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晴
中國幼兒教育更提倡游戲化和生活化,這是趨向西方的發(fā)展;而西方又在強調教學化和習得化。這種不同的學前教育發(fā)展期待源于口頭倡導與價值認同的落差。
為了孩子的成長,父母們費盡心血,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們全力以赴。但是,“早教”到底教什么?怎樣才算是優(yōu)質的早教?是進入教育機構,還是父母自己實施早教?隨著中西交流加強,紛至沓來的各種國際早教理念,實用嗎?父母能否深入理解呢?又能否讓國際早教理論,為我所用呢?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
2015年隨著“世界學前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在中國召開,很多媒體隨機采訪了一些關注研討會的孩子家長,了解對于國際早教理念的了解。“蒙特梭利教學法”是今年來在國際早教領域的高頻詞匯,有些家長表示了解蒙特梭利教學法,也希望孩子去應用蒙特梭利教學法的幼兒園。
蒙特梭利教育(Montessori)是由意大利心理學家兼教育學家瑪麗亞·蒙臺梭利發(fā)展起來的教育方法。據美國蒙特梭利協(xié)會發(fā)表的數據,全球有2萬多所的蒙臺梭利學校實行該教育方法,服務于從出生至18歲的孩子。蒙氏教育法的特色在于強調獨立,有限度的自由和對孩子天然的心理、生理及社會性發(fā)展的尊重。國際蒙特梭利協(xié)會(AMI)和美國蒙特梭利協(xié)會(AMS)列舉了以下幾個要素:1. 跨年齡的教室:跨年齡教室中,普遍為2歲半或3歲-6歲大的孩子;2.學生從規(guī)定的選項中選擇活動;3.無打擾的工作時段,理論上為三小時;4.一個傾向于“發(fā)現”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下,學生從使用教具中學習概念,而不是從直接的指導中學到概念;5.特殊的教育材料;6.教室內行動的自由;7.一個接受過蒙特梭利教育專業(yè)培訓的教師。
據AMS官方發(fā)表的介紹,蒙特梭利學校注重從小開始發(fā)展孩子秩序、協(xié)調、集中和獨立的能力,通過課堂設計、材料和日常生活支持個人發(fā)展自我,包括自我教育、自我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尤其是多多年齡層的教室(通常跨越3年)重新建立了一個家庭結構,稍大的孩子可以給小孩子做榜樣作用。自我矯正和自我評估也是蒙特梭利課堂教學方法的組成部分,隨著逐漸熟悉,學生會學習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學習。
談及對蒙特梭利教育法的認識,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林志敏表示,蒙特梭利法指的是強調教師對孩子的影響。雖然蒙特梭利在她早期觀察的兒童中有許多是有障礙兒童,但是她觀察所得出的結論卻是對所有兒童都是適用的,就是要尊重兒童。所以,她歸納出了幾個很重要的關鍵期,以兒童為中心展開教育,而不是以成人的意愿為中心。我們接受一個教育方法的時候,應該先了解她的教育理念。
那么中國可以做何種借鑒呢?林志敏說,如果要讓中國的早期教育有一個新的突破,“兒童觀”先要有突破,也就是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兒童是個什么樣的生命體。孩子不是我們控制的對象,反過來,我們倒是要與孩子進行互動,包括對孩子的人性引導。父母需要檢討自己的人性方向里有什么偏頗,比如孩子提意見的時候,我們要謙虛接納,要勇于認錯,這才能引導孩子往正確的人性方向發(fā)展。所謂早教,就是父母早點受教育。如果父母受了真正的教育,得到啟發(fā),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滲透許多教育元素。如果要把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落到本土:第一,千萬要淡化對孩子控制的想法,要尊重孩子;第二,明白孩子的學習和發(fā)展有無限的可能性,要傾聽孩子;第三,孩子是可善、可惡的,需要建立規(guī)矩,而且規(guī)矩是公正的、有引導的,不是強制的,就像一條利于成長的跑道,那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
中西早教理念差異
在家長眼里,中國和西方的早教理念有什么不同呢?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周念麗談了她的看法。
周念麗介紹,學前教育界有一個鐘擺理論,即東方向西方學習,西方向東方學習。今日中國,幼兒教育更提倡游戲化和生活化,這是趨向西方的發(fā)展;而西方又在強調教學化和習得化。這種不同的學前教育發(fā)展期待源于口頭倡導與價值認同的落差,源于理性認識與行動之間的落差,源于對海外學前教育認識的表面化。
從游戲這種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來看,在中國,超市、甜品屋、夾娃娃等游戲多與經濟有關,中國的財商教育從幼兒就開始了。她提到曾在上海一家幼兒園看到,一個孩子去拉面餐館沒帶錢,教師問餐館“店主”是如何處理的,“店主”說讓那個孩子進去吃了,教師認真地告訴“店主”,以后吃飯沒帶錢不允許進店。而她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參觀過一所陽光雨露幼兒園,午睡后,瑞典孩子開始打掃雞舍。兒童服務社會是瑞典公民教育的內容之一,瑞典幼兒園里所有的玩具就是工具,除了海洋球,其他玩具都是師生自制的。相比之下,中國孩子午睡后開始吃點心、看動畫片,或者做游戲。
比較中國和瑞典的早期教育,中國是將日常生活場景搬過來,讓孩子進行模仿學習,而瑞典是為將來的社會生活做準備。
自然教育活動是幼兒園的另一道風景線。周念麗認為,中國在這方面是間接學習,而海外相對是直接學習。中國教師對自然教育的理解是給孩子講解植物生長,或是在幼兒園的一角辟出一片田地,種植植物和花草,但沒有伸向廣闊的自然。日本2005年頒布了《食育法》,通過情感建構和親手實踐,培養(yǎng)孩子對食物的正確認知。日本幼兒園的孩子戶外活動多,2歲的孩子就要在教師的幫助下開始種菜,中班的孩子則注重觀察光合作用對植物的影響。在種植園里,孩子種植最多的是紅薯,從播種到收割,孩子從年頭忙碌到年尾,在自然教育中體驗成功、獲得自信。幼兒園更加強調充分利用兒童的感覺通道,讓孩子烤紅薯、吃紅薯。在烤紅薯的過程中,孩子要撿樹葉、點火,這里融合了科學教育。她也在美國波士頓看到過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在泥濘的土地里跳躍、奔跑,美國人認為這是增強孩子免疫力的最佳途徑。在日本,孩子放學后如果家長看到孩子身上的衣服是干凈的,只有兩種情況,要么是孩子今天生病了,要么是教師罷工了。
理查德·洛夫在《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中表述過一個概念——自然缺失癥,少與自然接觸,容易導致孩子抑郁、肥胖。相對而言,我們更強調間接學習,通過圖片、實物了解自然,這就造成中國培養(yǎng)的孩子能說會道、知識儲存量高于許多國家,但是容易個人中心,模仿至上;相比之下,海外的孩子知識儲存量少,
但多敏行訥言、獨立思考、懂得感恩。
其實比較中外幼兒教育差異,周念麗認為沒有任何一個發(fā)展期待是完全正確或完全錯誤,只有適宜性和不同的價值取向。中國的學習取向為學前學習,即接受外部刺激,讓孩子在逐漸形成良好行為的過程中積累較多的知識儲備;國外則是成長取向,提倡自然生活,從容學習。不同取向各有功用,我們需要做的是博取眾長,讓孩子能夠全面而立體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