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李寶壘
在解放戰(zhàn)爭中,為了搞好支前工作,中共昌邑縣委、縣政府成立了支前指揮部,各區(qū)、村均成立了支前領導小組,并組織起常備支前民工隊,竭盡所能,保證前線需要。
1946年7月,中共西海地委、專署向昌邑縣下達了向濱北地區(qū)運送軍糧的任務。中共昌邑縣委、縣政府很快組織起一支擁有1500輛大車,4000輛小車,10000余人的運輸大軍,經過20多天的艱苦奮斗,圓滿完成了運糧任務。
1947年,為了支援人民解放軍進行戰(zhàn)略進攻,昌邑縣先后組織了三批民工支援前線。第一批支援魯南戰(zhàn)役,出民工1300余人,小車600輛。第二批出常備民工1500人,第三批出擔架200副,民工1300余人,隨華東野戰(zhàn)軍東線兵團轉戰(zhàn)于膠東戰(zhàn)場。
1948年4月,濰縣戰(zhàn)役打響。盡管昌邑、昌南兩縣剛剛獲得解放,群眾生活非常艱苦,但為了戰(zhàn)役的勝利,仍然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組成了若干運輸隊和擔架隊,先后8次往返于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有力地支援了前線作戰(zhàn)。婦女們在后方不分晝夜地磨軍糧,做軍鞋,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戰(zhàn)役需要。兩縣的地方武裝和民兵,則根據上級指示踴躍參加戰(zhàn)斗,配合主力部隊殲滅敵人,保護群眾。
同年11月,華東、中原野戰(zhàn)軍及地方部隊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發(fā)動了“淮海戰(zhàn)役”。為了支援這場戰(zhàn)略決戰(zhàn),中共昌邑、昌南兩縣縣委分別成立了有縣、區(qū)主要負責人參加的支前指揮部,根據戰(zhàn)役需要,組成了1000多人的運輸隊和2000多人的擔架隊,由縣、區(qū)干部帶隊,先后轉戰(zhàn)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4個省30多個縣市,歷時4個月零25天,行程4000多公里,把大量的軍需物資運往前線,將一批批傷員轉送到后方。
“淮海戰(zhàn)役”結束后,上級對昌邑、昌南兩縣的支前民工進行了表彰獎勵。兩縣各獲得錦旗一面,有90%以上的民工獲記功獎勵。昌南縣參加支前的1173名民工中,就有1085人立功受獎。昌邑縣的支前民工,除獲得榮譽獎勵外,部分立功人員還獲得了一支步槍和100發(fā)子彈的物質獎勵。翌年2月,支前民工凱旋。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fā)起了“渡江戰(zhàn)役”。昌邑、昌南兩縣再次掀起了支前熱潮,組織1449名(昌邑縣860名,昌南縣589名)民工奔赴前線,支援人民解放軍突破“長江防線”,解放南京。然后,支前民工繼續(xù)隨軍南下,又支援解放了杭州、九江、南昌、武漢、上海等大中城市。1/2的民工立功受獎,136人被吸收為中共黨員。同年7月5日,支前民工凱旋。
在整個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昌邑、昌南兩縣人民先后參加支前3.3萬多人次,為解放全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支前立功獎狀是解放戰(zhàn)爭期間廣大民工踴躍支前、勇立戰(zhàn)功的憑證。昌邑市博物館藏支前立功獎狀品種有:獎狀(附肩章)、民工復員證、喜報、立功獎狀、功勞證、立功登記證、功勞獎證等。均為紙質,豎排格式印刷,地名、姓名、等級、時間等均為手寫。受獎時間段為1947年4月至1949年7月。
現以劉清品一等功獎狀為例,作一簡要介紹。該獎狀長25.1厘米,寬18.8厘米。紙質,折痕處及邊有部分缺損。獎狀為紅、黃、藍三色套印。上部中間為毛主席頭像,戴八角帽,面帶微笑,雙目眺望遠方,頭像后襯有紅色五角星。頭像左右兩側分別為“獎”“狀”2字,右讀。頭像下是花草紋組成的方框,方框及上面的頭像和“獎狀”2字均為藍色。方框內文字豎排,紅色,自右至左分8列印有“為膠東西海區(qū)昌北縣青鄉(xiāng)區(qū)劉家井村民工劉清品同志在淮海戰(zhàn)役中勝利完成任務,經評議為壹等功,特發(fā)獎狀;右給劉清品,華東支前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秋濤;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三日。”其中,地名、人名、等級和時間等,均為毛筆手書。文字底部自右至左襯有大大的“獎狀”2字,淺黃色。小小的一張獎狀,套印三種顏色,使頁面顯得豐富,再加上黑色的添寫墨跡,又重點突出。
另附一肩章,長8.5厘米,寬6.5厘米。原白色,絲綢質地,毛邊。正面黑色方框分隔為上下兩部分,上格印有“華野兵站部”5字,下格印有“運輸連”3字,均為楷體,右讀。背面自上至下分5行寫有“民字第99號,昌北三中隊二班,隊員,劉清品”,手寫。
獎狀的主人劉清品是昌邑柳疃鎮(zhèn)劉家井村村民,獎狀由劉承甲先生(為劉清品先生之孫)捐贈。據捐贈者劉承甲介紹,他的爺爺劉清品可是一位傳奇人物。當年劉清品在煙臺做生意的時候被國民黨抓壯丁當了兵,在一次訓練期間他抱著一挺機槍和副手跑了出來,把機槍交給了解放軍?;氐讲睾?,劉清品加入了支援前線的民兵組織,跟隨組織推著獨輪車到淮海戰(zhàn)場支援前線,由于槍法出眾,他被選入了作戰(zhàn)部隊,曾參加過徐州阻擊戰(zhàn)等戰(zhàn)役,后又被選進了運輸隊。被評為一等功與劉清品在一次押運軍用物資途中的突出表現有很大的關系。
在一次運輸軍用物資的途中,劉清品與其他戰(zhàn)友同在火車上守衛(wèi),由于這趟火車的一個車廂被特務給摘了,劉清品臨危受命,單槍匹馬去找尋丟失的火車車廂。遭到3名特務阻擊,經過激戰(zhàn),神槍手劉清品擊斃擊傷3名特務,找回了寶貴的軍用物資。為此,劉清品被授予了一等功。
獎狀中提到了華東支前委員會、華野兵站部、傅秋濤等組織和人物,也作一簡要介紹。
華東支前委員會,1948年10月下旬,為加強和統(tǒng)一領導華東的支前工作,全力支援即將進行的淮海戰(zhàn)役,中共華東中央局設立了華東支前委員會。原魯中南區(qū)黨委第一副書記兼魯中南軍區(qū)司令員傅秋濤任主任委員,梁竹航任副主任委員,唐少田、白備伍、張雨帆、張勁夫、魏思文等任委員。
華野兵站部,華野是華東野戰(zhàn)軍的簡稱。1947年1月,華東野戰(zhàn)軍在山東臨沂正式成立。葉進明任兵站部部長。
傅秋濤(1907—1981),湖南省平江縣人。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魯南軍區(qū)政治委員,中共魯南區(qū)黨委書記,魯中南軍區(qū)司令員,華東支前委員會主任委員、支前司令部司令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第一副書記,山東軍區(qū)副政治委員。在淮海戰(zhàn)役和渡江戰(zhàn)役期間,為戰(zhàn)時后勤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昌邑市博物館藏的這批支前立功獎狀的完整保存,不僅真實地記錄了解放戰(zhàn)爭期間昌邑民工踴躍支前的史實,更成為烙在后人腦海深處的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