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課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使初中化學知識更具形象化,幫助學生在了解知識本質的基礎上學習,大幅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 微課;初中化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7-0109-02
1 前言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基礎的扎實與否直接影響著以后的化學學習情況。但在初中階段,學生普遍反映所學化學知識比較抽象、微觀,因此對基本概念和原理很難理解,致使化學成績不理想。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常采用模型展示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但效果不佳。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師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微課。在微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微觀、抽象的化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使零碎知識系統(tǒng)化,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便捷。
2 微課和初中化學的特點
微課特點分析 微課是信息技術發(fā)展的產(chǎn)物[1],是按照課程標準及教學要求,以視頻的形式展示教學重難點的教學方式。微課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微時間。視頻是微課的核心內(nèi)容,微課中每個視頻時長以5~8分鐘為宜,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也說明了短時間的教學視頻更符合他們的學習需求,也更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2)微內(nèi)容。微課中每個視頻涉及的教學內(nèi)容較少,一個視頻只講解一個知識點,甚至一道試題,主題突出,能讓學生集中精力理解一個知識點或解決一個問題,同時也能讓學生從中掌握相關知識系統(tǒng)或解決同一類問題的方法。
3)微資源。視頻格式支持網(wǎng)絡在線播放,因此,微視頻不僅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還可以在網(wǎng)絡作為資源傳播,但由于視頻的時間短、包含的內(nèi)容少,決定了其所能提供的資源也是“微量”的,師生無論是網(wǎng)絡在線觀看,還是下載保存后反復播放,都可以作為他們觀摩、反思或研究的資源。
4)微情境。微視頻中的內(nèi)容雖微,卻是一個完整的情境。它是以教學內(nèi)容為主線,包括教學素材、知識講解、反饋練習等,構成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主題單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教學情境。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型的教與學情境,既能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
初中化學特點分析 初中化學特點分析包括初中化學知識特點分析和初中化學教學特點分析。
1)初中化學知識特點分析。初中化學知識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知識,需要掌握的化學知識基礎性較強,但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學生知道什么是水,但無法理解一體積水中包含無數(shù)個水分子,水分子又包括氫原子和氧原子,原子中還包括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中又含有質子和中子,這些在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無法在大腦中形成具體的認知。微觀想象力是初中化學學習的重要特征和要求,學生在學習時需找到微觀物質與宏觀世界之間的橋梁,將微觀的化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宏觀化,能用現(xiàn)實中的事物解釋微觀物質。
2)初中化學教學特點分析。化學是初中畢業(yè)班學生新接觸的一門學科,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下學習新的學科知識,不僅是對學生的考驗,更是對教師的挑戰(zhàn)。初中化學教材雖只有兩本,但涵蓋的知識體系結構龐大,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學科素養(yǎng)要求較高,書中有大量的課堂演示或學生分組實驗,這些都需要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來完成,不適宜采用微課的形式。但九年級化學教學時間緊、任務重,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精選一些適合采用微課的課題讓學生自主完成教學任務,則能實現(xiàn)教育效益最大化[2]。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要讓他們掌握學習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化學教學中則還要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學生的繼續(xù)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3 微課與初中化學教學的結合途徑
化學學科具有較強的生活性和實用性,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引入微課,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化學知識,有效提高學生化學成績,使化學課堂教學煥發(fā)生機[3]。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微課與初中化學教學的結合途徑主要有三種,包括微課與化學抽象概念的結合,微課與化學實驗的結合,微課與化學復習課的結合。
微課與化學抽象概念的結合 在初中化學知識中有很多抽象概念,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僅僅依靠化學模型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來進行解讀,若無化學模型,則需要教師具備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能力。但畢竟不是學生在生活中可以真實接觸的事物,初中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正在形成階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在識記時死記硬背,應用時也多是生搬硬套。這與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和改革后的中考化學試題命題原則極不相符,造成課程改革流于形式。
