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人本主義建筑學——一項基于鑒賞力歷史的研究
The Architecture of Humanism: A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Taste
作者:杰弗里·斯科特/Geo ff rey Scott
出版:New York City: W. W. Norton &
Company, 1974
該書初版于1914年。針對“不缺建筑觀點但缺建筑品味”的現狀,作者斯科特試圖確立一種超越歷史和文化的建筑審美標準。為此他首先對當時流行的若干“謬誤”建筑思想進行了批判。
一是“浪漫主義的謬誤”,它源自哥特復興建筑那種對文學與戲劇般場景效果的追求。作者認為這是將建筑當作象征,“矯情刻意,自命不凡”。二是“機械論的謬誤”。作者認為它強調了建筑構素(fact),卻忽視了建筑的視效(appearance),而“建筑的藝術研究的不是結構本身,而是它對人類心靈的影響”。三是“道德論的謬誤”,它強調“誠實”的表現。作者認為,建筑藝術的好壞取決于使用者的體驗,而不是所謂的“道德”。四是“生物學的謬誤”,它視建筑的演變如生物的成長。作者認為,建筑的美學評判應該強調案例本身的優(yōu)劣,而不是把它當作一個基于想象的演變過程中的一個插曲。
簡言之,斯科特堅持根據人的體驗而不是各種外在的教條評判建筑。他認為建筑不過是空間、體量和線條3種要素的一致性結合而通過光和影的顯現,相關的體驗則是鑒賞力或“品味”(taste)。在這方面,文藝復興建筑堪稱楷模。
斯科特以人的體驗為標準的心理學審美基礎是德國美學家立普斯(Theodor Lipps)所代表的“移情論”(Einfühlung/Empathy),后者認為人在知覺的過程中會把自己的情感也投射到被知覺的事物之上。如斯科特說:“一座哥特尖塔的實際重力是向下,但沒有人會說‘下沉的尖塔’……我們認同的不是它的重力,而是它升騰的態(tài)勢。”
有鑒于此,該書書名中“Humanism”一詞的中譯不應為“人文”(與人相關的知識),而當為“人本”,即以人(的體驗)為本?!酰ㄗ模嘿嚨铝?,美國路易維爾大學副教授)
城市發(fā)展史
The City in History
作者: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出版:Mariner Books, 1968
本書是芒福德通過大規(guī)模歷史研究編寫的城市人文教科書,作者從一開始就專注于城市的人文精神,文筆最后也終于體現出城市的人文精神,這無疑是全書的文脈所在。城市的管理機構應該能夠更多地關心每一個市民的精神思想,讓轄區(qū)內的市民能夠恢復古老、自由、溫情的鄰里關系。而透過城市這一平臺,自由的風氣能夠得到鼓勵,從而達到“具有最高程度的思想上的光輝”這一目的。芒福德非常關注他所認為的人性方面的大趨勢,他認為這是“一個專業(yè)魔術師和輕信他們的受害者的世界”。全書中對一世一代市民生存狀況的刻畫,對城市規(guī)劃的風氣緣起和后果評說,始終閃現著人性的光輝。城市的形成,乃是“快速交往和合作所產生的共同目的”的體現,以及之后“創(chuàng)造一套內部的秩序和是非標準,從而使居民中間有了穩(wěn)定的道德和互助氣氛”的結晶,城市始于人們的合作,而終于讓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得以成為更好的人。這些世代的戲劇中,時代精神對市民生活的滲透,才是城市規(guī)劃及建筑設計的思想的源泉本身,才是所有風靡一世或流行于現世的設計范式的源頭。芒福德希望重新認識城市的原則,強調人性有機關系的環(huán)境解釋了各個時代建筑產生的意義,芒福德堅持再完美的技術遠不如生物體本身,“即使是最好的機器也只不過是對生命有機體的拙劣模仿”。機器復制了眼睛和耳朵的自然特性,因此變得更加人性化。人的感受與自主在這一過程中依然至關重要。城市不僅是具有磁力的空間,而且是生命的容器?!酰ㄗ模厚R英,北京建筑大學教授)
北京的城墻與城門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作者:喜仁龍/Osvald Sirén
譯者:鄧可
