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釗 路重陽 王旋
中國的青銅時代大約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經(jīng)夏、商、西周、春秋和漢經(jīng)歷了十五個世紀。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轉變期。
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并存,并出現(xiàn)黃銅。
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于日常工具和生活類。
鼎盛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zhàn)國早期,由于受到當時礦產(chǎn)的發(fā)現(xiàn)和制造工藝的限制,整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由于人們的思想,認為亡人在陰間和陽間生活是一致的,因此在埋葬時一般不愿將生產(chǎn)工具作為陪葬,同時,生產(chǎn)工具在損壞時可以不斷地回爐復制。而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圣性,從而這一時期發(fā)現(xiàn)的青銅器陪葬品裝飾最為精美,紋飾種類也較多。
轉變期是指戰(zhàn)國末期至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shù)量上大減,也由原來用于禮儀祭祀、戰(zhàn)爭活動等的器具很多變成日常用具。很多人認為隨著生產(chǎn)力的不斷提高,鐵制工具在秦漢時期進行了大量生產(chǎn)和使用,兩漢時期的青銅器逐漸被同類的鐵制瓷制器具所取代。青銅器大量生產(chǎn)逐步轉到日常生活用器上來,有人認為兩漢時代的青銅器與鼎盛時期青銅器相比大為遜色。故很多學者將研究青銅器的重點放在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實,在青銅器的各個時代,由于各階層的要求不同、地點不同,青銅器具的鑄造工藝和造型也就不同,精美程度也不同。例如:作為鼎盛期中的戰(zhàn)國禮器曾侯乙尊盤(圖1),可以說是精美絕倫,荊州博物館收藏的戰(zhàn)國兵器大武戚(圖2),可以說至今仍令大家震撼。但是我們收藏的生產(chǎn)工具戰(zhàn)國時期的斧卻是相應的比較簡陋(圖3)。
其實漢代雖然大量生產(chǎn)的青銅器已逐步轉到日常生活用具,但是由于冶煉技術的成熟,工藝水平和雕塑水平的發(fā)展,王侯貴族使用的青銅禮器具有重大的突破。其中不少被譽為中國雕塑史和藝術史的經(jīng)典之作。尤其是秦漢青銅雕塑大型獨立性圓雕層出不窮,雕塑語言簡潔暢達,風格質樸大方,生動傳神。在戰(zhàn)國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器物造型巧致,工藝精湛,風格或富麗華美,或簡樸素雅。不僅工藝高超形式精進,同時還蘊涵著深邃的思想觀念。在青銅鑄造工藝方面,又有一些新發(fā)展和變化。例如,錯金銀與鑲嵌工藝;鎏金與鑲嵌技術;青銅器上的細線刻紋的發(fā)展。如(圖4)。
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鎏金銀蟠龍紋壺,金銀相映,光彩奪目。而同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圖5)不但是一件罕見的青銅藝術珍品,而且是青銅制造史上環(huán)保與科技兼?zhèn)涞捻敿馊沼们嚆~器。而一般生活使用的漢代青銅器,雖然基本為素面,但是很多器物造型規(guī)整、巧致簡樸素雅、質樸大氣、生動傳神。其實,很值得我們研究,從中我們不但能夠了解漢代的青銅制造工藝,同時,還能夠透視出漢代人們的生活習俗,因此值得我們?nèi)ド钊胩接懞脱芯?。下面我們就用徐州出土的青銅生活用具來說明這個問題。
圖6為鎏金銅鈁,高58.8厘米,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銅鈁通體鎏金,子母口,短頸,頸部留有一周垂三角紋痕。鼓腹,腹上部兩側有對稱的輔首銜環(huán),平底下有圈足,口上有覆斗形方蓋。蓋下有子口,上有四只鳳鳥形鈕,整件器物具有西漢早期銅鈁的典型特征。
鈁為酒器,《說文·金部》:“鈁,方鍾也?!惫糯嚆~制方口大腹的容器,用以盛酒或糧食。始見于戰(zhàn)國中期階段,并成為戰(zhàn)國秦漢時期重要的禮器,分布范圍廣泛。從造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的精美度不夠,而是作為日用品,但也說明當時的鎏金技術已經(jīng)達到很高的水平。