微課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微課可以循環(huán)播放[4],使學生避免因一時分心而造成對化學知識理解斷片的影響,讓他們不僅能直觀理解抽象概念,且課下能反復觀看鞏固不足。如“分子與原子”知識教學,在課堂上安排一個6分38秒的微視頻幫助學生理解分子與原子。
首先,從學生所熟悉的水切入課題,讓學生了解水、水分子、水原子之間的從屬關系,明確不同種分子性質不同、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這一原理。
其次,以動畫的形式展示分子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的區(qū)別,明確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與原子的根本區(qū)別是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總結出原子與分子之間的關系。
最后,給出幾種關于分子與原子的說法,判斷正誤,以鞏固知識;安排相關練習,讓學生牛刀小試,提升學生應用能力。在一個教學視頻中,知識的講解和相關練習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有時視頻中還會出現(xiàn)知識的拓展或延伸,為部分有剩余精力的學生提供提升的空間。
微課與化學實驗的結合 實驗是化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學生認知水平、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和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可以加深對化學物質某些性質的理解,掌握實驗器材的使用方法,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為學生枯燥的學習生活增添光彩。但九年級學生面臨中考的壓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實踐教材中所有的實驗,不僅在實驗器材和實驗藥品方面存在困難,教學時間也無法滿足實驗課程的要求;且有些化學藥品含有劇毒,存在很多潛在危險,致使有些學校不得不放棄化學實驗課的教學。
微課的應用能很好地彌補實驗教學的不足,教材中的每一個實驗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熟悉實驗中的每一步驟,掌握所用實驗儀器的操作要點等。有些化學實驗有很多煩瑣的步驟,有時其中一個步驟需要等待的時間較長,便可以采用微課的形式縮短等待時間。如“鐵釘腐蝕條件的測試”,這一實驗需要的時間較長,在不同的課時進行同一實驗又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連貫性。因此,在進行這一實驗時安排的是微課教學。視頻時間較短,只有兩分鐘,但學生通過視頻可以直觀地觀察鐵釘腐蝕的過程,了解有哪些因素能影響鐵釘?shù)母g,總結出腐蝕的鐵釘是空氣中氧氣和水蒸氣共同作用的結果,食鹽水可以加快鐵釘?shù)母g。這樣既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又讓學生親眼證實了知識的真實性,有助于學生對這一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應用。
微課與化學復習的結合 微課的主要用途是幫助學生開展自主、個性化的學習,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5]。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使用微課時主要是為了方便自己的學習或教學,幫助自身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特別是在復習中。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復習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點時,教師講解和書寫大概需要10~20分鐘,而初中生的注意力則很難集中10分鐘。在教師講解結束后,有些學生還會對某些知識點不理解,如果教師重新講解,不僅浪費課堂時間,還會使已經(jīng)掌握的學生產(chǎn)生厭煩心理。
采用微課的方式進行復習,教師在制作微視頻時可以控制時間,則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注意力,在遇到不懂的知識時還可以反復觀看。教師在制作微視頻時,還把相關的資源進行連接,方便學生形成系統(tǒng)性的知識。如在復習“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時,安排一個7分36秒的視頻,視頻中不僅包括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書寫步驟及注意事項等,還包含有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以及四種基本化學反應類型的書寫,貫穿整個初中化學教材,設計的練習也是囊括整個學年中有代表性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學生在觀看視頻后,能對整個初中階段所學習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有個系統(tǒng)的認識,且能了解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4 結語
通過前面的討論不難看出,微課的特點和化學的特點決定了兩者之間整合的必要性。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采用微課,能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化學抽象概念具體化,彌補化學實驗教學中的不足,讓復習更加系統(tǒng)化,也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相結合的體現(xiàn);而微課應用于初中化學教學中,則能把微課的教學優(yōu)點放大,最大限度實現(xiàn)微課的應用意義?!?/p>
參考文獻
[1]黃圖倫.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5):50-51.
[2]陸亮.因需而“微”: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初探[J].化學教與學,2015(7):32-35.
[3]徐忠翠.微課:讓初中化學課堂煥發(fā)生機與活力[J].考試周刊,2016(47):147.
[4]俞增榮.初中化學中使用微課教學的幾點體會與反思[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6(6):15.
[5]鐘紹春,張琢,唐燁偉.微課設計和應用的關鍵問題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4(12):85-88.
作者:于文霞,淄博市臨淄區(qū)第二中學,研究方向為初中化學教學研究(255400)。
10.3969/j.issn.1671-489X.2017.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