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輝
蘇軾詩喜用長題,有些題目或題記長達數(shù)十甚至一百多字,這在歷代詩歌中是種特異現(xiàn)象。詩題為一詩的主腦,全篇的提要,詩人都以簡潔為貴,而蘇軾一反傳統(tǒng)的格局,在詩題這個方寸之地戛戛獨造,猶如在小園里廣植參天大樹,在船頭上馳騁狂野駿馬。對此,人們總會歸結(jié)到蘇詩散文化傾向的因素。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比較籠統(tǒng);準確地說,應(yīng)該是微型散文闖入詩題的抒寫變格。
縱觀古代詩歌,上古詩無題或短題,短者如“古意”、“失題”、“悶”、“雷”、“火”、“無題”、“情詩”之類,而詠物詩常有一字一題。詩題與詩一樣,力求精煉雅潔,至魏晉始才漸有長題之風(fēng)氣。陶潛詩有十多字的題目,謝靈運詩有二十多字的題目,如《登臨海嶠初發(fā)疆中作,與從弟惠連可見,羊何其和之四首》等。詩的長題明顯出于唐代,最突出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長題如五古《張相公出鎮(zhèn)荊州,尋除太子詹事。余流夜郎,與張相公相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車寄羅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贈余詩,余答以此詩》,四十字的詩而題目長五十六字。杜甫長題如五律《天寶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壘土為山,一匱盈尺,以代彼朽木,存諸焚香瓷甌甚安矣。旁植慈竹,蓋茲數(shù)峰嶔岑嬋娟,宛有塵外致。乃不知興之所之,而作是詩》,題長六十七字。白居易一首七律《自河南經(jīng)亂,關(guān)內(nèi)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數(shù)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題長五十字。自唐至宋,蘇軾繼承了長題傳統(tǒng),他很多詩題常有五六十字之多。七絕二首《子由將赴南都……》題長九十五字,最長一首七律竟有一百零二字:《昔在九江,與蘇伯固唱和,其略曰:“我夢扁舟浮震澤,雪浪橫江千頃白。覺來滿眼是廬山,倚天無數(shù)開青壁?!鄙w實夢也。昨日又夢伯固手持乳香嬰兒示余,覺而思之,蓋南華賜物也,豈復(fù)與伯固相見于此耶!今得來書,知已在南華相待數(shù)日矣。感嘆不已,故先寄此詩》。宋代詩人中除黃庭堅、陸游偶作長題外,此后詩人的詩題很少有類似情況。但在清末民初又出現(xiàn)長題情況,最突出的是被稱為“中國最后一位古典詩人”的陳曾壽。他的《蒼虬閣詩集》中百字以上的長題有四五首,最長一首為一百四十六字,系記述辛未年(1931)末至旅順蒙溥儀關(guān)心生活之事,這已是一篇短散文的格局了。
詩出現(xiàn)長題的原因,首先應(yīng)該從詩歌創(chuàng)作規(guī)律中探求。近體詩有字數(shù)限制,歌行類古風(fēng)長短不限,但總的來說,字數(shù)的約束是詩精粹性的一個起碼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產(chǎn)生無限的意味,才是詩的本質(zhì)特征。昔人論五言律詩:“如聚四十賢人,更著一屠沽不得?!痹娙撕帽戎魅耍荒堋把缯垺辟t人,不能摻入粗俗之輩。劉熙載認為,“詩要避俗,更要避熟。剝?nèi)?shù)層方下筆,庶不墮熟字界里?!痹娙嗽趯懺姇r,常有一些影響抒情性和精煉要求的字句紛至沓來,如有關(guān)詩的背景材料,包括敘述性、介紹性、注釋性的內(nèi)容。它們雖然有一定作用,不是“粗俗之輩”,但放在詩中總難免成為累贅,應(yīng)該“剝?nèi)?shù)層”。而“剝”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砍盡枝蔓,實在不能割舍的,可以把它們另列于詩句之外,放在不受“編制”限制的題目中。
