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3D打印作為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需要有效的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通過成功的探索實踐,包括從遵循學校的辦學宗旨和課程體系進行課程定位,從綜合實踐活動視角進行教學設計,從學生終身發(fā)展視角進行課程反思,指出3D打印作為中小學課程的最大教育價值,對中小學的3D打印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提供有力借鑒。
關鍵詞 3D打?。痪C合實踐活動;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7-0148-03
1 前言
3D打印是濰坊市實驗學校2016年新開發(fā)的課程。學校在暑假前購置17套3D打印設備,包括電腦與3D打印機,廠家派技術人員進行一天的技術培訓。學校組建“3D打印”項目團隊,團隊教師利用假期時間自學軟件設計,探索打印技術,并從各自不同角度對3D打印在課程實施、課堂教學及課程評價上進行規(guī)劃與思考,在開學前進行集中的展示與研討。后經(jīng)過多次課堂設計打磨,于新學期的第三周進行正式的課堂嘗試,在多次的課堂“測試”中,又對出現(xiàn)的眾多問題不斷進行完善與改進,課程終于成型?,F(xiàn)將探索經(jīng)驗與同行分享,以期共同探討。
2 從學校辦學宗旨視角進行課程定位
在開學前,有七位教師進行說課展示,從不同角度對3D打印作為學校課程進行思考與定位,并都進行了課程設計。出現(xiàn)三個需要集中探討的問題。
1)課堂時間不夠。教師習慣目前學校的上課時間,即每節(jié)課的課時為90分鐘。那么3D打印課堂無論如何設計,都顯得手忙腳亂。有的教師更是拿出前期多次的試驗數(shù)據(jù):課堂導入與硬件認識需要10分鐘,三維設計軟件學習20分鐘,模型設計及導出20分鐘,打印機預熱等準備工作6分鐘,打印時間11分鐘,移除模型3分鐘,作品修整及整理工作10分鐘。這已經(jīng)達到80分鐘,還要展示交流、總結評價等環(huán)節(jié),10分鐘可能不夠。這些還是教師層面的主觀設計,實際課堂還會出現(xiàn)不可預設的時間消耗。
2)主題不好選取。教師都設計一定要學生打印出屬于自己能帶走的模型,那么打印什么好呢?選擇的有水杯、掛件、花瓶、文具等,不敢設計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或是偶像。因為要考慮打印時間的限制,所以設計的作品規(guī)格上都是微型的,形態(tài)上都是空心的。
3)課堂設計形成粗線條的流程,即“導入—軟件學習—模型設計—打印—評價”。課程實施要保證教學的完整性,那么在細節(jié)上就難以精雕細琢。
作為此項目的負責人,當項目團隊遇到需要破解的難題時,筆者必須帶領大家找到解決的方法或思路。筆者指出:三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就是課程實施的時間問題,問題的源頭是大家缺少對3D打印作為學校課程的角色定位。濰坊市實驗學校是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全市全部的中小學生都要來基地實踐與生活一周,每個項目只有一堂課,學生在每堂課都要有各自的收獲。據(jù)前期調研,全市只有屈指可數(shù)的幾所學校采購了3D打印設備,只能滿足極少數(shù)的社團學生體驗。繁華的市區(qū)雖然出現(xiàn)幾家3D打印公司,但還不能為學生提供常規(guī)的和普及性的體驗服務。因此,3D打印課對學生而言將是非常前沿的項目,對常規(guī)中小學校起到課程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但該課程有別于常規(guī)中小學的社團課與社會上的興趣班,是實踐基地課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項目,不存在課程內容上的延續(xù)性。
鑒于多年的經(jīng)驗,可以預料到學生在這個項目中可能得到三個層次的收獲:一是長見識,認識3D打印技術,目睹3D打印機打印模型,摸摸剛打印出來的模型,甚至聞到打印材料PLA高溫后的味道;二是親手打印模型,自己操作電腦,運用常見的三維設計命令打印出模型,無論模型是否粗糙,無論模型主題是否是自己喜歡的,無論模型是否是自己通過軟件原創(chuàng)設計的,模型最后打出來,有作品呈現(xiàn);三是親手打印并帶走自己滿意的模型,能夠全程參與和見證。模型不僅是自己打印的,而且是自己選擇的主題,是自己用三維設計軟件設計出來的。學生若要打印出作品,需要起碼的電腦操作,其次要學習三維設計軟件的基本命令,還要有對圖像的空間感,這些都反映在學生對3D打印的經(jīng)驗基礎的差異,而這些差異繼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對3D打印課程的接收與消化是不同的,那么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也必然是不同的。
說到底,3D打印的課程定位要遵循實踐基地的辦學宗旨:它屬于學?!皠?chuàng)客課程”的子課程,是融合STEAM理念,通過“在做中學”與“創(chuàng)造中學”的過程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精品課程。最后,項目組共同提煉3D打印項目的課程定位:“學生通過選擇貼近生活的建模主題,運用3D建模軟件,親歷3D打印實體的過程,拓展思維,建立一種新型的學習通道,為學習與生活帶來新的思考。”制定的課程目標可用陀螺模型進行表述,見圖1。
有了課程定位與課程目標,以上出現(xiàn)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項目組決定將3D打印的課時調整為半天,即兩個普通項目的課時。這一決定與后來新基地升級的新課時不謀而合。
3 從綜合實踐活動視角進行教學設計