圖7為明光宮銅鍾,高44.5厘米,徐州東洞山,楚王后墓出土,銅鍾口部微侈,鼓腹,腹部近肩處有兩對稱的獸首銜環(huán),圈足上刻有“明光宮趙姬鍾”,口部、頸部和腹部都有四道扁寬凸環(huán)帶,漢代,鍾常用來盛酒,《說文·金部》:“鍾,酒器也?!泵鞴鈱m遺址位于長安城東部,宣平門和清明門之間,銅鍾為什么成為了楚王后趙姬的用具,值得我們研究。
圖8為銅鍾,高47.4厘米,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銅鍾口部微侈,鼓腹,腹部近肩處有兩對稱的獸首銜環(huán),平底矮圈足,整器素面,口、頸、腹下部飾有三圈素面紋帶,在鍾的一側鐫刻有“十斗六升”“楚槽”等字樣。為我們研究漢代的量度衡制,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圖9為銅勺,長34厘米,獅子山楚王墓出土,此勺勺口近方形,有細長把,勺把后端為龍首形,一銅環(huán)正從龍口中穿過,勺柄上刻有記重銘文“容四升,重十兩十四朱”。
圖10為銅勺,長36厘米,徐州羊鬼山陪葬坑出土,素面勺柄上刻有記重銘文“容四升,重一斤十四兩十八朱”。為我們研究漢代的重量量度提供了參考。
圖11為明光宮銅勺,長26厘米,徐州東洞山二號楚王后墓出土。素面,柄陰刻“明光宮”字。為漢代楚國歷史的再現(xiàn)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
圖12為銅匜,長33.7厘米,獅子山楚王墓出土,匜是水器,文獻記載匜的用途是盛水后從上往下澆水以供洗手,此匜平面呈橢圓形,前部有一長方形流,流口下鑄有“食官,十三,一斗十升,六斤十二兩”。為研究古代量度和稱重提供了參考。
圖13為銅釜甑,通高44.5厘米,徐州羊鬼山陪葬坑出土,釜、甑是漢代蒸食的常用工具,一般釜用來乘甑,用來煮水,甑用來蒸食物。說明它如現(xiàn)在的蒸鍋,已流行了近兩千年。
圖14銅烤爐,高16厘米,口徑45.4厘米,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銅烤爐圓形,平沿,平底,腹部飾有四個獸首銜環(huán),器下部帶有三個獸蹄足,烤爐是漢代常用的烤制肉食的器具。在漢畫像石中我們看到烤爐內(nèi)還放置有兩股三股的鐵叉,說明漢代烤肉有烤肉塊,也有烤肉串,現(xiàn)今馬路旁喝著啤酒,擼著肉串,淋漓盡致的場景,早在漢代就應該有了。
圖15銅行燈,漢代徐州東洞山楚王后墓出土,銅行燈直口,口沿外附葉形柄,柄背面陰刻隸書“趙姬家”三字。淺盤,平底,盤內(nèi)有一高1.2厘米的錐形燈芯,供插蠟燭用,盤下有三蹄足。
圖16為銅鑒,高37厘米,口徑88.5厘米,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 該銅鑒平折沿,圜底,上腹部有3圓環(huán)形耳。出土于西面第2側室,此鑒是該室出土體量最大的青銅器,因與銀鍋、銀鑒等沐浴用器同出,當是沐浴用器。《莊子·則陽》記載:“靈公有妻三人,同鑒而浴?!庇纱丝芍?,先秦時期,鑒曾是沐浴用器。靈公沐浴的銅鑒可容納三人同浴,體量應當非常巨大。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這件銅鑒的體量似不能容人進去沐浴,應是用來盛沐浴用水的。
漢代,沐浴成為社會性的習俗,朝廷內(nèi)外都非常注重衣著儀容的整潔,“休沐”成為漢代朝廷官員法定的假期。馱籃山楚王(后)墓內(nèi)設置有雕琢精細的廁間和浴室,北洞山楚王墓主體墓室和附屬墓室都有多處廁間,清楚地將楚王與宮廷宦侍雜役用的廁間分別開來。2005年徐州羊鬼山陪葬坑出土了數(shù)個大銅鑒、銅扁壺、銅臼、銅柞、銅量等沐浴器具。這些表明,楚國王室也非常重視沐浴,這也反映出漢代人的衛(wèi)生習俗。
圖17為銅鍪,高34厘米,口徑43厘米,徐州羊鬼山陪葬坑出土銅鍪與銅鑒、銅扁壺等同出。銅鍪,侈口,高頸,腹部有一道明顯的折,圓底,鍪與釜形成相近的炊器?!都本推奉佔⒃唬骸蚌仕聘创??!边@種樣式的銅釜不見于其他地區(qū),當屬楚國王室用器中的特色器物。銅鍪于沐浴用具同出,可能是用來對洗澡水進行加熱和保溫的。
圖18為銅扁壺,高33.6厘米,寬42.7厘米,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銅扁壺出土于西面第二側室的大銅鑒內(nèi)。素面,盤口,口設有一寬大的鴨嘴形流,雙扁有對稱環(huán)耳,扁圓腹,后腹上有一環(huán)形鈕,圜底,圈足。銅扁壺與銀盆、銅鑒等沐浴用器同出,當屬沐浴器具,是沐浴時用來舀水或往浴者身上澆水用的。
