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道海
摘要:由于互聯網的“虛擬”特性,網民容易在思想上形成網絡是個“無規(guī)則、無道德空間”的錯覺,導致網絡行為規(guī)范意識淡薄、網絡是非觀念混亂,進而引發(fā)網絡社會問題,特別是大量無視法律的黑客行為層出不窮,網絡安全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熱門課題。本文通過簡要分析大學生黑客網絡攻擊性行為的現象,探析造成大學生不斷引發(fā)網絡安全問題的相關因素。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黑客現象;引發(fā)因素
1引言
隨著因特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在給人們帶來便利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威脅和挑戰(zhàn)。網絡黑客惡意攻擊行為也隨著網絡的普及而日益猖獗,并已構成對網絡安全的重大威脅。對此,許多專家和學者從技術和法律等角度提出了一些治理和防范的對策。但是,由于網絡黑客惡意攻擊行為所具有的隱蔽性、瞬時性、超時空性、高智能性等特點,而且一些黑客越軌行為尚不能構成犯罪,因此單單只用技術和法律手段控制網路黑客惡意攻擊行為還遠遠不足。對于黑客惡意攻擊行為的治理與控制,要從預防做起,從源頭抓起。根據黑客自身的高科技技術特性,擁有大量豐富知識,一定辨別能力,即將踏入社會的高校大學生,必將成為與黑客較量確保網絡安全的生力軍。作為培育大學生的各高校也必將成為網絡安全教育和防范、治理黑客行為的主陣地。
2黑客的定義
黑客是英文“Hacker”的音譯,源于英語動詞hack,意為“劈,砍”,引申為“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同時Hack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的流行俚語,意指非惡意并且有創(chuàng)意的行為。下面是對于黑客各種不同的解釋:首先,美國《發(fā)現》雜志對黑客的定義為:“一是研究計算機程序并以此增長自身技巧的人;二是對編程有無窮興趣和熱忱的人;三是能快速編程的人,四是擅長某專門程序的專家,五是惡意闖入他人電腦或系統(tǒng),意圖盜取敏感信息的人?!?/p>
提起黑客,人們便自然會聯想到電腦病毒,網站攻擊,非法入侵等形形色色的網絡攻擊違法行為。特別是1998年以后至今網絡安全事件更是翻倍增長。受影響群體已經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黑客是網絡文化中的害群之馬,應該說是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的共識。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真正認識了黑客。如同居里夫人曾說的“科學是不會有罪過的,有罪過的只是那些濫用科學的人們”。
3我國高校大學生黑客事件
1.據民主與法治日報報道:2008年9月27日,十余名大學生,有的是在讀生,有的是剛參加工作,他們之間大多數并不相識。他們在交易過程中只見錢而不見人,其中一人非法牟利達200多萬元。為了牟利,他們先后入侵了江西、湖北、貴州、四川、江蘇等11個政府網站,修改相關數據700余個。江西警方以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將李士揚、王曉娃等6名犯罪嫌疑人移交人民檢察院起訴;南昌市經濟開發(fā)區(qū)人民檢察院以“涉嫌偽造公文罪”,批準對李汶民等犯罪嫌疑人逮捕。
2.中新浙江網11月18日電,一名在校大學生,利用自己的網絡知識成立了一個黑客網站,并最終墮落成一個網絡流氓。他以攻擊網吧為手段,逼迫網吧繳納“保護費”。云和警方通過技術手段,鎖定并成功揪出這一黑客。22歲的李桂字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因身體原因休學在家。精通網絡的他在家中建了一個黑客網站,并招募“人才”,招攬“生意”,當起了“網絡流氓”。隨著案件的調查,案件內幕被進一步揭開。原來,世紀窗網吧開業(yè)后生意紅火,引起了附近一家網吧的妒忌。該家網吧發(fā)現“黑客網站”后,就出錢請“黑客”對世紀窗網吧進行攻擊,以達到擊垮其網吧、搶奪客源的目的。
4影響高校大學生黑客攻擊行為的主觀因素
(1)求知好奇,心浮氣躁,虛榮炫耀。西方那些享樂、奢侈、冒險、刺激、性自由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喜歡獵奇的青少年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欺騙性,容易使他們認同并模仿,產生沖動和迷失,引發(fā)對現實的不滿,進而喪失進取、奮斗的內在精神和意志。對世界充滿好奇,拼命吸取各種知識的大學生們首當其沖的受到了沖擊和洗禮。在生理和所掌握知識達到一定程度后,大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網絡的平等性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自我展示的空間。通過網絡舞臺在自我價值得到肯定,表現欲得到滿足后,一部份被虛榮心沖昏了頭腦的大學生,將突如其來的滿足感轉變?yōu)闊o限擴大的炫耀欲。其中,本來苦心鉆研網絡技術的年輕黑客大學生們,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價值,他們甚至利用學來的用于造福網絡的黑客技術進行網絡駭客攻擊挑戰(zhàn)權威,并以此作為炫耀的資本,從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認的滿足。
(2)網絡安全意識薄弱。通過調查顯示,在公共場所使用計算機后,有16%的大學生沒有意識保護自己的相關信息。收到郵件后52%的大學生會不檢驗是否有毒而直接打開。50%的大學生曾有過密碼丟失被盜的經歷。只有35%的大學生有用殺毒軟件檢測所下載文件后再打開的習慣。收到虛假中將信息或銀行郵件后12%的大學生會登陸此類網站。遇到病毒攻擊或是駭客網絡惡意行為,30%的學生會上網查找解決辦法,32%的學生會求助其他人,29%的學生會選擇格式硬盤重做系統(tǒng)??梢钥闯?,大學生對網絡安全已較為關注,但仍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不強,網絡安全知識不豐富,容易成為網絡駭客的攻擊對像,特別是成為大學生駭客惡意攻擊行為的試驗田。
(3)缺乏法律意識,無視法紀。年輕的大學生們大多對網絡法律意識淡薄,遵守網絡法規(guī)習慣嚴重缺乏,使其網絡犯罪心理更容易形成。那些利用網絡來進行犯罪或不道德行為的大學生,大都是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的癡迷者或愛好者,他們法律意識淡薄,在對自身行為的合理合法性和正確性缺乏認識鑒別的同時,在不了解相關法律的情況下敢于攻擊網絡上的任何引起他們興趣的禁區(qū)。導致了,使用所學黑客知識和錯誤理解的黑客自由理念,進行駭客行為。某些擁有相當網絡計算機技術的大學生,利用掌握的黑客能力不斷不法沖擊網絡信息系統(tǒng),卻茫然不知已經觸犯了法律,在被法律懲戒的時候才悔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