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在小說閱讀中,學生往往難以正確把握小說主題:要么全篇閱讀下來不知所云,要么言談起來離題萬里,以致一說到小說主題,學生便退避三舍。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想有兩種原因:一是,學生的閱讀量積累還不夠,對小說的感性認識還不夠,感悟和積淀還不夠;二是,對小說主題歸納的方法缺乏認識,技巧掌握還不夠。對于第一種情況,我們要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長遠計劃,難以急就;對于第二種情況,我們倒是可以從老師的角度給予指導,授人以術。筆者曾對小說主題把握方法做了一些探索,愿與大家分享。
其實主題并不陌生,對于一篇小說,在閱讀之后,我們總會問問:這篇小說在表達什么?這個什么其實就是小說的主題。主題,乃是一篇小說的精髓,是小說的心。我們閱讀小說往往要透過外在的因素來洞察那顆深藏于內的心,看清了這顆心,我們才可以說,對此篇小說有所了解和感悟。
然而小說的主題難以直接得到,就像鹽溶于水,雖咸味無處不在,但鹽的形狀卻無跡可尋。所以,當我們分析和鑒賞小說主題時,就必須要學會看“心”:從小說的要素中看出小說的“心”來。一般來說,可以從小說的情節(jié)、小說的人物、小說的情感這三個方面入手。
一 千變萬化呈其“心”——小說情節(jié)現(xiàn)文心
情節(jié)即小說的故事。故事的意義往往取決于如何來講故事,情節(jié)的內容、安排、添減,都可以直接影響小說的主題。
在高爾基的《丹柯》中,當?shù)た聨ьI族人到達自由的土地時,有這樣一個小小的情節(jié)發(fā)生了:
充滿了希望的快樂的人們并沒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沒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還在他的尸首旁邊燃燒。只有一個仔細的人注意到這個,有點害怕,拿腳踏在那顆驕傲的心上……那顆心裂散開來,成了許多火星,熄了……
這個情節(jié),即使刪掉,小說的完整性也絲毫不受影響。那么,這個情節(ji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它讓小說的主題從單一淺顯的層次升華到一種豐富而深沉的境地。如果我們去掉這個情節(jié)的話,小說的主題就限制在對英雄的贊美和敬仰之上。
“人們并沒有注意到他的死”,可見當時人們對英雄的遺忘。這是人們無情和冷酷的一面。“拿腳踏在那顆驕傲的心上……那顆心裂散開來”,可見人們不光有遺忘,還有傷害。這顆心應該被手輕輕捧起,被濃濃的敬意所祭拜。可見,《丹柯》一文寓意更深一層,既有對英雄犧牲的觀照,也有對人類劣根性的觀照。全文在贊美之后,有著更深沉的悲痛和傷感。
同時,這顆“熄了”的心,是否早早就預知這種結局呢?從前面的情節(jié)看,應該是的。于是,這個情節(jié)生發(fā)了一個思考:丹柯既然已預知這個悲慘的結局,為什么還要抓出那顆心來,直至燃燒成灰呢?深究這個情節(jié),可以看出作者不光要寫出英雄那種不計自我的犧牲精神,更要寫出這種精神背后的悲壯感,即英雄們那種悲憫的情懷——拯救所有受苦受難的人,而不拯救自己。于是全文有著一種深沉的悲壯感和肅穆感,深厚,不輕浮。
可見,通過情節(jié)的對比、添加、挖掘等手段可以看清文心。
二 有所見人皆見“心”——小說人物現(xiàn)文心
有些小說的主題是通過人物來展現(xiàn)的,從人物一出場,所有細微的描寫都向主題走近。閱讀小說時,我們要關注人物的衣著舉止,還要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行,更要關注人物的發(fā)展,即人物的心理、情感、形象的發(fā)展。
在課文《煉金術士》中,男孩開始對自己的夢是不相信的,因為這個夢沒有任何現(xiàn)實的根據(jù),荒謬難以實現(xiàn)。所以在吉卜賽老婦人釋夢的時候,男孩的心理表現(xiàn)是:恐懼、騙人、不安、意外、氣惱、浪費時間、失望、再也不把夢當一回事了……通過這些神態(tài)或心理的描寫,把一個對夢想沒有執(zhí)著,甚至沒有理解夢想就輕易拋棄的形象塑造了出來。
之后,他遇到了撒冷王化成的老人,心靈開始成長,夢再一次出現(xiàn)在他的心中,且難以磨滅。
天命就是一個人總夢想著去實現(xiàn)的事情,每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都知道他自己的天命是什么。
……
文中這些充滿哲理的話,讓男孩對自己的夢境充滿了力量,對夢想的期盼和執(zhí)著也油然而生。其實這些話是男孩心理成長的感悟,形象由幼稚到成熟。
分析男孩逐漸成長的形象,即可得出小說的主旨:
夢想看起來都縹緲難以實現(xiàn),但只要我們邁步,執(zhí)著地走下去,便會實現(xiàn);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可以讓人成為真正的人。
可見,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探討,可以讓我們把握和深化小說的主題。有時,小說的人物不止一個,人物間的關系也是主題表現(xiàn)的主要因素。
三 情感搖曳通其“心”——小說情感呈文心
小說的情感有時指兩種情況:一是指小說中人物的情感,一是指作者的情感。這兩種情感都可以指向小說的主題。
如我們高一學過的小說《一個人的遭遇》,就是通過人物的情感發(fā)展變化來表達主題的。小說中“我”的生命歷程跌宕起伏,情感悲喜交集:被俘虜?shù)耐纯啵用摰南矏?,喪失妻女、家園的悲痛,聞兒參軍的欣慰,獨子戰(zhàn)死的絕望,收養(yǎng)孤兒的慰藉,生活艱辛的憂患……這一系列的情感變化正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讓人經歷了非人的遭遇,從而控訴了戰(zhàn)爭的罪惡。從這些情感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始終不曾倒下,這又表現(xiàn)了人性中的堅忍。同時,當我們分析“我”和孤兒相遇時的感情,可以真實地感觸人類那顆博大寬厚的悲憫之心,它在生命枯竭之時不曾消逝。
以上我們結合課文,從三個角度去分析和鑒賞小說的主題。這個三個角度比較容易抓住小說的主題,從而讓我們更快更深地走進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