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妹 黃杰
濰坊市博物館,是集宣傳教育、社會服務、文物收藏、陳列展覽、文博研究、文物保護、考古發(fā)掘、文創(chuàng)研發(fā)等為一體的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近8萬件,藏品種類涵蓋化石、陶器、瓷器、青銅器、玉石、錢幣、古角牙木器、書畫、碑拓、古籍、碑刻、造像、織繡、璽印符牌、民俗服飾及飾品、近現代革命文物等33類。其中距今二十萬年前的原齒象屬新種的“濰坊象化石”,“薄如紙,黑如漆,明如鏡,亮如瓷”的大汶口文化薄胎高柄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唐代鐵佛,蜚聲海內外的唐玄宗李隆基唯一的《紀泰山銘》朱砂拓、揚州畫派鄭板橋的“峭壁蘭圖”等,皆為館藏珍品。除此之外,銅鏡也是館藏的一大種類,不乏精品。
銅鏡是在漢代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的生活。漢代是銅鏡發(fā)展的輝煌期。銅鏡的題材豐富多彩,如神獸、珍禽、花卉、博局、銘文等,反映了古人的思想世界。
漢四乳四虺銅鏡(圖1)
漢(公元前206—220年)
直徑14.6、厚0.7厘米
青銅質。圓形,背面飾有半球形鈕,十二連珠紋底座,主體紋飾為相間環(huán)繞排列的四乳四虺,四虺呈鉤形軀體,每虺上下分布有三只小鳥,素寬緣,鏡面微弧,光亮。
漢佳鏡銘四神博局銅鏡(圖2)
漢(公元前206—220年)
直徑16.1、厚0.6厘米
青銅質。圓形,背面有半球形鈕,十二地支鈕座;主體紋飾分兩區(qū):內為四神與規(guī)矩紋區(qū),外為銘文帶“作佳境成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澧泉饑食棗,游浮天下敖四海,壽敝金石為報國?!睂掃吘墸梼芍芗y飾,內為一周三角形鋸齒紋,外為一周波浪紋。
該銅鏡鏡面漆黑光亮,至今仍光可鑒人。
漢昭明銘銅鏡(圖3)
漢(公元前206—220年)
直徑10.7、厚0.65厘米
青銅質。圓形,背面小環(huán)鈕,圓鈕座,鈕座外為八個內向連弧紋,外圍一周銘文帶“內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象而夫而日而月”。素寬緣。
漢家常富貴銘銅鏡(圖4)
漢(公元前206—220年)
直徑15.4、厚0.60厘米
青銅質。圓形,背面半球形鈕,十二連珠紋鈕座,鈕座外有一周凸起的內向十六連弧紋,主體紋飾為“家常富貴”銘文,每字間隔八連珠紋,寬緣飾十六內向連弧紋。
漢四乳龍虎銅鏡(圖5)
漢(公元前206—220年)
直徑13.9、厚0.5厘米
青銅質。圓形,背面半球形鈕,柿蒂紋鈕座,主題紋飾為四乳釘間龍虎紋。邊緣較寬,飾一周曲折紋,為“黑漆古”鏡,鏡面光可鑒人,為銅鏡中之佳作。
漢魏君宜銘三區(qū)段式神人銅鏡(圖6)
漢魏(公元前206—265年)
直徑12.9、厚0.35厘米
青銅質。圓形,背面半球形鈕,圓鈕座。內區(qū),兩條夾鈕的平行線將鏡背分為上中下三段。中段兩位主神隔鈕頭向相對端坐;上下兩段為其他神人。外區(qū)為銘文帶與斜線紋與纏枝紋帶,帶框之字與半瓦當相間,銘文為“宜君高官位至三公大吉利”;素緣。
唐纏枝花鳥銅鏡(圖7)
唐(618—907年)
直徑9.3、厚0.45厘米
