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仙
圖1 清代旗裝
旗袍是我國民族特色服裝的代表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旗袍的“原型”是滿族婦女的旗裝,經(jīng)過民國時期的改良,發(fā)展成為近代的旗袍,直至目前的時裝旗袍。旗袍承載了中國女性傳統(tǒng)服飾的驕傲,呈現(xiàn)了幾百年來中國女性對美的追求與詮釋, 是具有中國特色,并采用西式剪裁和審美的時裝。隨著時間的推移,旗袍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清代旗裝、民國旗袍和現(xiàn)代旗袍。
清代旗裝是滿族的民族服飾,其紋樣以寫生手法為主,所使用的題材包括龍獅麒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仙、福祿壽喜等。在領口、袖頭、前開襟下擺等處都鑲有鮮艷花邊紋樣和彩色滾條等作為裝飾,以多鑲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紋樣)。從結構設計的視角看,旗裝是采用平面直線裁制的,肩、胸、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見圖1)
圖2 民國旗袍
民國旗袍流行于二十世紀20年代,是以清代滿族婦女服裝為基礎改造而成。民國時期旗袍的發(fā)展吸收了西洋服裝款式的精髓,并且結合傳統(tǒng)旗裝的特點進行了改進。旗袍的款式很多,開襟有單襟、雙襟、琵琶襟、斜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子有長袖、中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在20世紀30年代,旗袍成為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也是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見圖2)
如今,旗袍已成為中國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在一些國內或國際的大型活動中,總能看到旗袍的身影。結婚、慶典、宴會等社交禮儀活動中,旗袍也常被作為禮服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
現(xiàn)代旗袍的特點是五彩繽紛,設計風格各有所不同,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右開襟或雙開襟形式,立領盤扣,側縫開衩等?,F(xiàn)代旗袍一般分為三種類型:
(1)傳統(tǒng)型:以正統(tǒng)旗袍為基本型,保留立領、盤扣、收腰和開衩等特點。要求選料高檔、裝飾考究、用色艷麗、工藝精良。其突出的特點是:以精細的鑲滾盤繡工藝來表現(xiàn)做工的精良,以及結構上的層次分明。(見圖3)
(2)青春型:這類旗袍突破傳統(tǒng)款式,并要求面料圖案花型多樣,款式簡約,結構新穎,衣長一般在膝蓋以上或膝蓋以下腳踝以上,便于行走。春夏季節(jié)色彩淡雅,秋冬季節(jié)色彩濃重,圖案以中、小碎花花卉為主。款型不刻意強調曲線的表露,表現(xiàn)含蓄中的女性美,突出秀外慧中的氣質,以達到柔美中盡顯生機勃勃的總體效果。(見圖4)
(3)時尚型:當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便是時尚型的旗袍。它的衣片上的省道、褶裥,使胸腰臀部位與人體更為貼切合體。在面料與款式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現(xiàn)代元素,并與流行時裝接軌。此類旗袍會在細節(jié)部分透露出中式服裝的特點,同時突出旗袍的褶裥等現(xiàn)代時尚設計,使它的款式變化無窮。
圖3 傳統(tǒng)型旗袍
圖4 青春型旗袍
