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陳丹
繼“成語大會”“燈謎大會”后,今年,“傳統(tǒng)文化”這個熱點再次被點燃。傳統(tǒng)文化毫無疑問將會是今年的中考作文熱點命題。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發(fā)展而來,時間增添了它的厚度,但未將它與當下割裂開來。《中國詩詞大會》引發(fā)古詩詞熱、春節(jié)團圓等傳統(tǒng)習俗根植于心、傳統(tǒng)技藝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保護和傳承,正在成為這個時代的共識。
面對“傳統(tǒng)文化”這樣一個宏觀而抽象的命題,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陷入空洞說教的窠臼之中呢?去年,一部因為制片人“跪求排片”事件而進入公眾視野的電影《百鳥朝鳳》或許能給我們啟迪。
在無雙鎮(zhèn),吹嗩吶這種傳之久遠的民間藝術,絕不止于娛樂,更具意味的是它在辦喪事時是對遠行故去者的一種人生評價——道德平庸者只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者吹八臺,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鞍嬴B朝鳳”這支高難度的曲子,也只有領軍的嗩吶高手才能勝任。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焦三爺和游天鳴新老兩代嗩吶藝人為了信念的堅守所產(chǎn)生的真摯的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就在無雙鎮(zhèn)上演了。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通過電影了解豐富的民俗文化,比如吹嗩吶這一民間藝術的精彩,比如喪葬文化;也可以通過游天鳴拜師思考文化的傳承;還可以通過嗩吶匠地位的改變,思考新時代的來臨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其實,這些也是我們在寫作“傳統(tǒng)文化”相關命題時可以用到的立意方向。
經(jīng)典立意1
寫親見的某一民俗文化活動
我們身邊常常有這樣一些精彩的民俗文化活動:龍飛鳳舞的氣勢、張燈結彩的壯觀、花車踩街的熱鬧、抬神歡慶的恢宏……我們可以通過場面描寫來表現(xiàn)我國各種“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特色,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態(tài)度。
要介紹一個民俗文化活動,我們便可以先用幾筆描寫渲染氣氛,這就好比電視劇中皇帝出場,總有幾聲霸氣的出場樂。比如,電影《百鳥朝鳳》開場,蘆葦?shù)?、水塘邊、秋千架、稻禾田……那一個個長鏡頭配以高亢嘹亮的嗩吶聲,無不渲染出濃郁的西北風情,瞬間捕獲人心,為后文描寫吹嗩吶的各種場面蓄勢。
當然,渲染的手法還可以運用到場景描寫當中去,比如,劉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這個片段——
一群茂騰騰的后生。
他們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
他們的神情沉穩(wěn)而安靜。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
但是:
看! ——
一捶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安塞腰鼓!
你看,作者把安塞腰鼓的鼓樂形象化,極力渲染它的奇特效應,從而使生命的偉大力量蕩漾于文章的字里行間,氣勢磅礴,蕩人心魄。
經(jīng)典立意2
通過人物展現(xiàn)文化的傳承
在表現(xiàn)文化的傳承時,我們可以通過對熱點人物、身邊人物的描寫講述他們對文化的堅守和傳承的故事。寫作時,我們可以抓住顯示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做集中的、精細的、突出的描繪和刻畫。
比如,《百鳥朝鳳》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焦三爺和游天鳴了。影片中的幾處特寫令人記憶猶新。
一處是天鳴吸水。天上驕陽似火,池邊少年衣衫汗?jié)?。少年天鳴奉了師父的指示,拿著師父割來的蘆葦稈兒,要從河灣里吸上一口水。臉,早已憋得通紅;汗,如水柱般汩汩而下。叉開的雙腿,貓下腰身,全神貫注的神情,無不在訴說著少年的努力。一天又一天,一日復一日,少年幾次喪氣地仰倒在蘆葦?shù)乩铩V钡侥翘?,游天鳴第一次用蘆葦稈兒吸上了水,他的欣喜若狂,他的活蹦亂跳,彰顯著一個少年特有的魅力,這樣的魅力,來自他的努力和堅持,來自他的虔誠和信仰。這樣的人物,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他會是一名出色的技藝繼承者。
再有就是嗩吶咯血。好不容易將嗩吶班子湊齊的焦三爺在喪禮上硬是拖著病重的身軀吹奏《百鳥朝鳳》。當嗩吶口淌出鮮血,當凄厲的曲子悠揚響起,我們不得不聯(lián)想,那大概是因為焦師父對嗩吶一往情深,也一定是《百鳥朝鳳》的珍貴,讓他拼盡力氣、用生命去演奏。一口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他多么希望有更多人去熱愛嗩吶,去吹響屬于它的真諦,它是記憶、是寶貝,是多少嗩吶匠的生命和希望!那是一代嗩吶匠的堅守!
經(jīng)典立意3
聚焦某些正在消失的民間手藝、藝術,呼吁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
寫作這類型主題時,我們可以巧妙地運用對比這一手法。認真觀影,我們會發(fā)現(xiàn),《百鳥朝鳳》里盡是對比,無論橫比還是縱比,都給人直觀的視覺沖擊。對比引發(fā)強烈的共鳴和深深的思索。
比如世人對待嗩吶藝術的前后對比。曾幾何時,拜師學藝,是一項無限艱難的事情。入師門之前,得先經(jīng)過師父的層層考驗。那些弟子,都以跟著師父出活為榮?;閱始奕?,請來嗩吶班子,接師禮是必不可少的,主顧們更是好茶好飯好生伺候著。那個時候,成為一名身懷絕技的嗩吶匠,是一件多么榮耀的事情。那場盛大的傳承大會,那些烏泱泱跪了一地的孝子賢孫,那曲只在德高望重之人的喪禮上才能吹響的《百鳥朝鳳》,無不在向世人顯示自己的地位。然而,可悲的是,時代變了,世風也跟著轉了方向。為了湊一個能吹《百鳥朝鳳》的嗩吶班子,師父板著臉孔挨家挨戶去“逼”人出活。當讓人引以為豪的嗩吶技藝,最終換不到糊口的保障,當那不輕易亮出的本事最終淪為城市街頭乞討的手段,這輝煌與落寞,這驕傲與卑微,反差之大,怎能不叫人唏噓?
再比如那場傳統(tǒng)與潮流之爭。當嗩吶班和管樂隊終于形成了正面對峙,嗩吶輸給了高音喇叭,樸素的嗩吶匠們輸給了搔首弄姿,高山流水輸給了靡靡之音——傳統(tǒng)在潮流面前輸?shù)靡粩⊥康兀?/p>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借助這些對比,發(fā)表自己獨特的思考和見解,參與到“文化認同與傳承”的討論中來。
綜上所述,要寫好“傳統(tǒng)文化”類型的作文,我們既可以寫記敘文,也可以寫議論文,還可以寫夾敘夾議的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但無論是哪種文體,請記住這些方法:渲染烘托,特寫刻畫,對比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