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群
明朝萬全《養(yǎng)生四要》中云:“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沒世不殆?!?/p>
清代《老老恒言》則認為:“養(yǎng)靜為攝生首務”。
現(xiàn)代養(yǎng)生學也認為,身要動,心要靜。
可惜,現(xiàn)實中很多人卻怎么都靜不下來,還爭先恐后地抱怨現(xiàn)代社會太喧囂吵鬧,難得找到一處真正平和清靜的環(huán)境。
環(huán)境影響心態(tài)。
現(xiàn)在華都名鎮(zhèn),商貿(mào)繁榮,市聲鼎沸,車水馬龍??旃?jié)奏的生活,對環(huán)境無節(jié)制的污染和破壞以及令人難以承受的噪聲等都讓人難以平靜。生活中因為有名譽、金錢、房子等各種誘惑在“興風作浪”,更是難得寧靜。許多人整日被欲望驅(qū)使,好像胸中燃燒著熊熊烈火一樣。一旦受到挫折,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便好似掉入寒冷的冰窖中一般。生命如此大喜大悲,哪里有平靜可言?人們因為毫無節(jié)制的狂熱而騷動不安,因為不加控制欲望而浮沉波動。
鬧,遠不止于身外,它更深層的含意就是“擾在內(nèi)心”。
有這么一則故事:一個小和尚,每次坐禪時都幻覺有一只大蜘蛛在他眼前織網(wǎng),無論怎么趕都不走,他只好求助于師父。師父就讓他坐禪時拿一支筆,等蜘蛛來了就在它身上畫個記號,看它來自何方。小和尚照師父交代的去做,當蜘蛛來時他就在它身上畫了個圓圈,蜘蛛走后,他便安然入定了。當小和尚做完功一看,卻發(fā)現(xiàn)那個圓圈在自己的肚子上。原來困擾小和尚的不是蜘蛛,而是他自己,蜘蛛就在他心里,因為他心不靜,所以才感到難以入定,正如佛家所說:“心地不空,不空所以不靈?!币粋€人只有積極地控制和引導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不為環(huán)境所擾,才能在喧鬧的環(huán)境中體會到內(nèi)心的平靜,才能做到像陶淵明那樣“心遠地自偏”。
靜是相對的,動(不靜)是絕對的。
靜中求靜非真靜,鬧中能靜才是靜的大境界?,F(xiàn)實生活沒有世外桃源,人們就需要練就鬧中取靜的真本領。明代馮夢龍著《喻世明言》稱:“人學得它,便是鬧中取靜,才算做真閑?!狈鸾探?jīng)典《華嚴經(jīng)》的禪悟內(nèi)涵,有:“音聲谷響,當體即空。以此心境觀照塵寰萬象,便可鬧中取靜,喧中得寂,自在灑脫,無牽無著?!?/p>
有一個故事講,國王提供了一份獎金,希望有畫家能畫出最平靜的畫。許多畫家都來嘗試。國王看完所有畫,只有兩幅最為喜愛,他決定從中做出選擇。一幅畫是一個平靜的湖,湖面如鏡,倒映出周圍的群山,上面點綴著如絮的白云。大凡看到此畫的人都同意這是描繪平靜的最佳圖畫。另一幅畫也有山,但都是崎嶇和光禿的山,上面是憤怒的天空,下著大雨,雷電交加。山邊翻騰著一道涌起泡沫的瀑布,看來一點都不平靜。但當國王靠近時,他看見瀑布后面有一細小的樹叢,其中有一鳥巢。在那里,在怒奔的水流中間,母鳥坐在它的巢里——是那樣的平靜。最終國王選擇了后者,并解釋道:“平靜并不等于一個完全沒有困難和辛勞的地方,而是在那一切的紛亂中間,心中仍然平靜,這才是平靜的真正意義?!币銎届o之人,就要學那只坐巢于驚濤駭浪之上的母鳥,“任憑風浪緊,穩(wěn)坐釣魚船”。
回歸現(xiàn)實,如何才能心靜?
《清靜經(jīng)》指出:“遣其欲則心自靜?!笔刈赃d亦說:“心無妄想夢魂安。”很明顯,要心靜,必須舍棄生活中的“雜念”。例如一個人日思夜想著位子、票子、房子、車子、兒子、孫子、女子……心猿意馬,得隴望蜀,則無論閉目、靜坐或靜臥,也不可能平靜下來。
若想長壽,就必須“省嗜欲”,這樣才能達到心理的泰然自若,才能使氣血專一灌注五臟,才能使人耳聰目明,健康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