圖5 時尚型旗袍
女性的體型特點是:胸部豐滿,乳部成圓錐狀隆起,背部稍向后傾、臀部突出,這就使女性體型以腰部為連接點,從胸至腰,腰至臀形成優(yōu)美的“S”曲線,這直接影響旗袍的造型結構,因此旗袍的一般款型以“X”型和“A”型為主。
古代旗袍是二維平面的,它講究用各種圖案和“鑲、嵌、滾、盤、繡等技法來豐富服裝,形成獨特的服飾審美。而現(xiàn)代旗袍則是三維立體的,為了達到適身合體且線條流暢的三維立體效果,現(xiàn)代旗袍在工藝上除了運用對材料的“推歸拔燙”、敷牽帶進行處理外,主要應用分割線、省道轉移、化省為縫、及收省、打褶、抽裥等手段來形成三維立體造型。因此,省、褶、裥也不愧為女裝結構設計和造型的“靈魂”。
制作旗袍的面料可以作如下選擇:高級絲綢,典雅華麗、柔滑挺括的織錦緞、古香緞等各種緞和絲絨類面料。絲絨類面料尤其適合做社交禮服旗袍、舞臺演出旗袍。天然纖維面料適合做工作、學習、居家外出的便裝旗袍。
不同特點的人,要選擇不同顏色的面料。
年輕人可選擇顏色鮮艷,文雅大方的花色面料。印花、提花、色織、條格、幾何圖形,民族紋樣等。老年人比較適合選擇素色和深色面料,也可選帶暗小花點、條等的面料。
胖體形的人,要選擇色彩明度低,有收縮感和后退感的面料。如把同樣大小的白色面料和黑色面料放在一起比較,就會有白色面料比黑色面料大的感覺,這是人的眼睛對色彩產(chǎn)生的錯覺。所以,胖體形人要利用色彩的錯覺,運用深色、豎條花紋或大花的面料,以減少給人胖的感覺。瘦體形的人,要選用色彩明度高,有“擴張感”和“前傾感”的面料,淺色橫條花紋、細條或小花面料,可使瘦體人顯得“豐滿”,充滿朝氣。
不同的歷史時期“流行”不一樣的圖案。清末年間的旗袍圖案以團花,水紋圖案為主,體現(xiàn)吉祥如意。20年代的旗袍領、袖、襟都裝飾連續(xù)花邊圖案,體現(xiàn)著花邊裝飾美。
圖案裝飾旗袍可以顯出多種性格:雍容華貴、端莊文雅,浪漫飄逸等。本身有圖案的面料配合旗袍款式、色彩等進行裝飾后,表現(xiàn)出的視覺效果更佳。傳統(tǒng)織錦緞面料一般以大圓的圖案和團花圖案為主,為了利用它本身的提花圖案,裁剪時需進行巧妙的位置安排。在裝飾素色面料旗袍的圖案時,先要按旗袍款式的風格確定點綴圖案的位置,再考慮裝飾圖案的形式,可以在面料上刺繡、繪畫、鑲嵌圖案或用異色拼接等。如旗袍沒有圖案就會略顯呆板。
如今,旗袍已成為日常穿著服裝,但一些重要場合,仍需要一些特定元素來體現(xiàn),比如婚禮中新娘一般穿有鳳、牡丹、百合圖案的款式,取吉祥、富貴、百年好合之意。也有人喜歡荷花圖案,有清純、淡雅之意。
旗袍上的圖案能體現(xiàn)出設計者所表達的寓意,同時傳遞旗袍的“信息”——傳統(tǒng)元素或時尚元素。
(1)職業(yè)人群旗袍款式與配飾的選擇
職業(yè)旗袍是職業(yè)女性上班時的著裝。設計以簡潔、高雅為前提,款式要滿足和適應工作特點。
從事迎賓禮儀和前廳接待等職業(yè)的女性,因為工作站立時間較多,待人接物動作需優(yōu)雅,所以比較適合穿長款的旗袍,面料以各種緞和絲絨類為上乘。同時配以各種配飾,常見的配飾有項鏈與耳環(huán),如選擇短的項鏈時,最好佩帶垂墜式的搖擺流動的耳環(huán),會顯得活潑有生氣;選擇長的項鏈時,則適合紐扣型的耳飾,這樣會讓人感覺有平衡感。另外要注意耳環(huán)的形狀不應與臉型相同。鞋子:適宜穿中、高跟鞋,這不僅能起到增高的作用,而且能達到抬頭、挺胸、收腹的曲線美效果。
從事賓館服務員和飯店招待員工作的女性經(jīng)常需要抬手彎腰,就不太適合穿太長的旗袍,而比較適合穿短款的旗袍,或者融入旗袍特點的中式上衣和下裝。旗袍的用料適宜選用端莊素雅的小花、細條等絲綢面料,這樣既靈巧又感覺秀氣。
(2)社交人群旗袍款式與配飾的選擇
優(yōu)雅的特色,如閃閃發(fā)光的亮片,特別適合晚宴穿著。此類旗袍的款式長度一般以達到穿著者的腳背為佳,要揚長避短,突出自己的氣質和身材優(yōu)勢,并根據(jù)不同的社交場合正確穿著,以體現(xiàn)莊重和典雅。
