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鳴
YANG Changming
1957年出生
1978年2月入學天津大學建筑系(77級,學士、碩士)
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2年第13屆中國圖書獎
2003年教育部優(yōu)秀建筑設計一等獎
2008年全國優(yōu)秀工程勘察設計銅質獎
也許是前世有緣,在遞交高考志愿之前的一剎那,我臨時將天津大學建筑系改為第一志愿。于是,我得以進入天大學習,并開始享受天大的待遇。第一次上建筑初步課的頭天晚上,全體任課教師親自為同學們示范如何裱紙(可惜如今的學生大多已經(jīng)不知道裱紙這碼事了)。第一次做小設計,嚴厲而慈祥的童鶴齡教授趴在圖板上為我畫配景,幾筆下去,圖面煥然一新。遺憾的是那張圖紙已經(jīng)遺失。第一次做方案,由方形到圓形再到三角形,心有不甘的我居然可以大晚上跑到高鉁明老師家去請老師改方案。第一次跟隨馮建逵先生去山西調研,居然因鬧鐘沒響而錯過了火車,讓先生在車站久候不至。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待我終于在大同與先生會合時,先生只是淡淡一笑。這N多的第一次,都是天大的禮遇。
1《東南亞與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建筑文化探析》2《建筑資源的再利用策略》(主編)3 天津市原金城銀行修復工程(主要合作者:蘭?。? 曲阜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guī)劃(主要合作者:李旋)
回想我們當年學習建筑設計,印象最深的,就是看著老師將拷貝紙覆蓋在我們的草圖上,刷刷幾筆,就使一個一塌糊涂的方案起死回生。那時候,畫草圖的功夫如何,幾乎就是衡量設計水平高低的標準。剛留校任教的年輕教師,都必須把自己給學生改的草圖呈送給老先生們過目之后才敢發(fā)還給學生。這大概就是一種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傳統(tǒng)。不過,這種傳統(tǒng)現(xiàn)在已經(jīng)漸行漸遠。別的學校的情況不太清楚,但至少在我任教的學校里,如今已經(jīng)很難看見有老師動筆給學生在草圖紙上改圖了。
這種情況,用保守的話來形容,那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但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也未嘗不是一種進步。
現(xiàn)在的課堂上,用鉛筆畫草圖的人越來越少;但在計算機上用“草圖大師”(SketchUp)軟件做方案的人卻越來越多。
我曾經(jīng)在國內一所頂尖文科高校的文物建筑專業(yè)指導過一屆學生。我發(fā)現(xiàn),對于這些文科背景的學生來說,要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完全適應畫草圖改草圖的教學模式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他們很難通過勾畫草圖的過程在腦海中建構起三維模型。于是,我鼓勵他們將勾畫草圖與計算機建模結合起來學習。這些“學霸”們竟然在幾個星期之內就從對計算機繪圖一竅不通進階到熟練掌握“草圖大師”。當他們在計算機上一步一步地將自己的構思展現(xiàn)出來時,我意識到,畫草圖并不一定是建筑教學的唯一途徑。
計算機剛出現(xiàn)時,有的作家拒絕用計算機寫作,聲稱用計算機就無法思考;有的作家則愿意使用計算機,感覺如虎添翼。無獨有偶,這種情形在各建筑院校中也有反映。有的學校一直堅決反對計算機繪圖,有的則默認三年級可以用計算機出圖。反對的理由無非是擔心學生一旦用計算機畫圖就會影響到他們的手繪能力,進而會影響到他們的基本功訓練。歸根到底,就是把手繪能力與設計能力畫上了等號。
手繪能力的確是設計能力的最直觀的反映形式之一。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要把設計者頭腦中構思的三維空間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的唯一途徑就是手繪,無論是線條還是表現(xiàn)圖,都能夠反映出設計者的功力高低。
這種爭議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代溝。從小就習慣用鉛筆畫畫的一代人,用鉛筆畫草圖當然得心應手。但對于從小就玩鼠標長大的這一代人來說,使用鼠標可能反而更容易激發(fā)靈感。
計算機出現(xiàn)之前,人們對于三維空間的思考主要借助于鉛筆草圖以二維的方式加以表現(xiàn)。而這種能力,除少數(shù)極具天分者之外,確實需要長期的訓練。現(xiàn)在所沿用的學院派教學體系,正是與之相適應的訓練模式。
然而,計算機介入設計之后,無論是對于三維的空間思考,還是二維的圖紙表達,都出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巨大變化。隨著數(shù)字化設計技術以及VR技術的成熟,更是對傳統(tǒng)的設計方法提出了全新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教學模式亟待進行調整。
計算機時代的建筑學專業(yè)教育,可以進行的改革的途徑至少有以下幾點:
(1)適當減少手工制圖(包括美術)的技巧訓練,代之以構成設計及藝術鑒賞。例如,建筑學專業(yè)的美術課程設置,固然有提高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意圖,但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當時的繪制表現(xiàn)圖的需要。從美術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真正能夠提高繪畫技巧的學生不會超過1/3。因此,與其耗費大約300個教學時數(shù)在這種純技巧的訓練上,不如從更多的途徑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的能力。
(2)盡早引入計算機繪圖及相關軟件教學。雖然大多數(shù)院校都不允許低班學生使用計算機,但學生實際都在運用計算機畫圖,有的甚至是在打印好的圖紙上用筆描一遍來應付老師。堵不如疏,不如因勢利導,將手繪與計算機出圖相結合,也許會事半功倍。
(3)增加相關軟件教學。不少學生私下早就在偷偷學習各種軟件了,有的甚至會自費到社會培訓機構去學習,這說明有這方面需求,因此應盡早開設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