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今天,我們迎來了第1000期《江西教育》。1000期雜志,在這悠長的歲月里,流走的是時光,不變的是情懷。
67年前的今天,新中國成立之初,《江西教育》的前身《教育工作》應運而生。這是我省最早宣傳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為教育工作者和廣大教師服務的教育刊物。上世紀50年代,由江西省第一任省長邵式平同志題寫刊名、新中國成立后江西第一份期刊《江西教育》誕生了。從此,記錄并推動江西教育發(fā)展成為這份期刊的歷史使命,成為江西教育人的責任擔當。
無論是在百廢待興的歲月,還是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江西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始終與國運興衰密切相關,與江西的教育事業(yè)血脈相連。作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的工作指導類期刊,她始終牢記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堅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服務教育教學改革為己任,始終關注著江西教育奮力開拓的進程,真實記錄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教育波瀾壯闊的發(fā)展歷程。
她讓思想閃光。
一位位教育名家在這里印刻下了他們的智慧與反思,一篇篇充滿睿智的教育評論歷經(jīng)風雨成為經(jīng)典之作。這里成為教育工作者交流心得的園地、展示成果的舞臺。
她讓人物彰顯。
一位位名師、名校長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成長足跡,并為人們所熟知。她關注每一個因獻身教育而閃耀的靈魂。錢茶花,鄒有云,蔣國珍,龔全珍,支月英……不同時代的人物典型在這里向世人傳遞著他們偉大的教育情懷。
她為改革助跑。
《百花洲上百花開》《紅都瑞金的教育情懷》《一個國貧縣的教育不等式》《奏響教育春天的錦繡華章》……一所所基層學校的創(chuàng)新實踐呈星火燎原之勢,一篇篇深度報道見證著江西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足跡。在不同的階段,她始終捕捉和關注著教育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并逐漸由教育改革的宣傳者轉(zhuǎn)變?yōu)檎{(diào)查者、參與者和推動者。
從南湖路25號,到洪都北大道96號,再到贛江南大道2888號;從不定期出版到定期出版;從黑白印刷到彩色印刷;一本雜志的成長之路見證了這個時代的變遷和我們的進步。
當傳媒生態(tài)正經(jīng)歷百年未有的變局,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網(wǎng)絡、手機等新媒體異軍突起,我們?nèi)绾位貞獣r代發(fā)出的挑戰(zhàn)?
高度決定影響力。我們對教育的解讀決定著這本雜志的高度。60多年來,《江西教育》牢記使命,緊緊把握輿論宣傳的主動權,不斷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我們明白,唯有以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用專業(yè)視角傳播教育新聞,做真正有用的教育資訊,才能對接今日讀者的需求,才能屹立于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
講述好教育故事、傳遞教育好聲音,守護教育的核心價值是我們的責任。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遠。從青年到老年,從黑發(fā)到白發(fā),我們從未停止過腳步,因為我們相信,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砥礪前行,教育就是指引我們前行的那盞燈。
一代人來,一代人去,《江西教育》的目標和核心價值始終沒變。沃爾特·李普曼說:“我們以由表及里、由近及遠的探求為己任,我們?nèi)ネ魄?、去歸納、去想象和推測內(nèi)部正在發(fā)生什么事情,它昨天意味著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著什么?!蔽覀?yōu)檫^往舉杯,為明天喝彩,我們希望和你一起迎接《江西教育》下一個1000期的到來。
□責任編輯 李杰杰
E-mail: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