社交旗袍的穿著與各種配飾搭配十分講究,精致的配飾能錦上添花,如高檔的手拿包和佩戴金、銀、珍珠、瑪瑙等精致的項鏈,耳墜,胸花等。珍珠項鏈、玉鐲是旗袍的傳統(tǒng)伴侶,而它的新伙伴則是時尚小巧的名表。裘皮大衣、毛呢大衣、短小西裝、開襟小毛衣和各種披肩可與旗袍配套穿著。另外,宜穿與旗袍顏色相同或相近的高跟或半高跟皮鞋,或穿制作考究的坡跟繡花鞋等。
旗袍結構設計的第一程序是量體,根據(jù)人體的數(shù)據(jù)與款式須制定旗袍的量體部位,具體包括:
旗袍長:從頸側點經(jīng)乳峰點往下量到旗袍所需長度;
套裝衣長:從頸側點經(jīng)乳峰點往下量至衣長所需長度;
套裝裙長:從腰圍線經(jīng)臀圍線往下量至裙長所需長度;
領高:從頸側點由脖根往上量至所需長度(一般為3~5cm);
領圍:經(jīng)過第七頸椎點和頸側點一周的圍度;
肩寬:手臂自然下垂,左右肩端點之間的長度;
后背寬:兩后液點之間的距離;
胸圍:自然呼吸,胸部最豐滿處的水平圍度;
胸寬:兩前腋點之間的距離;
胸高:從頸側點至乳峰點的距離;
乳距:兩乳峰之間的距離;
腰圍:腰部最細處的水平圍度;
腰長:從腰圍線到臀圍線之間的距離;
前腰節(jié):從頸側點經(jīng)乳峰點到腰圍線的距離;
后腰節(jié):從頸側點經(jīng)肩胛骨到腰圍線的距離;
臀圍:臀部最豐滿處的水平圍度;
袖長:手臂自然下垂,從肩端點到袖口的距離;
袖口圍:短袖款式:手臂圍;長袖款式:手腕圍;
量體過程中還需注意以下事項:
被測量者應穿好緊身內衣;
被測量者呈端正、自然的立姿,不要有多余的動作;
在測量“圍度”時,要注意保持皮尺水平,不宜過松或者過緊。
根據(jù)量體的尺寸,制定制圖規(guī)格:(見圖6)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根據(jù)旗袍制作環(huán)節(jié),在定款式、選面料、制樣版完成后,進入工藝流程,主要有以下幾個程序:
在縫制前對面布、里布的裁片質量和數(shù)量逐一檢查。
根據(jù)面料及部位,用線丁、粉印、眼刀等方法做標記。
前片、后片:省位、腰節(jié)位、開衩位、裝拉鏈位、下擺貼邊等。
袖片:袖口貼邊、袖山對位點。
緝?。呵?、后腰省,胸省,袖省各2個。按縫制標記緝省。
燙省:高檔面料精加工省縫不燙倒,要從中間分燙,省尖不歪斜。中低檔面料省縫倒向中縫線。胸部燙出胖勢,腰節(jié)位拔開,使省縫平服不起吊。
(1)歸拔前片
歸拔胸部及腹部:在乳峰點位置斜向拉拔,使胸部隆起。如果腹部略有隆起,也可斜向拉拔。在以上部位拉拔的同時歸攏前中腰部,使前片中線呈曲線形。
歸拔側縫:側縫腰節(jié)拔開,側縫腹部歸攏,將多余的量推向腹部,使前身腰部均勻地吸進,腹部均勻隆起。
歸拔肩縫部位:拔開前肩縫,使肩縫自然前傾,與人體相符。
(2)歸拔后片
歸拔背部及臀部:在背部位置斜向拉拔,使背部隆起。臀部位置斜向拉拔,使臀部隆起。在以上部位拉拔的同時歸攏后中腰部,使后片中線也呈曲線形。
歸拔側縫:側縫腰節(jié)拔開,側縫臀部歸攏,將多余的量推向臀部,使后身腰部均勻地吸進,臀部均勻隆起。
歸拔肩縫部位:歸攏后肩縫以滿足凸出的肩胛部位的需要,也可以采用收肩省的方法來解決。
歸拔袖窿部位:后袖窿弧線處稍作歸攏,使袖窿圓順不還口。
經(jīng)過歸拔后的側縫必須用牽帶固定住,牽帶選用薄型有紡直絲粘合襯,寬1.2 cm左右,牽帶敷在凈縫居中,敷牽帶的松緊要符合歸拔要求。
敷前片牽帶:開襟上口、里襟下口是斜絲綹容易還口,必須敷牽帶。側縫處從袖窿開始沿側縫敷牽帶到開衩位置以下2 cm處止,松緊符合歸拔要求。
敷后片牽帶:后片牽帶敷在側縫處,從袖窿開始敷牽帶到開衩位置以下1 cm處止,松緊符合歸拔要求。
滾邊也是凸顯旗袍之美的重要工序。華美而精細的滾邊類型較多,有單滾邊、雙滾邊,三滾邊等。在現(xiàn)代旗袍中,以單條滾邊為主,色彩選擇與旗袍底色相近的顏色,材質一般使用與服裝面料有對比的(如粗布服裝選用光澤材料滾邊,有光澤的服裝選用沒有光澤的材料滾邊),寬窄則根據(jù)服裝風格而定。滾邊部位一般設計在領口、袖口、下擺、開衩、分割線等部位。通常采用滾邊的服裝不僅顯得精致時尚、線條流暢,而且也提升了服裝的檔次與品位。
常見滾邊的類型有寬滾、細鑲滾和細滾3種。
寬滾指滾條寬度超過0.3厘米以上的滾邊外形。一般采用明線滾邊(機縫法)。
細鑲滾指滾條特別窄,在0.15 cm左右,具有纖秀美。
