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夢
摘要:自“王海打假”為群眾熟知以來,以索賠為目的的知假買假行為飽受爭議,有的學者“將那些職業(yè)打假人比作不良商業(yè)生活孕育出來的寄生蟲”,各個法院也對此有不同態(tài)度。針對“知假買假”這一現象,從理論學術界到司法實務界,都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認識。本文通過學界關5-"知假買假”的主要爭議進行法律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知假買假;消費者;欺詐
一、知假買假的概述
(一)知假買假的定義
知假買假并不是法律概念,而是一種社會現象,指的是購買者在明知將購買的商品是假冒偽劣產品時,仍然購買這一商品。這里的“明知”是指購買者主觀上很清楚自己買的是或很可能是假冒偽劣商品,依舊放任或者希望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而“假”則是指假冒偽劣商品,至于這里“商品”,通說認為,不僅限于食品、藥品,還包括其它生活消費品。另外,社會上所謂的“職業(yè)打假人”則指專門以知假買假后索賠獲利為職業(yè)的人。
(二)知假買假的類型
根據知假買假者的目的不同,知假買假的行為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指單純的“知假買假”,即購買者知道即將購買的假冒偽劣產品已經滿足了自己的需求,所以主動地接受并真正投入使用的行為。二是指為了索賠的“知假買假”,即購買者知道購買到假貨就可以根據法律規(guī)定要求經營者或生產者賠償,所以購買假貨的行為。一般我們所討論的“知假買假”都是指第二種類型的“知假買假”。
二、學界的主要爭議點以及分析
(一)知假買假者是否屬于《消法》中的消費者
1、消費者的概念
現行《消法》第2條規(guī)定“消費者為生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痹撘?guī)定雖對消法的調整范圍進行了界定,但未給出消費者的明確概念。美國權威的《布萊克法律詞典》對消費者的定義是:“消費者是與制造者、批發(fā)商和零售商相區(qū)別的人,是指購買、使用、保存和處分商品和服務的個人或最終產品的使用者”。
根據上述規(guī)定和說法,可以作出以下分析:(1)消費者是與制造者(在生產領域)和商人(在商品交易領域)相區(qū)別的概念;(2)消費者的行為是:購買、使用、服務、保存或處分商品;(3)消費者的目的:非以盈利為目的的其他目的(盈利是指盈余利潤)。
綜上,所謂消費者是指非以盈利為目的的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人。
2、知假買假者是否屬于消費者的分析
認為知假買假者不屬于消費者的人,大多是覺得消費者購買或者接受服務定是為了消費的目的,而這消費的概念就自然而然的被認為是使用、支配或者處分商品等行為,但絕無可能抱著單純索賠的目的。但是大家似乎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消費者是與制造者和商人相區(qū)別開的人,也就是說它們有完全的界限,在行為上不存在包含關系,那么當一個行為不是制造商品行為也不是交易商品行為,那它就是消費行為,而我們討論的消費目的則是沒有必要的,而且真正討論起來誰能說出個全部,畢竟不同的需求就有不同的目的。
所以對于消費者的概念,我們應當作廣義的理解,任何人只要其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的目的不是為了將商品或者服務再次轉手謀利,不是為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易活動,其購買行為就屬于生活消費,法律并未明確規(guī)定知假買假者不屬于消費者,而根據法無禁止即自由,那么知假買假者就可以是消費者。
(二)知假買假的前提下,銷售者(或經營者)的行為是否構成欺詐
1、欺詐的概念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實施(民法通則)的若干意見》中:“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因此欺詐的構成要件有以下四個:(1)有欺詐行為(即故意告知虛假情況或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2)受欺詐人因欺詐陷入錯誤認識;(3)受欺詐人因錯誤認識做出了不真實的意思表示;(4)欺騙的不正當性。
2、知假買假的前提下,銷售者(或經營者)的行為是否構成欺詐的分析
根據前述欺詐的概念,我們知道在一般情況下即消費者不知道購買的是假冒偽劣產品的情況下,經營者或消費者滿足欺詐的四個構成要件,構成欺詐。但是在“知假買假”的情況下,由于購買者“明知”,所以并不符合因欺詐陷入錯誤認識以及因錯誤認識做出了不真實的意思表示的要件,也就是并不符合民法中的欺詐。所以這個問題的反對者以此認為知假買假的前提下,銷售者(或經營者)的行為不構成欺詐,那么知假買假者也就不能以此要求索賠了。
筆者認為,我們應該要正確理解《消法》中“欺詐”的含義,認識到《消法》中的“欺詐”不能直接等同于民法中的“欺詐”,主要理由如下:第一,《消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中這樣描述:“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這里用的是“欺詐行為”并非是“欺詐”,而“欺詐行為”僅僅是指經營者或銷售者單方面實施了故意告知虛假情況或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第二,《消法》是屬于經濟法范疇,不屬于民法范疇,《消法》之所以制定是因為在現實交易中消費者往往處于弱者地位,所以以此為他們設立專門的、特殊的保護,而民法是私法,保護的是平等主體問的利益,其欺詐當然也更多是從平等主體的角度考慮的。
因此,在《消法》中,經營者的欺詐行為與消費者的“知假買假”行為不應形成因果關系,消費者是否知假而購買,不能成為認定經營者的欺詐行為成立與否的必要條件,否則,顯然有悖于《消法》的立法精神。
三、知假買假行為的合理性
1、當前中國的市場情況
之所以需要將知假買假者列入法律的保護范圍,主要是考慮知假買假者雖然主觀上是為了牟利,但客觀上確有凈化市場的效果,對于打擊無良商家、抑制制假售假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長期以來,“毒奶粉”、“地溝油”、“酸奶門”等問題不斷發(fā)生,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令人發(fā)指,更別說其他商品的質量問題了,而且由于一般商品標的額都比較小,消費者囿于訴訟成本的考慮,很少會訴訟,制假售假者正是利用消費者這一心理,大行其道,這正是假冒偽劣難以遏制的重要原因。所以知假買假者主觀上雖有牟利的動機,但客觀上卻能制約制假售假行為,僅僅依靠監(jiān)管部門的自身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充分發(fā)揮消費者的作用,需要充分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
2、知假買假行為的底線和風險
首先,不是任何知假買假行為都是合法的,因為知假買假行為是一種社會現象,而并不是法律術語,因此,只要當知假買假行為中摻雜了其他諸如敲詐勒索等違法行為,即按違法行為處理。因此,知假買假行為只要是在法律框架內合法即可以予以肯定。因此知假買假行為行為的底線就是不違法。
其次,知假買假的行為并非沒有風險。如果知假買假者向法院提起高額懲罰性賠償的訴求,但法院審理后認為證據不足以支持這一訴求,那相應案件受理費由知假買假者承擔,索賠額度越高,案件受理費也越高。前期買假的成本也同樣由知假買假者負擔,所以知假買假的行為并非沒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