其次,應(yīng)從詩的發(fā)展趨勢和詩人的寫詩習(xí)慣來研究。古詩常有議論入詩的傾向,而杜甫擅長此道;宋人學(xué)杜,又力圖蹊徑獨辟,逐步滑入以“以文字為詩,以才學(xué)為詩,以議論為詩”的斜道。蘇軾高才俊邁,散文擅唐宋八大家之名,才學(xué)如水銀瀉地,肆意汪洋,所以詩中的散文化傾向特別明顯。他不僅把詩散文化,而且把詩題也當作洋洋灑灑的散文去自由抒寫。其好處是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詩的認知和審美空間,弊端是削弱了詩的簡潔凝練,甚至題對于詩已呈喧賓奪主之態(tài)勢。
蘇詩長題的抒寫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點明詩之本事。詩反映作者親身經(jīng)歷的真實情況,便于讀者了解人物和事件的背景。《子由在筠作《東軒記》,或戲之為東軒長老。其婿曹煥往筠,余作一絕句送曹以戲子由。曹過廬山,示以圓通慎長老,慎欣然亦作一絕。送客出門歸,入室趺坐化去。子由聞之,仍作二絕,一以答余,一以答慎。明年,余過圓通,始得其詩,乃追次慎韻》(九十四字)其詩云:“君到高安幾日回?一時斗(抖)擻舊塵埃。贈君一籠牢收取,盛取東軒長老來?!睘榱朔奖阕x詩,詩題中敘述了多項內(nèi)容:四人之間詩的贈答來往,以及慎長老神秘坐化,主要事件應(yīng)作交代;高安即江西筠陽鎮(zhèn),唐時改為高安縣;東軒長老是對子由的戲稱。有了這些情況介紹,就有利了解事情的本末和詩人的情感。當然,有些本末還不能全部索解,需要其他材料的佐證。
又如古風(fēng)《興隆節(jié)侍宴前一日微雪,與子由同訪王定國,小飲清虛堂。定國出數(shù)詩皆佳,而五言尤奇。子由又言,昔與孫巨源同過定國,感念存沒,悲嘆久之。夜歸稍醒,各賦一篇,明日朝中以示定國也》(七十三字)。詩曰:
天風(fēng)淅淅飛玉沙,詔恩歸沐休早衙。遙知清虛堂里雪,正似薝蔔林中花。出門自笑無所詣,呼酒持勸惟君家。踏冰淩競戰(zhàn)疲馬,扣門剝啄驚寒鴉。羨君五字入詩律,欲與六出爭天葩。頭風(fēng)已倩檄手愈,背癢卻得仙爪爬。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鋪粟盤龍茶。幅巾起作鸜鵒舞,疊鼓誰摻漁陽撾。九衢燈火雜夢寐,十年聚散空咨嗟。明朝握手殿門外,共看銀闕暾晨霞。
這首詩寫雪景、歡飲,贊王定國五言詩之美,抒聚散咨嗟之情,詩題已寫成一篇微散文了。詩的景、事、情等在題中都先作鋪墊,有助于讀者身臨其境,一唱三嘆。
突出詩意氛圍。為進入詩境,題中稍加點綴,能起到暗示和先聲奪人的作用。如七絕《少年時嘗過一村院,見壁上有詩云:“夜涼疑有雨,院靜似無僧?!辈恢稳嗽娨病K撄S州禪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記此詩,故作一絕》(五十三字):“佛燈漸暗饑鼠出,山雨忽來修竹鳴。知是何人舊詩句,已應(yīng)知我此時情?!?/p>
少年時見到的兩句詩,在中年時貶謫黃州的雨夜中被想起來了,這是詩人的一段情感經(jīng)歷。有了題中壁上舊詩和靜寺夜雨的預(yù)告,已現(xiàn)凄清孤寂之狀和遷客心態(tài);在冥冥之中的巧合,帶有幾分神秘色彩,更顯命運坎坷和無奈。沒有這個長題,讀者就無從得知詩中的“此時情”所包含的厚重內(nèi)涵。
又如七律《仆去杭五年,吳中仍歲大饑疫,故人往往逝去。聞湖上僧舍不復(fù)往日繁麗,獨凈慈本長老學(xué)者益盛,作詩寄之》(四十三字),詩曰:“來往三吳一夢間,故人半作冢累然。獨依舊社傳真法,要與遺民度厄年。趙叟近聞還印綬,竺翁先已返林泉。何時策杖相繼去,任性逍遙不學(xué)禪?!鳖}中先交代大饑疫和故人相繼逝去,悲憂之情已先籠罩,“還印綬”、“返林泉”都是棄官歸隱之辭,詩人自己也作“相繼去”的思想準備。雖然向凈慈本長老學(xué)佛的人很多,但詩人只想任性逍遙、逃禪自適了。由此可見詩處處扣住題,而題先已統(tǒng)領(lǐng)著詩,題目的敘寫并非多余。
借題闡發(fā)議論。詩中議論不如題中敘述方便,詩也不宜承擔(dān)這種任務(wù),而詩題基本上不受這個限制。如評徐凝瀑布詩:《世傳徐凝瀑布詩云“一條界破青山色”,至為塵陋。又偽作樂天詩,稱羨此句有賽不得之語。樂天雖語涉淺易,然豈至是哉?乃戲作一絕》(五十二字):“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題中有了對徐凝瀑布詩的評價和對作偽者的批評,詩中就能描寫瀑布形象及對比李白瀑布詩與徐凝詩的懸殊。如果沒有這長題,二十八字豈能如此高屋建瓴地激揚貶褒?