細滾指滾條寬度在0.1-0.3cm。
做里襟:把里襟面、里布正面相對縫合做好。
合肩縫:將前衣片門襟、里襟正面與后衣片正面相對,前片放上層,肩縫對齊,緝線1 cm,后肩縫靠近頸肩點1/3處略有吃勢。緝好后根據(jù)面料的厚薄燙分縫或倒縫。
縫緝側縫:將前后衣片放平并正面相對,緝線1 cm,縫邊對齊,腰節(jié)、臀圍、拉鏈止點、開衩點的縫制標記對準縫合,將縫份分縫熨燙平服。
在右邊側縫上所留位置裝上隱形拉鏈。
隱形拉鏈的縫制方法:
(1)在衣片上預留好绱拉鏈的長度位置(拉鏈止點)。在拉鏈尾端多留出3到4厘米的長度,以方便縫紉。把拉鏈尾部多余部分剪掉,用包邊布條包好或用打火機烤均可。
(2)縫合衣片,在拉鏈止點位置打倒回針。燙開衣片縫份,再按預留好的縫份寬度折好拉鏈位縫份。(見圖11)
(3)在拉鏈反面,把卷著的拉鏈齒用熨斗分開燙平。(見圖12)
(4)裝上隱形拉鏈壓腳,把拉鏈拉到底,拉鏈正面齒根部與面料正面的燙跡線相對,從上往下沿著拉鏈齒根邊一直縫到拉鏈止點倒針結束。(見圖13)
(5)縫另一邊,從拉鏈止點處開始,由下往上一直沿著拉鏈齒邊縫出頭結束。(見圖14)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6)把拉鏈的拉鎖從空隙拉出來,拉鎖由下往上拉好即可。(見圖15)
(7)在反面,將拉鏈兩邊布邊與衣片邊緣縫合。(見圖16)
(8)這就是縫制好的隱形拉鏈。(見圖17)
圖15
圖16
圖17
注意:縫制隱形拉鏈時最容易產(chǎn)生皺紋的地方是拉鏈的尾部,在縫制拉鏈的時候凡是需要倒針的地方都要處理好,可以倒過來先從要倒針的長度處開始往回縫制,也可以采用斷線后把線頭都拉到反面打結的方法,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產(chǎn)生皺紋。
將面布袖山套入面布衣身的袖籠內,袖山對位點與衣身的肩縫對齊縫合,注意吃勢的分配。
里布收省,合肩縫,裝袖里布:將里布省緝好,縫合肩縫里布,再裝袖里布。分別燙倒縫,省縫倒向中縫,肩縫向后身坐倒,燙平。
繰(或緝)下擺貼邊:將前后里布擺縫對齊,底邊縫頭折光,用手針將里布下擺貼邊繰牢,針距0.3 cm,或用機縫將下擺貼邊緝牢。里布下擺比衣片下擺短1 cm。
復小襟里布:小襟面布與里布正面相對,肩縫、領口比齊、放平,沿領口下端緝至小襟下口,然后將正面翻出燙平。若無里布,小襟下口加貼邊。貼邊與衣片正面相疊,按所留縫份緝縫,貼邊略松,貼邊扣轉,翻正,拐角方正,坐進0.1 cm燙平,貼邊反面用手針繰牢。
復前片里布:將大襟面布與里布反面相對,里布在上,肩縫及開衩處眼刀對齊,擺平。將里布大襟處及左右擺縫開衩處縫頭折光,蓋過滾邊緝線,手工繰牢,針距0.3 cm。若無里布,大襟開襟部位加貼邊或滾邊。
復后片里布:方法與復前片里布相同。
合緝擺縫、袖縫:面子、里子分別緝縫,面子分縫,里子坐倒縫。
繰袖口里布:將袖口里布折光,蓋過滾邊緝線,繰牢。袖口縫合處將后袖縫頭修掉0.4 cm左右,用前袖縫折轉、包光、繰牢。
做領子:
(1)先將凈領襯燙在領面的反面,再將領面上口沿襯邊緣包轉。(見圖18)
(2)將滾條一邊與領面上口緝合,寬0.15cm,滾條另一邊正面與領里正面相對縫合到轉彎處。(見圖19)
(3)將鑲邊條包轉、燙平,并做好裝領對位剪口。(見圖20)
裝領:先將領面與衣片領口正面相對,領面在上,從左襟開始起針沿領襯下沿緝線。再將領里下口縫頭折光,復在領面反面繰牢。(見圖21)
圖20
圖19
圖21
在形形色色的旗袍中,衣襟上的盤扣常常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民族風韻濃縮其中。盤扣不僅作為紐扣使用,還可獨立觀賞,是一種新穎的工藝美術作品。盤花紐扣造型較多,有的造型復雜,它的規(guī)格、大小可根據(jù)款式和花型確定,比例要協(xié)調。最常見的造型有:琵琶扣、一字扣、四方扣、蝴蝶扣、葫蘆扣、菊花扣、燕子扣等。(見圖22)
圖22 最常見的各種盤花紐扣造型
盤扣的紐袢條做法:機縫暗線法:取2cm(厚料)-2.5cm(薄料)寬的斜絲(45度)30-50cm長布條,將斜布條正面對折,用縫紉機車縫一道,然后用翻紐襻工具翻正即可。也可用機縫明線法:將2cm寬的斜布條兩邊的毛口向里折成4層,然后用縫紉機車縫明線一道。
