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民以食為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俗語,可見吃喝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但,如果吃喝不加節(jié)制,也會帶來麻煩甚至災難。病從口入,很多疾病都是吃出來的,因此,管住嘴,也就是在防病。不過,人在面對美食的誘惑時,大都難以抵抗,可見管住嘴也是件十分困難的事,醫(yī)學上將這種癥狀稱為“貪食癥”。本期身心疾病系列專題,讓我們來聊聊它吧!
案例:
小凡是個胖乎乎的漂亮姑娘,今年已經34歲了,仍然單身,這可愁壞了她的母親。她告訴筆者,自己已經努力減肥好幾年,希望能擁有曼妙的身材。但令她苦惱的是,管住自己的嘴真的太難了,越是努力節(jié)制吃的欲望,反而心里越惦記著“吃”。小凡說,自己從小到大學習成績都不錯,現在工作得挺出色,人際關系也蠻好,可就是管不住嘴。她常在心里責怪自己,有時還會不自信,懷疑自己是個意志薄弱的人。
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在吃的方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當食品超越果腹之需,躍升到一種視覺、味覺的享受后,健康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在臨床上,過度的食欲被稱為“貪食癥”,它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食欲呢?
為什么你對美食無法拒絕
貪食癥的特征為:反復發(fā)作和不可抗拒的攝食欲望及暴食行為。有此類癥狀的人往往伴有擔心發(fā)胖的心理,常采取引吐、導瀉、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發(fā)胖等后果。它可與厭食癥交替出現,兩者具有相似的生理及心理機制,還可繼發(fā)抑郁癥。此外,有過度食欲困擾的人,往往還會伴隨著人際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方面的問題。
具體而言,貪食癥的原因可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某些疾病導致食欲增加。一些疾病可導致食欲增加,例如糖尿病,由于大量的葡萄糖從尿液排出,反饋性地刺激大腦進食中樞,使患者時常饑餓,需要更多食物補充。此類病人除多食外,并伴有煩渴、多尿、體重下降的“三多一少”癥狀。此外,甲亢、皮質醇增多癥、胃泌素瘤等疾病也會導致患者食欲增加,需要到醫(yī)院加以排查。
第二,壓力下的過度進食。有研究表明,壓力下人體會產生過多的皮質醇激素,這時皮質醇的負面效應開始顯現為新陳代謝的變動,如:血糖升高、食欲增加、體重上升等。壓力不僅僅直接影響體內的激素水平,還會通過影響睡眠質量等使人體發(fā)生更多方面的變化。壓力大常常導致人對將要完成的事情朝思暮想乃至失眠多夢,從而引起體內“饑餓素”的增加,使食量增加。
第三,對食品形成心理依賴。對食品的索取,有時是人遭受打擊后的一種自我安慰方式,以進食來暫時忘記痛苦。當人們的精神和情緒狀態(tài)出現波動或失去平衡時,“吃”作為一種在心理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調節(jié)方式,就會被我們不同程度地使用。
第四,潛意識中不愿與母親分離。如果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母親足夠的理解與情感上的支持,可能導致成年后持續(xù)用“吃”這種最原始的方式,保持和母親“在一起”的狀態(tài)。
第五,獲取食品的途徑多元化。如今,網絡的發(fā)達、交通的便捷,使美食可以突破地理限制,輕松地被送上門來。
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管住嘴”的難度似乎越來越大,長此以往,容易使人肥胖。而肥胖又可能導致“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它們“強強聯合”,使得心腦血管性疾病的幾率大大增加。此外,肥胖還可導致腫瘤、骨關節(jié)病以及心理疾病。
過度食欲 也許出于心理需要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吃”與人的心理健康也有非常緊密的聯系。有時候,我們過度的食欲不是身體的需要,而是心理的需要。
人在嬰兒時期,進食與吸吮是最初的滿足和快樂的來源,也是保證其活下來的重要事情。這個時期,口腔既是獲取快樂的區(qū)域,也是交流的部位,嬰兒通過口腔來“看待”世界。觀察兩歲以內的寶寶,你會發(fā)現,所有能接觸到的東西都會被他(她)放到嘴里“嘗嘗”。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建立與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安全感的階段。這種來自生命最初階段的影響,使很多人在成年后依舊可以通過進食緩解壓力、釋放焦慮。
前文案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小凡對食物無法拒絕呢?通過交談,我們發(fā)現,食物對小凡有著特殊的心理意義。她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母親工作特別忙,陪伴小凡的時間有限。為了彌補愧疚,母親只要有時間,就給小凡做好吃的飯菜,買各種零食。潛意識中,小凡就把“吃”和母親的陪伴聯系在了一起。長大后,每當吃到母親做的飯菜或喜歡的零食時,她就會重溫兒時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光。
由此我們看到,小凡“吃”的并不僅僅是食物,更是母親的陪伴。最容易使她感受到母愛的方式是吃東西,這樣,“管不住嘴”的循環(huán)就難以打破。因此,想要控制過度的食欲,必須切斷潛意識中對母親與食物的聯系。
理解了自己管不住嘴的真實原因,小凡開始經常和母親談心,獨立的她也會向母親撒嬌,表達對母親的需要。心理的營養(yǎng)慢慢補上了,小凡對食物的需求也逐漸回歸到正常的程度。
解決方案:“邁開腿”加上自控力
小凡的故事雖是個例,卻能使很多人受到啟發(fā)。生活中,對美食的索取和享受是人之常情,但很多情況下,當我們不得不控制食欲時,就需要講究方法了。想要有效地改善貪食癥,需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在熱量的攝入和消耗之間建立起平衡,消耗熱量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運動,尤其是戶外運動。有研究表明,運動可以促進人體產生“快樂素”(內啡肽),而且可以幫助消耗多余脂肪。此外,保持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合理均衡的膳食習慣,吃一些可以產生快樂情緒的食物,比如:深水魚、香蕉、菠菜等,這些方法都會起到實際效果。
第二,某些疾病的患者更需要自控力,食譜應有取舍。例如:對于痛風患者而言,應盡量避免高嘌呤類食品(海產品、豆類食品、動物內臟等)和啤酒;慢性胰腺炎患者要遠離酒精類飲品;肥胖和骨質疏松患者應盡量少飲用碳酸類飲料。
總之,想要管住嘴、控制食欲,首先要理解自己“吃“的究竟是什么。只有將心理上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分開,才能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