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蕾
[摘要]在宋代,經(jīng)濟發(fā)展、城市興盛,公共園林廣泛建設;文化進步、教化下移,公共園林也被官方賦予了社會教化的意義。以紀念古圣先賢、教化社會民眾、美化城市環(huán)境、提供游賞去處的先賢祠廟園林在宋代出現(xiàn),南宋建康青溪先賢祠園林是唯一留下圖像記錄的此類園林。
[關(guān)鍵詞]青溪園;宋代園林;社會教化
宋代,中國歷史中燦爛的一頁,經(jīng)濟較前代進步巨大?!白獾柚圃趶V大地區(qū)已占據(jù)主導地位,生產(chǎn)者有了更多自主權(quán)去經(jīng)營各項產(chǎn)業(yè),產(chǎn)品地租居于支配地位”。隨著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空前繁榮,冶鐵、造船、紡織等官、私工業(yè)手工業(yè)也取得了發(fā)展。且商業(yè)迅速進步,“商人階層興起;城市商業(yè)化,累積大量財富;坊市制消失,草市鎮(zhèn)市等貿(mào)易點興起”,城市文化繁榮。由此,城市公共園林廣泛建設,重視文教事業(yè)的宋官方,也將公共園林賦予了社會教化意義。
1.文化演變推動城市園林建設
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工商業(yè)的進步促使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推動著宋代城市文化的演變,城市越發(fā)平民化和世俗化,并由此引發(fā)熾熱的市民公共游賞。這種全民性的大眾游賞,還得到官方的鼓勵和推動。例如《東京夢華錄》載,皇室元旦朝會,“京師市井兒遮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元宵燈會,“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shù)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書中還記載清明、三日一日、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節(jié)慶,包括皇家苑園、御街、寺觀在內(nèi)的城市各個角落都呈現(xiàn)了狂歡式的市民文化,就如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中金明池開放時人頭攢動的游園勝景。這樣的熱情影響并推動了宋代城市公共園林的普遍建設。南宋建康(今南京)方志《景定建康志》記載,秦淮河畔布置了橫江館、折柳亭、繡春園、飲虹橋等景觀,形成熱鬧的城市風景帶;而臨近衙署區(qū)的青溪河,結(jié)合著先賢祠的建設,形成相對幽靜的文化性游賞地。在成都也有夏日避暑勝地江瀆池園林,宋代詩人田況的《成都遨樂詩二十一首·伏日會江瀆池》,就描繪了當時江瀆池的夏日美景和游樂盛況:“江瀆祠前有流水,歡注蓄波為池塘。沈沈隆廈壓平岸,好樹蔭亞芙蕖香。登舟命酒賓朋集,逃暑大飲宜滿觴。絲竹聒耳非自樂,肆望觀者臺堵墻?!?/p>
2.城市演變推動社會教化發(fā)展
城市文明演變下的平民化氛圍,也推動了宋代社會教化向下發(fā)展。社會教化是古代中國政府的重要社會職能。在唐宋時期,社會“從士人社會向市民社會”演進,在官方禮儀典制的修訂中,在朝廷推行教化的詔敕里,社會教化逐漸下移至百姓層面,社會教化的實踐也日趨細致具體,貼近百姓生活實際。而且正是地方官員將官方禮制逐漸由文本付諸實踐,由士人階層下移至民間,并逐步擴大其社會影響,才使得政府認可的文明道德成為民眾遵循的“風俗習慣”。并且這樣的“風俗習慣”還由官方組織的各類節(jié)俗中加以推進,呈現(xiàn)“與民同樂”的教化型游賞活動,如《嘉泰會稽志》記載的紹興禹廟和千秋觀,“三月五日,……禹廟游人最盛,無貧富貴賤,頃城俱出”、“春欲盡數(shù)日,游者益眾千秋觀前一曲亭,亦競渡,不減西園?!边@樣的游賞活動促進了城市紀念性、教化性公共園林的普遍建設。建康青溪園、紹興賜榮園等先賢紀念性公共園林在各城市普遍存在,成為重要的風景標識和公共活動場所。
3.以清溪園為例的宋代祠廟園林設計
其中青溪園是唯一有圖像記載的宋祠廟園林。成書于宋景定二年(1261年)的《景定建康志》中繪制了青溪園的圖樣,如圖1。2011年瑪麗安娜根據(jù)《景定建康志》復原了青溪園的平面圖,如圖2。