布扣的編結方法:將已制好的紐袢條,按圖23的方法,依照序號進行編結。編結完的布扣應均勻拉緊,成為結實堅硬的圓珠狀。(見圖23)
琵琶扣的編結方法:琵琶扣因造型似琵琶而得名。將已制好的紐袢條,按圖24的方法依照序號進行編結。編完后將帶頭隱藏在盤扣的反面,并用手針固定。(見圖24)
圖23 布扣的編結方法
圖24 琵琶扣的編結方法
圖25
圖26
釘盤扣位置:第一對盤扣釘在領頭下,第二對盤扣釘在大襟轉彎處。第三對盤扣釘在大襟下端(若隱形拉鏈裝至大襟下端,可不釘?shù)谌龑郏?/p>
盤扣的裝訂方法:盤扣制好后,把它裝訂在旗袍上。盤扣裝訂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服裝整體的效果。
現(xiàn)以縫旗袍領口處的一字扣為例。裝訂時,布扣釘在衣服的門襟(大襟)邊,紐袢釘在衣服的里襟(小襟邊),在縫之前,先在領頭止口兩邊分別畫出4.5cm的長度,把做好一字扣的兩扣袢之間用本色線繰縫,尾部0.5cm處向反方向縫合固定(見圖25)。
釘縫時,一字扣居中對準領子下口弧線,布扣和扣袢縫好后應長出領頭止口,再用繰縫順著布扣的方向一直縫到領頭,繰縫時針線需穿過紐條厚度的2/3左右,針距約為0.2cm,縫到距布扣約0.3-0.4cm處停止。最后把線縫到領口背面打結即可。布扣扣好后正好要卡在領頭的中縫線上。另一半扣袢縫法相同。(見圖26)
釘領鉤:領鉤釘在大襟一側領的圓角處,領袢釘在小襟一側領的圓角處,均與領止口平齊,左右高低一致。
打套結:擺縫開衩處用套結將衩口封牢。
熨燙時應根據(jù)面料性能合理選擇溫度、時間、壓力。熨燙時要蓋布,盡量避免直燙。絲絨面料不能直接壓燙,只能用蒸汽噴燙,避免倒毛而產(chǎn)生極光。
整燙順序:先里子后面子;先上面(肩部)后下面(下擺);先附件(袖子)后主件(衣身)。
一件旗袍的完成,需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程序和多重細致的工藝流程。從面料選擇和款式設計,到結構設計和工藝制作,每個細節(jié)都非常重要。其中,工藝制作的地位尤其突出,是成就一件好旗袍的重中之重。
旗袍的主要工藝構成為“鑲、嵌、滾、盤、繡、宕、貼、繪”。其中,盤扣工藝極具特色,它不僅具有鈕扣的實用功能,還有可獨立觀賞的工藝美術品的裝飾功能,盤扣設于旗袍領部、襟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的花型很多,如:菊花、蝴蝶、福、祿、壽、喜等,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呼應。此外,旗袍在裁剪上也是中西合璧的典范,通過使用分割線和設省處理等西式工藝,再結合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技術與審美,使旗袍既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女性含蓄溫婉的韻致,又能體現(xiàn)現(xiàn)代女性簡潔干練的風采。
旗袍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目前也已成為國內文化發(fā)展的一種趨勢?,F(xiàn)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社會各種場合,如結婚、聚會、時尚走秀等。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xiàn)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臺頻頻亮相,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正式禮服出現(xiàn)在各種國際禮儀場合,這是我國服裝界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