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
電子網絡和屏幕媒體擁有縮小世界的力量,但是當我們遭遇改變人生的重大轉折時,它們與面對面的接觸根本無法相提并論。
作者:【加】蘇珊·平克 (Susan Pinker)
譯者:青涂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分類:人文社科
你的朋友圈里已經有幾千人,可是能隨時陪你大醉陪你流淚的又有幾個?
這大概是現(xiàn)代人普遍的悲哀。我們誤以為擁有了移動通訊、網絡平臺等更便捷的社交渠道,就可以更快地獲得更多的友情。實際上卻發(fā)現(xiàn)伴隨著朋友數(shù)量的增加,并沒有帶來更深層次的人際交往,反而常常陷入“走在人群中,愈發(fā)感到孤獨”的尷尬境地。
如果說電視的發(fā)明極大地消磨掉了人們在客廳與親人專注聊天的時間,那么手機的出現(xiàn)更是嚴重地綁架了個人與他人的真實交流:睡前的最后一件事情和早起的第一件事情都是看手機;寧愿躺在沙發(fā)上不停地刷新朋友圈留言點贊,卻不愿動身去和朋友見上一面;甚至,大家都坐在一張桌子上了,還時不時要把手機拿過來看上一眼……
“在古代,我們不短信,不網聊,不漂洋過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就翻過兩座山,走五里路,去牽你的手?!边@段曾經打動過許多人的話,描摹的其實是最簡單有效的人際交往。我們之所以對這樣的場景心生向往,恰恰是因為走得太快而忘記了初心。
當然這并不是說要我們放棄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回到古代,而是說互聯(lián)網時代,科技的益處或許被放大了。心理學家蘇珊·平克認為,不論是生活、學習,還是工作,線下、真實的面對面人際接觸都是不可取代的。微信的創(chuàng)始人張小龍也反復強調,微信是一個工具,希望它讓人們的工作、生活與交流變得更高效,用完即走,而不是把微信這個軟件本身當作情感依賴與社交歸宿。
歷史長河中,人類生存依賴的是親人、伴侶和朋友之間親密無間、相濡以沫、情同手足的面對面接觸。它是我們共同的遺傳基因,也是人類最古老、最深刻、最致命的身心需求。
在蘇珊·平克看來,村落的意義,在于它為人類提供了一個“不大不小”的交際范疇。太小沒有足夠的選擇對象,太大則容易疏遠迷失。她在《村落效應》一書里用實例和數(shù)據(jù)證明:在癌癥面前,朋友能發(fā)揮更大的保護作用;想要長壽,住哪里很重要;村落的力量會推動你以善行回報別人的善行;朋友才是你變胖的“主兇”;與嬰兒親密接觸能夠提升父母的腦力;與父母面對面交流可以大幅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電子產品并不能讓孩子更愛學習,關鍵還在老師;幸福的婚姻能緩解身體上的疼痛;真實的互動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睋Q個句式:與其沉迷于虛擬社交,不如找人當面聊聊。歸根到底,我們的生存質量由線下社交決定。
平時我們溝通的時候,用的最多的就是語言,但視覺化思考大師丹·羅姆認為,畫畫比語言的溝通更有效。大多數(shù)人都是視覺學習者,而且不管你有沒有藝術細胞,都可以用畫畫來進行溝通。
丹·羅姆建議,工作的時候,最好手里拿一支筆,并且準備一張隨時可以畫畫的紙,盡管看上去只是做個樣子,但對你提高工作效率卻很有幫助。畫畫不是藝術創(chuàng)作,而是用圖思考。對大腦有幫助的,正是一些非常簡單的圖像,比如火柴棒小人、圓圈和箭頭,通過畫這些圖畫,你能有效地抓住別人的注意力。
假如從前我們認識的創(chuàng)新是被誤解的,那我們關于創(chuàng)新的方向還是正確的嗎?“物聯(lián)網之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凱文.阿什頓,匯聚自己20年的研究成果,橫跨科學、商業(yè)、藝術和管理領域,試圖找到一個確鑿可信的答案。
通過對人類創(chuàng)造史上重大案例的梳理和解析,他向我們揭示了人類探索、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背后的真相,而且探索未知的主要方法是靠不斷試錯摸索,靠歸納總結。在解開創(chuàng)新“謎團”的同時,呈現(xiàn)給我們一幅樂觀且極為實際的畫面,從而讓我們明白創(chuàng)新的機制和原理,掌握創(chuàng)新的步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