《景定建康志》載,“吳大帝赤烏四年鑿東渠名青溪,……以泄玄武湖水”。吳大帝開鑿青溪為泄玄武湖洪水,同時建造了一批行宮別館,使青溪成為一時名勝,王公貴胄多在此游賞居住。589年,隋滅陳,六朝建康城毀,青溪周圍的建筑也盡數(shù)破壞。唐代,青溪周邊古舊頹敗的遺跡吸引了眾多詩人和畫家懷古憑吊,以致“青溪每溪一曲作詩一首”。到了宋代,江寧/建康復興,青溪兩岸再次出現(xiàn)精美的住宅和園林,青溪園就是其中之一。乾道五年(1170年),為一覽美景,在園內(nèi)修建青溪閣。景定問(1260-1265年),建康知府馬光祖將青溪“浚而深廣之,建先賢祠及諸亭館于其上,筑堤、飛橋以便往來”,“又修辟青溪閣前為飛梁,繚以朱欄,深迥汪洋,塵跡莫能到也”,青溪先賢祠園林成型,“游人泛舟其問,自早至暮樂而忘歸”。
青溪園的形態(tài)根據(jù)上述兩圖可以看出,全園以地勢最高的島上的先賢祠為中心,島的四周青溪環(huán)繞,周圍又有不同規(guī)模的小園與祠隔水相望,東為青溪閣及其附屬建筑,西為天開圖畫園,南是萬柳堤,北是清如堂。這樣的結(jié)構(gòu)類似于宋代負責社會教化的府、縣學中廣泛存在的“魯國之圖”。整個“魯國之圖”的中心為古魯城,而孑L廟則又占據(jù)了魯城的中心,圍繞魯城四周分布著與孑L子及其弟子等有關(guān)的勝跡,呈現(xiàn)向心型的空間結(jié)構(gòu)。
因而向心型的空間結(jié)構(gòu)成為宋代文獻中的大部分祠廟園林和后代名賢紀念園林的典型格局。如嚴州嚴子陵祠廟,南宋陳公亮《重建嚴先生祠堂記》記日:“……于時歲事再登,功力頗裕,視前之輪奐有加焉:日三賢堂,日客星閣,日招隱堂,日羊裘軒,規(guī)模高聳,皆腧舊制,且別創(chuàng)遂隱、記隱二區(qū),以翼於三賢堂之左右。寓僧有舍,休客有館,山巔之臺有亭。辟登壇之道,而級之以石,道先有亭以憩,視壇稍遠,復為亭於中以便游者。閣之東偏有泉,其色如玉,亦亭於上,膀日玉泉?!笨芍獓雷恿觎魪R建筑有三賢堂、客星閣、招隱堂、羊裘軒組成,左右有遂隱、記隱二園,祠廟前后山體也進行園林化建設,也形成了以祠廟為主體的向心型布局結(jié)構(gòu)。又如杭州西湖的先賢堂,寶慶年間(1225-1227年)郡守袁歆建,“其地前挹平湖,四山環(huán)合,景象窈深,惟堂濱湖,入其門,一徑縈紆,花木蔽翳,亭館相望,來者由振衣,歷古香,循清風,登山亭,憩流芳,而后至祠下,又徙玉晨道館于祠之艮隅,以奉灑掃,易扁日‘旌德,且為門便其往來。直門為堂,扁日‘仰高”,也是以遠山、平湖為屏,以先賢堂為核心,一徑左右串聯(lián)的中心布局模式。而且這樣的空間結(jié)構(gòu)也影響了后世祠廟園林的建設,如主要形成于明清的成都杜甫草堂。這種以祠廟為核心的空間布局,顯然是為了突出祠廟作為教化主體的重要地位,以彰顯教化功用。
在青溪園的營造上,不僅注重突出先賢的賢良品性這一主線,在園林要素上同樣圍繞眾先賢的詩文、功績進行營建,突出其積極的普世意義。園中各處建筑題名以范蠡、王羲之、李白、顏真卿、王安石、朱熹、周敦頤、真德秀等四十一位祀主的相關(guān)詩文、事跡為主題的景點,如近民堂出自史記“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尚友堂來自黃庭堅對周敦頤的稱贊:“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中心島西南的香遠亭取自周敦頤名句“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清如堂東的割青亭,即取自王安石“割我鐘山一半青”的詩文;九曲勝處來之于造園者馬光祖的感嘆,“人道青溪有九曲,如今一曲僅能存”。在這些景點意境內(nèi)涵的選擇上,往往是官方提倡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盡忠盡孝的人生態(tài)度和憂國憂民的政治抱負等,而不見其他園林中退隱、避世的消極思想。
4.結(jié)語
以建康青溪園為代表的先賢祠廟園林一般由祠廟、堂宇、亭榭、廊廡和自然環(huán)境等組成,圍繞主題園林要素的選擇往往以具有社會教化意義內(nèi)涵的事物呈現(xiàn),如將祀主手植的古樹、用過的器物保護起來,或?qū)⑵浔磉_憂國憂民、彰顯地方歷史的詩篇詞章鐫刻在木石上作為廳堂的陳設,還有將后世文人的評價、紀念緬懷的詩詞作為對聯(lián)、題匾、碑刻等懸掛陳設,彰顯這類園林的社會教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