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利
在小學語文各種教育理論此起彼伏的今天,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本前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以學生學習為著眼點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小語界都熟知的新課程理念,而小語課前自主預習活動正是落實這一理念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課前學生的自主預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如果教師引導得當,學生自主預習的習慣形成,使自主預習成為小學語文課堂的基石,會學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而培養(yǎng)小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的良好習慣,對于缺少自覺性,習慣傳統(tǒng)教學的農村小學生來說,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經驗。
一、指導學生自主預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對課前預習也有要求,但效果不太明顯。究其原因,很大的問題是老師在預習的指導和要求上做的不夠細致與具體,學生就不知道怎樣去有效進行預習。我在備課時對課文的時代背景、內容、作者、涉及的人和事物深入分析,然后確定有效的預習方案。對學生的預習做出明確的指導:(1)明確學習目標:每個小組要有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成員也要有個性的目標,每節(jié)課的各個時段也要目標清楚。(2)明確學習內容并查問:學生初次閱讀新課文,對全文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準確地找出全部生字,劃出不理解的語句。通過查一些課外資料或問別人進行自學,有條件的進行上網查找,讀準字音,讀懂句子,整理出問題。(3)明確學習方法:每一名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思維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不同的學習內容應選用不同的學習方法。(4)明確學習任務:大聲誦讀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摘抄自己認為值得學習、借鑒的詞句,形成個性的預習筆記。他們根據文章的特點、個人愛好、自己的知識積累和思維習慣選擇自己喜愛的實踐活動。動力來自目標,壓力來自任務,有了目標和任務,學生在自主預習中,既有自主學習,又有合作交流,學習才會真正成為他們自己的事情。
二、“預習導學案”引路
小語的“預習導學案”就是教師在課前將所要教學的內容以預習學案的形式予以展現。學案中的預習題一定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注意層次性。然后將預習任務合理地分配給各個層次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從而提升自主預習的效率。學生根據預習學案,認真閱讀教材,根據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同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師生共同研究學習。我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了我們備課組精心設計的“預習導學案”,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規(guī)定不同的要求和內容。堅持一學期下來,學生的自主預習興趣提高了,在全班自主預習氣氛的影響下,一些內向不愛發(fā)言的同學也改變了許多,在課堂上也敢說,敢于質疑了。學生們在這種自主學習中找到了信心,找到了快樂,他們由厭學變得愛學、樂學。這種自主預習一方面滿足了小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滿足他們自我意識發(fā)展需要。從而激發(fā)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了學生的心理障礙,培養(yǎng)了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三、及時進行展示反饋
對學生的預習作業(yè),要讓他們在課堂上交流展示出來。發(fā)現問題后,小組之間、組與組之間、師生之間共同交流探討、共享學習成果。學生在課堂上有一種主人翁的感覺,因為老師把舞臺交給了學生,他們當然希望自己在這個光彩奪目的舞臺上淋漓盡致的展示自己,這樣做,不僅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教師基本不講課,由“主演”變成了“導演”,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追問、點評、拓展、提升、評價”等方面,在課堂上老師看起來輕松了,講的少了,其實老師花的精力更多了,因為老師課前要備教材、備學生的預習方案,課后還要根據各層次學生的反饋情況,恰當地利用學生預習的背景,明確重點、難點、易錯點,準備下一節(jié)課的預習方案,這就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評價激勵學生自主預習的動力,形成習慣
由于我校生源是來自周邊農村,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學習能力較弱,語文基礎差,故而隨著預習內容的深化,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越來越多,如果缺乏刻苦攻讀,認真鉆研的精神,全憑一時的熱情預習,一旦遇到困難,或者考試受挫,就會退卻下來,灰心喪氣,萌發(fā)放棄預習的念頭,故而教師一方面要幫助他們克服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另一方面,對學生的每一點的進步、每一次的發(fā)言和質疑,給予充分肯定和大張旗鼓的激勵。激勵不是教學工作的附屬品,應該普照在每一個學生的身上,因為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大多很自卑、害羞、內斂,他們都渴望得到關注和肯定,更注重老師激勵性的評價,激勵可讓學生有不竭的動力,所以教師每一次對學生的評價都要謹慎,對自主預習做得好的要大力表揚,做的不妥的要委婉糾正,哪怕預習出現了錯誤,也要對他敢于站起來展示的勇氣給予激勵。甚至,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做錯了事,老師也要注意批評的藝術和技巧,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通過積極的評價讓學生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親身感受語文知識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產生肯定的學習情感。在日常教學中許多細微之處對學生科學引導、熱情鼓勵、恰當的評價,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和關懷,時刻感覺老師在關注自己,使之“親其師,信其道”,這樣,師生之間就會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對語文課就會產生強烈的興趣,由厭學轉化為好學、愛學、樂學。從而形成一種持之以恒的學習心態(tài),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預習的習慣。
我自己的教學實踐再一次證明,小學語文課前自主預習使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意識,提高學習的能力;有助于了解學情,導向課本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自主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必要準備,有效的課前自主預習能為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基石。只要把課堂放開,把舞臺交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當學生養(yǎng)成了自主預習的習慣后,教師就會欣喜的發(fā)現自己的教學天地變寬了,自己的課堂煥發(fā)出了以前從未有過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