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雄燕
一陣空靈清涼的秋風瞬間拂了衣冷,搖了葉落,更是攜了一陣陣清香飄然而至——“哇塞,好清甜的香氣呀!”在花香的引領下,我來到一排排桂花樹下。桂花樹上滿綴著橘紅色的花蕊,清涼的空氣中氤氳著清甜的芳香,叫人忘了這秋的輕寒。
若不是這清香,我實在難以關注這米粒般大小的小花,她沒有牡丹的艷麗,沒有夏荷的風姿,也沒有雪蓮的高潔……只有樸實的外表——不濃不艷的橘紅,毫不起眼的嬌小形體。但是她卻清冽幽芳,香遠益清,使人天香生凈想。她不在春光爛漫時綻放,偏在這“冷落清秋節(jié)”里飄香,不為爭春,只為世人傳遞這生命的清芳!
桂花,“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可我獨愛你的清雅玲瓏,樸實無華!
[【厲老師評】]
《毛詩序》有言: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故寫文章往往是為了表達作者內(nèi)心的某種思想情感。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見抒情在寫作中的作用之大。常用的抒情方式有兩種: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一、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不借助任何事物,直截了當?shù)厥惆l(fā)自己的情感。如本文結(jié)尾:“桂花,‘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可我獨愛你的清雅玲瓏,樸實無華!”——小作者直接抒發(fā)對桂花的贊美之情。但這種直抒胸臆不是空穴來風,必須建立在前面對桂花的那種樸實的外表、清冽的芳香,以及不與群芳爭春甘于寂寞的品質(zhì)的描寫之上,寓情于中,水到渠成,汩汩而出。不然抒情就成了空中樓閣。
二、間接抒情,不是直白的表達,而是把情感滲透融合在敘述、描寫、議論的文字中,由讀者體會。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觀念崇尚含蓄美,所以中國古典詩詞歌賦以間接抒情見長。而且間接抒情又有不同的方式,常見的有:寓情于事,把抽象的情感寄寓于事件的敘述之中;寄情于物,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一件事物上,委婉表達;融情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把主觀情感融入對某一景物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披情入理,在議論中有抒情,抒情中有議論,情理相融,相輔相成。本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抒情方式卻靈活多變,不僅在文尾直接抒情,更在前文間接抒情,如:“桂花樹上滿綴著橘紅色的花蕊,清涼的空氣中氤氳著清甜的芳香,叫人忘了這秋的輕寒”——融情于景,描寫中飽含著對桂花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又如:“她不在春光爛漫時綻放,偏在這‘冷落清秋節(jié)里飄香,不為爭春,只為世人傳遞這生命的清芳”——披情入理,議論中流露對桂花不與群芳爭春甘于寂寞的品格的贊美。
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種方式,沒有高低之分,行文中可以兩者兼用,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