圖19為銅臼,銅杵和銅量器與數(shù)件套在一起的大銅鑒、銅鍪、銅扁壺等沐浴和盥洗用具同出。銅臼圓桶形,直口,腹下部漸收,圈足,鑄造成型,腹部有兩耳,飾有三道凸弦紋。弦紋下面的臼腹上有“宦眷藥釜”刻銘。銅杵棒狀,一端粗一端細。銅量大小各一件,均直口,平底。大銅量柄部銘文為“宦眷重五兩第一”。銅臼上的銘文表明其是用來搗碎藥物的器具。銅臼、銅杵、銅量與沐浴用器同出,可能是用來搗制和稱量沐浴用藥物的。足見王侯貴族們對養(yǎng)生保健的重視和享受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
圖20為徐州收藏的漢代青銅鼎,高18厘米,口徑22厘米。蓋與器合成一個扁圓體,蓋上有三個環(huán)形鈕,附耳微曲,體近橢球形,三足甚矮而上段肥大,此種類型為漢代較流行的樣式?!吨芏Y·天官·亨人》:“掌共鼎鑊”。鄭玄注:“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熟,乃置于鼎”。在這個意義上,商周時代的青銅鼎多數(shù)不是直接的烹煮器。它應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會中它被當作“明尊卑、別上下”,即統(tǒng)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志。戰(zhàn)國末年及秦漢時期,由于“禮崩樂壞”,顯然已經(jīng)成為實用器具。此鼎底部顯黑色,有烹煮的痕跡,更能說明這一問題。
圖21為徐州收藏的漢代青銅量器,高8厘米,口徑13厘米,圓形,腹側有執(zhí)拿的鋬,底部有圈足。量器是古代體積的器皿,相當于今天帶刻度的量杯、量桶,戰(zhàn)國前多為陶或木制量器,戰(zhàn)國時期才開始鑄銅量器,我們認為此器應為漢代青銅量器。
圖22為我們收藏的雙圈銘帶鏡,直徑13.5厘米,圓形、圓鈕、并蒂連珠紋鈕座,鈕座外兩周凸弦紋及細弦紋圈將鏡背部分為內(nèi)外兩區(qū),兩區(qū)內(nèi)都配置篆體銘文。內(nèi)區(qū)銘文是“見日之光,長毋相忘”,每字間都夾以“の”形符號,外區(qū)銘文是“內(nèi)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乎兮日月,心忽楊而忠,然雍塞而不泄”,素平緣,此鏡書法精美,應為漢代之作。說明漢代時期的青銅鏡不但制作精美,而且成為大眾的使用器具。
圖23為我們收藏的漢代銅鐎斗,一種古代的溫器,一般多用于溫羹,大多是附長柄的盒形器,下附三足,也有帶流,柄端常作獸頭形。在古代軍中,此器皿白天可供一人燒飯,夜間可用來敲擊以巡視。據(jù)《集解》孟康曰:以銅做鐎器,受一斗晝炊飯食,夜擊持行,名曰刁斗。此鐎斗高15厘米,直徑20厘米,柄端為一龍頭,雖制作并不精制,但實為一件生活用器具。說明青銅器已普遍應用于當時的民間生活。
圖24為漢代的盂,大型盛飯器兼可盛水或盛冰,體型比較大。因其需銅量大、耗資巨大,故出土數(shù)量較少,主要流行于西周,至漢已逐漸演變成為盛飲食或其他液體的圓口小器皿。《說文》中有“盂,飲器也”的記載?!妒酚洝せ袀鳌芬嘤小安僖浑嗵悖埔挥邸钡奈墨I記錄。
盂還有一種功能,即射覆,《漢書》中就有“上嘗使諸數(shù)家射覆,置守宮盂下,射之皆不中”的故事。
我們收藏的盂,高10厘米,直徑10厘米,雖沒有圖案花紋修飾但很規(guī)整,實為民用青銅器中的精品。
圖25為我們收藏漢代的削,削在古代除了作為日常切削的工具之外,更重要的功能就是作為書寫簡冊的一種輔助工具——刀。根據(jù)史書記載,造紙是東漢蔡倫發(fā)明的。其實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西漢早期就有植物纖維紙。但當時使用紙是非常奢侈和少見的,因此當時的簡冊大多是用竹木簡來書寫的??脊沤缇投啻伟l(fā)現(xiàn)竹簡和木簡。山東銀雀山就在木簡上發(fā)現(xiàn)了有名的《孫子兵法》。根據(jù)考證,竹簡的制作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后漢書·吳祜傳》有恢欲殺青簡以寫經(jīng)書……李賢株:“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取其青易書,復不蠹,謂之殺青,也謂汗簡?!本褪钦f,竹簡首先用火炙,去掉水分,然后再用削把青皮刮去,露出木質部,這樣才利于墨滲進去。其實殺青過程只是寫稿的開始,后人誤解為定稿,大約也是以訛傳訛。而在書寫過程中遇到錯誤,即可用削刮掉重寫,這大約是“削正”的來歷吧。
圖25中的削長15厘米,由于戰(zhàn)國和漢代的刀多為凹刃,背有肩,柄有環(huán),與此削特征相似,故估此為戰(zhàn)國或者漢時期之物。
由于鐵器和瓷器的性價比比較高,制造工藝簡單,藝術造型精美,漢代以后,除了銅鏡和佛像以外,青銅器確實走向了沒落,但是漢代的青銅器不但使我們看到青銅器末期的輝煌,更重要的是生活日用品中的青銅器為我們揭示了漢代人的生活習俗,因此值得我們進行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