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穿著大百科
看了西漢的潮流服飾——素紗襌衣,你是否對我國古人的日常穿著充滿了好奇呢?別急,請接著往下看。要論古人的穿著,我們可以將其分為頭衣(可理解為帽子)、體衣(衣服)、足衣(鞋)和配飾等。
先說頭衣。二十歲以前的小孩都是垂發(fā),稱為髫。髫本指兒童額上彎曲下垂的頭發(fā)在跑動時會一顛一顛地動著,像是人點頭打招呼的動作。
小孩的頭發(fā)長了,父母就把小孩的頭發(fā)緊貼著發(fā)根扎在一起,類似后代的“鳳尾頭”散披于后,這就叫作總發(fā)。如果不是把頭發(fā)扎成一束,而是扎成左右兩束,類似后代的髽髻兒,就叫總角,因為它像獸的兩只角?!对娊?jīng)·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即以總角指年幼之時。
長到二十歲后,貴族男孩就要行冠禮,這代表家里就要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他了。同時,冠作為一種貴族專屬的帽子,也就成了他們區(qū)別于平民百姓的標志。平民百姓不能戴冠,他們只能裹頭巾。在我國古代,女孩十五而笄,類似于男孩二十而冠,她們把頭發(fā)盤到頭頂上用束發(fā)的布帛包住,插笄(發(fā)簪)固定,表示成人。
體衣方面,在古代,衣和裳是兩個詞,衣是上衣,裳是下衣。有人說,裙字從衣從君?!熬撸蚓?、君長之謂也。”故裙是古代男子日常穿著的下衣。
足衣方面,西周時,就有了原始的襪,時稱腳襪,即用絲帶將帛裹在腳上。漢代已縫制襪。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就出土了兩雙絹面夾襪,不過要系襪帶才能穿上。
沒有手機,古人玩什么
端莊大方的唐三彩女立俑彰顯著唐朝的強大與開放,唐朝人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兼收并蓄。盛唐時,社會上流行“胡服”,于是“士女競衣胡服”,唐朝婦女以穿男裝、戎裝為時尚。流傳至今的唐代繪畫保留了許多婦女穿男裝、胡服,參加騎馬、打馬球等娛樂活動的生動場景。
說起娛樂活動,古代人玩的可真不少。曲水流觴,投壺之戲,斗百草等都是古人常玩的游戲。
曲水流觴,就是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好像在吃旋轉壽司。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就有相關描寫:“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斗百草是一項中國民間的兒童游戲。以花草名相對,如狗耳草對雞冠花,以答對精巧者為勝。原為端午習俗。端午踏青歸來,帶回名花異草,以花草種類多、品種奇為佳。
“斗百草”游戲規(guī)則
斗百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文斗”,另一種是“武斗”。斗百草最先是從“武斗”開始的?!对娊?jīng)·周南》說的就是用車前草進行的“武斗”。采一些有“草頭”的草(如車前草)或花打成結,雙方互套,然后再拉,誰的花草斷了,誰就輸了。
另一種是“文斗”,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種花草拿來,首先一人報一種花草名,另一人必須拿出另一種花草并對答花草名稱,一直“斗”下去,直到最后見分曉。這種“文斗”,結果大都是誰收集的花草多、種類齊全,誰就能報到最后,也就是贏家。
什么?北宋也有外賣!
雖然《清明上河圖》如此有名,但是“清明”和“上河”究竟是什么意思,至今仍有爭議。專家學者通過對“清明”的考證得出三種觀點:一、“清明節(jié)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 說完“清明”順道說說“上河”,對這倆字,大家也有不同意見,有學者認為“上”是動詞,意為逆流而上,千舟百舸沿著汴河上汴京城,也有學者認為“上”通“尚”,意為畫中的河流是御河。
作為普通看客,我們不妨細細觀察北宋時期人民的生活細節(jié)。以下幾處,不知你是否能注意到呢?
一家酒店的伙計正在送外賣,意味著宋代即有類似美團、餓了么、肯德基宅急送的生意;
木質虹橋是《清明上河圖》的防偽標識。由于宋朝以后,木橋漸被淘汰。后世畫家沒見過木橋,他們臨摹的《清明上河圖》都畫的是石橋;
城中隨處可見的店鋪,包括木器店、肉食店、布店、香料鋪、飲料店等等,充分顯示了宋代商業(yè)的繁榮;
城門下的駝隊,一則反映了當時對北方征戰(zhàn)多,“駝運業(yè)”發(fā)達;二則手法巧妙,僅“兩匹半”駱駝,就給觀者留下一個壯大的駝隊的印象。
舌尖上的古中國
雖然是玉石,但在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下,高潔的翠玉幻化為日常的白菜,回歸了吃這一主題。吃,一直是古代人民生產(chǎn)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也是如今的吃貨非常關注的一件事。那么,古代人的飲食究竟是怎樣的呢?
作為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我國古代人民就是吃五谷長大的。哪五谷呢?比較權威的說法是黍、稷、麥、菽、麻,六谷即再加上稻。
據(jù)考證,古代的主食花樣似乎不多,主要有糗,即炒熟的米、麥等谷物,類似現(xiàn)在的炒米、炒豆、炒玉米等。還有餅,但并不是像現(xiàn)在那樣烙成的,而是把麥或米(稻、黍)搗成粉狀,加水團成的。東漢人崔寔在《四民月令》寫道:“寒食(古代節(jié)日,在清明前二日)以面為蒸餅樣,團棗附之,名曰棗糕。”怎么樣?是不是有點眼熟?
葷菜的話,古人主要是吃豬肉、羊肉(在古代,吃牛肉是犯法的,因為牛要耕田)。
不過,由于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古人要吃一頓肉還是比較難得的。
食材說了,我們再說烹飪。毫不夸張地說,古人在春秋到秦漢階段已經(jīng)基本具備了現(xiàn)代烹調(diào)的主要方法,比如煎、炒、腌、烤等。還有種烹飪方式叫膾,即把肉切細。我們有理由推斷,日本著名的生魚片正是起源于膾。
不過,吃貨們也要注意,一些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調(diào)料,古代卻很是缺乏。據(jù)南北朝時期的古籍顯示,有些人父母死了,他們將不食鹽、醋、醬以示其孝,這說明直到南北朝時期,這些東西還被視為奢侈品,使用非常講究。同時,如今我們經(jīng)常吃的很多食物也是古代沒有的,比如玉米、番茄、土豆都是明清時期才引入我國的。
吃飯還得有酒。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貪杯豪飲的文人,女作家也不例外。他們不但喝酒,而且寫酒、歌頌酒,酒幾乎成了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永恒的主題”。不過由于釀酒工藝原因,古代酒的酒精含量遠遠不能和現(xiàn)在的白酒相比。因此,縱然李白等人炫耀自己“斗酒詩百篇”,假如他們來到現(xiàn)在,可能早就喝趴下了。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初中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