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林霞
每次仰望名師,都心潮澎湃;每次聆聽名師的課堂,都會深受啟發(fā);每次閱讀名師,都會高山仰止。常常捫心自問:離名師的距離有多遠?于是,開展了關于名師的研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因為只有研究名師的教育思想和修煉藝術,才能從名師身上學到從教為師之經,悟出走向優(yōu)秀之道。如果一個教師能夠擁有一位名師所具有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那么這個教師離名師的目標就不再遙遠。
一、淡泊名利,熱愛教育
如果僅僅是把教師當成一種職業(yè),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是很難在教學工作中發(fā)揮出巨大的熱情和智慧的。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也說:“幾天不看書,幾天不研究語文教學,心里就空得慌、悶得慌。看來我和語文教學已結下了不解之緣了,這輩子恐怕也無法離開語文教學了。語文教學已溶進了我的血液,和我的生命融為一體了?!倍]桂梅,寧可放棄留校做文書工作也要走上講臺。因為熱愛,所以他們的課堂飽含真情,熱情洋溢,激情四射,因為這樣才會感人至深。對教育事業(yè)這樣的癡迷,怎能不成為名師?
二、心中有夢,追求卓越
“不想當元帥的兵不是好兵”,不想成為名師的青年教師也是沒有光輝未來的。成為名師不是為了名利雙收,而是為了探測自己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發(fā)掘自身潛力,實現人生價值,在把自己托舉到一個人生高度的同時影響更多的人。縱觀語文教育界,名師無不是心中有夢想的人?!靶娜粼冢瑝艟驮凇?,“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寬”。是的,只要心中有夢并孜孜以求,何愁夢想不能變成現實?竇桂梅——既然學習了四年的師范,就該成為一名好教師。孫雙金——我的夢想是做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讓學生沉醉在我的課堂!我的夢想是做一名優(yōu)秀的校長,讓校園充盈人文的光芒,讓每一位師生在校園幸福地成長! 王崧舟——自己就是那只“奮力生成為人”的小蟲。他們?yōu)榱藢崿F夢想,曾“嘔心瀝血”,曾“披星戴月”,曾“上下求索”,曾“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曾“為伊消得人憔悴”,曾“眾里尋他千百度”。以這樣的狀態(tài)追夢,想不成為名師都難!
三、甘守寂寞,潛心向學
造就一個名師需要十幾年乃至幾十年時間,名師決不僅是“一課成名”或“一賽成名”,否則他們的星光會很快黯淡下去。厚積薄發(fā)是自然規(guī)律,只有不斷積累,才會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才會在課堂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才會以堅定而有力的腳步漸行漸遠!周一貫先生認為,竇桂梅的脫穎而出源于她幾十萬字的讀書札記、教育隨筆和所聽的1千多節(jié)課,這就是她的積累。審視王崧舟的成長之路,不難發(fā)現,有六七年的光景,他專注于研讀各種書籍,宗教的、哲學的、文學的、美學的、歷史的、醫(yī)學的、傳記的,無不納入他的視野,讓他的精神變得充實,讓他的心靈變得豐盈。這段時間內,他還觀摩了各種各樣的課堂,將上萬字的課堂實錄還原成上千字的教學設計,又將上千字的教學設計歸納成上百字的課程意圖。就這樣,他不停地揣摩課堂教學的方法、藝術,品味課堂教學的真諦。這不也是一種積累嗎?這也許就是他的課為什么總是洋溢著生命的氣息、充滿著詩意的詠嘆的原因。在他心目中,學習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狀態(tài),這樣的甘守寂寞,潛心向學,怎么會不成為名師?
四、敢立潮頭,勇于實踐
名師之路,平凡而又充滿奮斗。他們矢志不逾、孜孜以求的正是一個理想的專業(yè)化教師共同的人生目標: 做人育人,成名成家。為此,他們在教學方面的投入是難以想象的,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們非常專注、用心,就像藝術家對待心愛的藝術品一樣對待自己的課堂教學。透過名師的課堂,可以看出他們在教材教研上的深度、廣度,在教學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精細,在教學實施中的把握、調控。由此,呈現給學生的課堂,才仿佛美侖美奐的藝術珍品,令人贊嘆不已。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一個教師,只有立足長遠,勤于實踐,不辭辛勞,腳踏實地,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才能逐步走向名師。所謂“真正的名師是在學校里、課堂里摔打出來的”,就是這個道理。
五、勤于反思,不斷創(chuàng)新
教師的反思能力是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要素,特別是名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活躍在小語界的“大師”們,誰人不是每日“三省吾身”,盤點自己的得與失,在反思中不斷成長。不斷地反思,不斷地修正,不斷地超越自我,哪有不成為名師的道理?除此以外,名師一般都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就是不因循守舊,不走老路,敢于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名師的思維是發(fā)散性思維、求異性思維、逆向性思維和多角度思維??鬃拥摹坝薪虩o類”“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創(chuàng)新,朱熹的“教必有法”“商討式”教學是創(chuàng)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是創(chuàng)新,斯霞的民主教學觀、獨特的語文教學觀是創(chuàng)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論與操作的思想體系是創(chuàng)新,于永正的“五重”教學法也是創(chuàng)新。有研究才有創(chuàng)新,名師的創(chuàng)新,是建立在繼承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是基于實踐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是在研究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名師的成長過程就是伴隨著創(chuàng)新的過程,唯有這樣,名師才能不斷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要求,才能不甘平庸,追求卓越,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yè)績。
向往名師的高度,就要攀援而上。只有和名師一樣,重視平時的積累和錘煉,才能像名師一樣在課堂上云淡風輕,收放自如。也許終其一生,很多人也達不到心目中理想的高度。但所有努力都不會白費,成長就在追求的過程中,就在努力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