朗誦這篇散文”時,本來有說有笑的學生先是一片沉默,隨即就是一陣嘰嘰咕咕的耳語,幾秒鐘后,班里傳出來一兩個聲音:“同學A!”“同學A!”然后全班同學都大笑起來,跟著起哄,都說“同學A!”“同學A!”我往學生喊的方向看去,原來學生A是一個男生,看到同學們推薦他,他一個勁地擺手,說:“我不去,我不去。”結果,他越擺手,同學們的呼聲越高。但是任憑同學們的呼聲再高,他就是不上講臺,嘴里還說:“我不會讀?!痹谶@種情況下,作為老師,我想:既然大家都推薦這個同學,想必他應該有這方面的特長吧,所以我就發(fā)了話:“同學A,大家都推薦你,說明你有這個能力,你就上來為大家朗讀吧。”同學A還是推辭,直到我再次要求,他才走上講臺。但是當他拿起麥克風剛要朗讀時,卻又扔下了麥克風,說了句:“讀這個呀!我不會讀!”然后就回去了。全班同學一片嘩然,其中我聽到另一個男同學B說了一句:“真不爽快啊。”這個時候,我擔心同學A由于某種原因確實不想讀,就沒再強求他。聽到學生B的話,我想,或許同學B更大方吧,要不讓他讀吧。結果學生B上臺后,拿起麥克風,對我說了這么一句:“老師,我的鄆城口音比較嚴重,還是讓語文課代表讀吧?!闭f罷,他也下去了。這時我心里雖然有點懊惱,但為了不耽誤教學,也沒多說什么,就讓語文課代表上來。語文課代表是個女同學。這個同學沒有像前面兩個男同學似得不爽快,她痛快地讀完了全文,我給她錄了音。下面要做的就是將這個同學的錄音和一段背景音樂進行合成。但當我把她的錄音播放出來的時候,學生都轟然大笑起來。學生B還說了句“真惡心人啊”。我看了下這位女同學,她紅著臉低下了頭,很窘迫的樣子。面對這種局面,我心里有點不是滋味,本來讓誰上來讀誰都不上來,別人上來讀還這樣鄙夷別人,何況這又是一個女生,臉皮又薄。我無論如何要為這個同學找回自尊。所以我就對全班學生進行了一番教育,從如何大方地表現自己講到怎樣尊重別人的表現。最后全班學生都鴉雀無聲了,大概也都知道自己錯了,這位女同學也抬起了頭,心情似乎好了一些,自尊總算找回來了。這時事情才算有了一個解決。
【案例反思】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這件事給我?guī)淼男撵`震撼比較大。從這件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些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生不能大方地表現自己?為什么別人表現之后又要嘲笑別人,傷害別人自尊?
其實仔細想想,這兩件事是有因果關系的。學生不敢上臺表現可能不是因為自己沒這個欲望,而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受到別人的嘲笑。假如他上臺之后,得到了別人的嘲笑甚至鄙夷,那么下次再有這樣的機會,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上臺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讓誰上臺誰不上臺,別人上臺之后還要嘲笑別人,因為害怕被嘲笑導致以后更沒人敢上臺了。
那么作為老師,面對這種局面應該怎么做呢?我認為:
1.教師應該先對學生進行一次人格教育
人性最大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贊美。教師要教育學生做個文明觀眾,尊重別人的表現,善于發(fā)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寬容地評價別人。要讓學生知道,上臺表現不在于區(qū)別能力的高低,而重在參與的過程。不管一個同學的表現如何,都不要過多地評論,只要表示肯定就好了。
2.教師要創(chuàng)設和諧、輕松、愉快的氛圍,使學生心情舒暢,積極主動地參與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將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睂τ谛睦锵肷吓_表現卻不敢上臺的學生,教師要有鼓勵的語言和行動,如走到學生身邊,握握他們的手,讓班里的學生響起熱烈的掌聲歡迎他上來。當他們表演完后,再讓其他學生找找他身上的閃光點,極力肯定他的優(yōu)點,這樣落實一次以后,第二次他就能大大方方地上臺了。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做到大方地表現自己,當前這種局面也就不會再出現了。因此,教師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輕松的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信經過這些努力之后,學生都能學會欣賞和尊重他人的表現,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敢于自信大方地表現自己。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