按照項目組集中研討的課堂設計,在課程實施的實際教學嘗試中暴露出眾多問題,突出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學生學習新知差異大。雖然學生體現(xiàn)出對3D打印的極大熱情,但畢竟他們的信息技術基礎不同,在軟件學習與模型設計環(huán)節(jié)尤為明顯。以往的課堂可以通過學生“自主+互助”的學習方式共同探究解決,但此次在學生急迫想打印出模型的個人愿望驅使下,互助的效果大打折扣。
2)學生打印過程難以控制。當學生學會基本的設計命令,在目睹了打印模型的神奇后,擁有屬于自己個性作品的愿望促使他們加快自主設計的步伐,在設計出五花八門的模型后,又迫不及待地進行打印。這就導致下課時學生打印出很多成功模型的同時,出現(xiàn)大量失敗的和未打印完的模型,不僅造成打印耗材的浪費,還增加了打印機的負荷。
3)教師課堂組織難度大。這里的難度并不是時間上的延長,而是雖然學生兩人一組擁有一套設備,但他們不熱衷于合作探究,而是輪番向教師求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主探究獲得的解決方法遠沒有直接找教師來得快。于是就出現(xiàn)這里軟件學習環(huán)節(jié)有問題,那里軟件設計有問題,一會兒打印有問題,一會兒打印出來的模型有問題……課堂氣氛表面上異常熱烈,教師應接不暇。
項目組繼續(xù)坐下來一起分析和尋找答案。3D打印屬于新的課程內容,加上出現(xiàn)的新問題,必須采取新的教學方式與課堂設計。經(jīng)過項目團隊的共同研討,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出發(fā),采取充分尊重學生主動發(fā)展與自主探究的“微課自主探究模式”,同時考慮耗材與課堂實際,制定相應的打印規(guī)則,具體如下。
1)增添微課探究環(huán)節(jié)。課堂模式仍遵循基地“綜合實踐活動‘做中學教學法”,在“學習新知”環(huán)節(jié),采取學生“自學+合作”的微課研討學習方式。教師提前利用錄屏軟件、視頻制作軟件制作大量的各類微視頻,包含本堂課的軟件學習、模型設計及打印等所涉及的所有知識點、命令學習、案例演示等,以“微視頻庫”的形式分類保存在每臺電腦中。學生兩人一組,根據(jù)個人實際情況,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進度進行自主探究。教師提前制作本堂課的導學案,供學生明晰本堂課的課堂流程(圖2)、要求及注意事項。學生遵循導學案,利用微視頻,為自己贏得更多的自主設計與拓展學習的時間。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與個性發(fā)展,尊重了學生的個體經(jīng)驗差異,解決了不同學生的需求差異,解放了教師,提高了課堂效率。
2)打印規(guī)則。考慮到學生肆意打印及耗材損耗帶來的不良后果,制定打印規(guī)則,即每個組有40分鐘的打印時間,按打印預覽中的“預計時間”為準,且每組共有兩次打印機會,既包含了學生打印試驗的第一次,也包含自主設計的第二次打印。這就要求學生在設計作品時要規(guī)劃作品的規(guī)格與體積。規(guī)則的建立,有效杜絕了學生隨意設置打印規(guī)格與肆意打印。
不僅如此,導學案在各環(huán)節(jié)都列舉了參考時間,學生想在自主設計環(huán)節(jié)擁有更多的時間,就必須在其他環(huán)節(jié)加快速度,壓縮時間,從而贏取更多的打印時間。實踐證明,40分鐘完全滿足學生打印作品的需求,而且有利于規(guī)范學生課堂打印,還鍛煉了學生的自我規(guī)劃意識。
4 從學生終身發(fā)展視角進行教育反思
看著一個班接著一個班的學生下課時帶著自己心愛的作品離開,筆者陷入思考:在綜合實踐活動基地里單純的一個3D打印項目,它的教育價值是什么?是讓學生學會三維設計軟件的設計,還是必須打印出模型?宏觀來看,3D打印無非就是一種新的打印方法和技術,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一種新的工具??梢钥闯墒窃谒究找姂T的二維打印上增添了一個新維度,就打印出各種立體實物。類比到現(xiàn)實應用,就是從辦公領域的二維Office編輯和打印,發(fā)展到建筑、工業(yè)、醫(yī)學、生物、食品甚至更廣泛領域的三維。若在3D打印技術上再增加一個維度,就成了4D打印,比如增添時間維度。按照這個邏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更多的維度還會被增加,nD打印將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大的幫助。
如此看來,3D打印作為實踐基地課程的最大教育價值,不是讓學生必須學會軟件設計,也不是必須打印出某個模型,而是讓學生的思維更靈活、視野更開闊,為他們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一種解決問題的新路徑??梢哉f是為學生埋下一顆創(chuàng)新的種子,從此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在此認同感的基礎上,再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充分的體驗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滿足自己個性需求的成長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對于為實踐基地提供學生的普通中小學校,實踐基地為他們提供了先行先試的樣板和實踐經(jīng)驗,他們不必再摸索,只需直接在實踐基地課堂的成熟經(jīng)驗基礎上,順應對3D打印技術更高的成長需求,按需提供更深內涵、更高品質的課程服務即可。■
*本文是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一般課題“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視域下科學探究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研究”(YJ15180)階段成果。
作者:劉永坤,濰坊市實驗學校(濰坊市中小學生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齊魯名師工程人選,研究方向為綜合實踐活動(2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