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秉雄
摘 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言文沉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蘊藏著最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為此,教會學生如何讀懂文言內(nèi)容,把握文章意思,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突破此瓶頸的關(guān)鍵,還在于讓學生學會正確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文言實詞;推斷意義;基本技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05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035
文言文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高考中必將倍加到高考命題組的青睞,從而不斷喚醒和引領(lǐng)人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溫和重視。但是,畢竟年代相隔久遠,古今語言表達存在著差異,這就使得考生在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上比較費事,要取得理想的成績也就比較困難。究其原因,關(guān)鍵在于學生不能讀懂原文,不好準確把握文意,而要達此目標,最重要的還在于能夠正確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鑒于此,本文將重點探討一些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方法,以求對學好文言文和在高考中大有裨益。
一、語境釋義法
文言實詞絕大多數(shù)是一詞多義的,而且其義項也多種多樣,要求考生完全采用逐詞逐義去識記,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是,我們完全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來判定實詞的含義,因為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
(一)使者怒,欲并劾勤(人名,徐勤),勤力爭不變,使者不能奪。(奪:改變)
(二)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諸番叛,(蔣貴)充右參將,從總兵官陳懷討之。(充:擔任)
(三)阿臺方牧馬,(蔣)貴猝入馬群,令士卒以鞭擊弓韣(dú)驚馬,馬盡佚。(佚:散失、跑散)
二、形旁釋義法
在漢字中,大多數(shù)的字都是形聲字。我們根據(jù)形聲字中形旁表意的特點來解釋某一字的含義,便就可以完成對一些文言實詞的解釋,這種方法叫做形訓法。形訓法也不失為一種省時又高效的實詞釋義方法。例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除:形旁為左耳旁,與“阜”有關(guān),這里的意思為“臺階”);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鄙:形旁為右耳旁,與“邑”有關(guān),這里的意思為“作為邊邑、作為邊界”);
相如顧召趙御史曰(顧:形旁為“頁”,與“脖子”有關(guān),這里的意思為“回頭、回頭看”)。
運用形訓而產(chǎn)生的詞義一般都是實詞的本義,而其引申義、比喻義又與其本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掌握了一詞多義演變時逐步延展的一些規(guī)律,我們就可以從看似孤立的一詞多義之間找到一個完全符合語境的詞義。如“遷”的本義是“遷移”,由其逐步延展的引申義、比喻義分別為“變化”—“升職”—“降職”—“放逐”。不難看出,詞義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是由具體到抽象、有個別到一般;禮儀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又遷之(遷:變化、改變、變動);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遷:升職、升官);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遷:降職、貶官);頃襄王怒而遷之(遷:放逐、流放)
三、課文釋義法
高考中考查到的文言實詞,通常是選自考綱規(guī)定的120個常見的實詞,釋義也往往是常見的意義,而這些常見的意義至少已在課文中出現(xiàn)過。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實詞,雖然“行”在課外,但根基仍在課內(nèi),其意義在課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為此,碰到這些文言實詞的釋義,我們可聯(lián)想到已學過的課文,從課文中回憶出相關(guān)的詞句,便可做到準確判斷。例如:(朱)昭率老幼嬰城,敵攻之力(嬰:環(huán)繞),課文《陳情表》中就有:而劉夙嬰疾病(嬰:纏繞);會暮,約詰朝(jiécháo,次日早晨)合戰(zhàn)(會:恰逢),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有:會其怒,不敢獻(會:正好、恰好)。
四、句式釋義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句等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這樣就可以由已知詞的詞性、詞義來推測未知詞的詞性、詞義。例如:文過飾非 (由“飾”推斷出“文”的意思為“掩飾”);齊人追亡逐北(由“亡” 推斷出“北”的意思為“逃跑的人”)。
五、通假釋義法
“通”就是通用,“假”就是借用,借用的字就是假字,原本應用卻未寫的字就是本字。當遇某字的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便可以從通假字角度考慮。然后,根據(jù)通假字與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點推知本字。例如:再四皆不然(然:通“燃”,點燃、燃燒);而(申)甫所授術(shù),又長于用車,卒不能辦(卒,通“猝”,倉猝)。
六、成語釋義法
現(xiàn)代漢語中的許多成語大都是脫胎于文言文,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姻緣聯(lián)系。因而,借助識記過的相近成語來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聯(lián)系成語釋義,首先要注意選取與古漢語句子中的實詞在意義上相對應的成語,其次要注意該成語所含有的古漢語中的一些語法現(xiàn)象,如通假字、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例如:于是夜縋兵出,薄其營(?。嚎拷?,成語:日薄西山;諸將皆阿呂后意(阿:迎合),成語:阿諛奉承。
七、語法釋義法
一個單句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主謂賓”,附加成分是“定狀補”。其中,主語、賓語由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來充當,謂語由動詞、動詞性短語、形容詞、形容詞性短語來充當,狀語由副詞、能愿動詞、介賓短語來充當,定語由名詞、代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等來充當,補語由介賓短語來充當。
古漢語句式與現(xiàn)代漢語句式在表達上往往有一些區(qū)別,在分析時宜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形式從句子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來考慮,特別是要注意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情況。從語句分析來看,凡是處在動詞謂語(主語、賓語)位置上的動詞(名詞、代詞)以外的其它詞,都可看做某詞或用為動詞(名詞)。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方法并不是絕對分開的,可一題多法,靈活運用,但無論運用哪種方法,一定要注意“詞不離句”,不要離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在平日的學習和訓練中,如果能夠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方法進行操練,做到舉一反三,在高考的競技場上,也就會熟能生巧,感到得心應手了。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考試中心.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語文)[J].教育部考試中心,2017(1):55.
[2] 侯仰斌.高考古詩文閱讀強化訓練(修訂版)[J].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2):124.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