青銅質。八瓣菱花形,背面小半球形鈕;高齒紋圈將紋飾分為內外兩區(qū),內外區(qū)均有四鳥與四纏枝花相間環(huán)繞,邊緣飾一周云氣紋。鏡面光亮,制作精美。
唐雙鸞雙獸銅鏡(圖8)
唐(618—907年)
直徑13.6、厚0.89厘米
青銅質。八瓣菱花形,背面半球形鈕。主題紋飾為雙鸞雙獸,兩鸞鳥與兩瑞獸相間,兩鸞鳥作回首翹尾狀,兩瑞獸作昂首翹尾奔馳狀,邊緣各瓣中有四朵花與四只蝴蝶相間。鏡面光亮,制作精美。
唐纏枝葡萄銅鏡(圖9)
唐(618—907年)
直徑9.3、厚0.66厘米
青銅質。圓形,背面半球形鈕,八個外向連弧紋圓鈕座,每個連弧紋內有兩圓點;高凸棱圈將主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qū),內區(qū)為一周葡萄紋,外區(qū)為一周纏枝花紋:邊緣凸起,飾一周點線紋。
唐瑞獸葡萄銅鏡(圖10)
唐(618—907年)
直徑11.8、厚1.1厘米
青銅質。圓形,背面獸鈕;高凸棱圈將主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qū),內區(qū)四瑞獸同向在葡萄蔓枝間做奔馳狀,外區(qū)為十二只站立與飛翔的小鳥相間,纏枝葡萄蔓延內外兩區(qū),凸起的邊緣為一周葡萄枝紋。
宋人物銅鏡(圖11)
宋(960—1279年)
直徑11.8、厚0.5厘米
青銅質。八瓣菱花形,背面小半球形鈕。鈕的右側山下三人站立在橋上,中間一人,被左右兩侍攙扶;鈕左側有一株大樹,樹下一人端坐,身后站一人,鈕下方似為一兔在搗藥;素緣凸起。
宋王質觀弈故事銅鏡(圖12)
宋(960—1279年)
直徑11.7、厚0.45厘米
青銅質。八瓣菱花形,背面半球形鈕。飾圖為晉朝王質遇仙“觀弈爛柯”的故事。鈕的左上部兩人席地而坐,正在對弈,中間一人觀棋;鈕的右方為一株大樹,樹下兩側各有兩人形態(tài)相似,似作交談狀。素緣。
宋樓閣人物銅鏡(圖13)
宋(960—1279年)
直徑18.0、厚0.65厘米
青銅質。八瓣菱花形,背面半球形鈕。鈕上方為半露的樓閣,虛掩的門邊有一人站立;鈕左側為一株大樹,鈕下方為一長橋,橋右端有三人,中間一人端坐,兩側各有一侍者,手拿寶扇站立,橋左側一人手持幡物站立,其后稍遠有一人彎腰拱手作揖狀。窄素緣凸起。
宋雙龍銅鏡(圖14)
宋(960—1279年)
直徑14.8、厚0.5厘米
青銅質。八瓣菱花形,背面半球形鈕。畫面為兩龍隔鈕相對,形態(tài)相似。兩龍頭對著圓鈕,作二龍戲珠狀;右側龍口大張,左側龍口則緊閉,龍周圍云氣紋相雜。鈕下方立著一三足香爐。凸起的素窄邊緣內每瓣中飾云氣紋。
金神人龜鶴同壽銅鏡(圖15)
金(1115—1235年)
直徑9.8、柄長8.5、厚0.6厘米
青銅質。圓形有柄。背面內區(qū)正中端坐一人,著寬袖長衫,后立一侍,手中有物,邊緣一樹,枝干斜生至鏡上部,樹梢一輪太陽,云上仙鶴飛翔,地下靈龜爬行;外區(qū)為細葉纏枝花紋帶。窄素緣。柄部亦飾瑞獸。
在眾多發(fā)掘出土文物中,銅鏡是一類特別的存在。它以實用性裝點古代人們生活的點滴,又以其藝術性熏陶人們的思想,銅鏡形制比較簡單,正反兩面。一面微凸被打磨光滑,可以映出人的真實容顏;另一面則被鑄上各種神話故事的元素,顯得瑰麗玄奇。一面是塵世,另一面是仙界,如此對立的矛盾體竟能和諧地出現在這方寸之間。到底是人創(chuàng)造了仙境?還是仙境創(chuàng)造了人世?抑或是人世與仙界本就是共存在古人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