出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喜仁龍(一說應為“喜龍仁”,1879–1966)是20世紀上半葉西方研究中國藝術史無可爭議的泰斗級學者,也是在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之前已頗具影響力的中國建筑史研究者。他的這本《北京的城墻與城門》出版于1924年,是對當時雖然破敗但還基本完整保存的北京城墻和城門詳細的考察記錄和研究成果。在今天,北京城墻和城門不僅實體早已不再,連記憶都淡到只剩下地理位置的時候,這本書珍貴的照片和文字記錄翔實程度超過其他同類作品:作者完整繞過北京內外城城墻的所有外側壁和內側壁,并對各段城墻腳下記載城墻整修的碑文、不同城墻段城磚尺寸的差異以及每種尺寸與整修年代的對應關系、城磚上的磚文都做了詳細記錄。對于城門則更不用說了:不僅占了書中128張老照片的絕大部分,而且據作者在這本書的《自序》中說,還從當時北洋政府的內務府獲得了“在建筑師監(jiān)督下由中國工匠繪制的”北京城門測繪圖,這些測繪圖也許不夠充分深入甚至有錯誤存在,但時至今日,也是了解北京城門至為珍貴的參考資料了。
本書的文字部分共分為八章,其中第一章是對中國北方筑墻城市的概述,第二章對文獻記載的北京歷史傳承做了說明,第三至六章對北京內外城城墻做了詳細記錄,最后兩章則記錄了北京內外城的所有城門。在嚴謹的記錄之余,文字之優(yōu)美精確卻也無處不在。比如第一章的開始,先刻畫了在一片無遮攔的平野上看到西安雄偉壯麗的城墻的震撼,然后話鋒一轉,對青州城掩映在自然風光中城墻的如畫存在做了抒情性的描寫。而對中國北方城市居住區(qū)、商業(yè)街、牌樓及鐘鼓樓等的描繪,寥寥數筆而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讀者對其有所了解并心生向往,堪稱介紹中國北方城市的經典段落。本書影響了侯仁之先生以降的幾代北京城市歷史地理研究者。□(撰文:劉滌宇,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副教授)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作者: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
譯者:金衡山
出版:譯林出版社,2006
作為一本半個世紀以來被奉為城市規(guī)劃必讀的專業(yè)書籍,我還是想推薦給各位再次閱讀。簡·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這本書,給人一種真實感的分析,他勇敢地批判,并負責任地提出建議。對我們今天的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仍具有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道路的安全性和功能、街區(qū)的用途、城市多樣化與混和功能的必要性,在書中被反復提及,并通過大量案例研究加以論述。作者提出的這些尖銳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正呼應了當時美國高速發(fā)展帶來的諸多問題?!八馈边€是“生”不是危言聳聽,是在讓循規(guī)蹈矩的城市規(guī)劃者和麻木的城市管理者警醒。
“街道及其人行道,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區(qū)域,是一個城市的最重要的器官”,當書中這行開篇文字被我們引用在一次城市更新的實際項目后,我再次拿起這本書認真拜讀。簡·雅各布斯在50年前的憤怒、批判與主張,讓我感同身受。我們現在的城市發(fā)展不正處在她著書當時的十字路口上嗎?
作為職業(yè)建筑師,在經歷中國高速發(fā)展的十幾年后,我們更愿意懷著樸素和敬畏的心,對待城市和居民。就像作者倡導的,我們需要有活力的城市,關心城市每一條街巷、每一個街區(qū),做一個真實的規(guī)劃踐行者?!酰ㄗ模喊浊伫i,博德西奧BDCL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中國區(qū)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