除詩歌評論外,還有社會人生的評論。七律《西蜀楊耆,二十二年前見之甚貧,今見之亦貧;所異于昔者,蒼顏華發(fā)耳。女無美、惡,富者妍;士無賢、不肖,貧者鄙。使其逢時遇合,豈減當世之士哉!頃宿長安驛舍,聞泣者甚怨,問之,乃昔富而今貧者。乃作一詩以贈楊君》(八十四字)詩云:“孤村漸雨逐秋涼,逆旅愁人怨夜長。不寐相看惟櫪馬,愁吟互答有寒螿。天寒滯穗猶橫畝,晚歲空機尚倚墻。勸爾一杯聊復(fù)睡,人間貧富海茫茫。”詩題固然有介紹詩之本末的作用,但主要的是為楊耆的人生遭際表達詩人的深刻見解。詩是詩人被貶黃州后所作,“烏臺詩案”以后詩人一直遭受排擠迫害,此時心情已如寒蟬,惟借楊耆之貧抒胸中塊壘。題中一個深刻的觀點是“女無美、惡,富者妍;士無賢、不肖,貧者鄙”,而“昔富而今貧”,又富有滄桑感和戲劇性。因此,如將這種人生感嘆全靠這五十六字體現(xiàn),只不過是一般的“逆旅愁人”情懷和“人間貧富海茫?!狈悍褐裕腿鄙賾?yīng)有的力度。而且,題中點明是為楊耆和驛舍泣者而生發(fā),也可避免文網(wǎng)羅織的政治迫害。題的份量大于詩的份量,是詩人詩作散文化的表達需要,也可看作是作者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的一種文化智慧。
以題代注。蘇軾詩喜歡加自注,因為其中有不少游覽、贈答、應(yīng)酬之作,人事、景點、典故等等需要注釋清楚。據(jù)《十八家詩鈔》(曾國藩編纂,1935年世界書局印行)中的蘇軾五百四十首七律,就有一百三十七個自注,占總篇數(shù)的四分之一。《臺頭寺送宋希元》八句三注,《次韻孔常父送張?zhí)煊X河?xùn)|提刑》八句中有四注。七古加自注亦不少,《荔枝嘆》二十四句有四注,都包含了針砭社會的豐富內(nèi)容;最多的是《游羅浮山示兒子過》,二十四句竟有九注。可見詩人處處為友人和讀者著想,同時也反映他強烈的敘事欲望和對散文的敘述依賴。
凡注釋牽涉整體內(nèi)容的,就在題中提前言說。如七律《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稱天人李全,字德通。善篆字,用筆奇妙,而字不可識,云天篆也。與余言有所會者。復(fù)作一篇,仍用前韻》(五十六字)。詩云:“酒渴思茶漫扣門,那知竹里是仙村。已聞龜策通神語,更看龍蛇落筆痕。色瘁形枯應(yīng)笑屈,道存目擊豈非溫。歸來獨掃空齋臥,猶恐微言入夢魂?!?/p>
此題每句都與詩句相應(yīng),尤其是“天人”、“善篆字”、“與余言有所會者”,是必須注明的事件。五句用屈原典,六句用《莊子》典?!皽亍敝笢夭┳樱鬃泳糜娝娏藚s不說話,子路感到奇怪,孔子說:“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奔春髞沓烧Z“目擊道存”的來源,意為雖未說話,但已與他聲氣相應(yīng),志同道合了。這就是題中“與余言有所會者”,也就是末句中的“微言”。當然,題中不可能每事都注出,應(yīng)該留有余地,讓讀者自己深思默會??傊?,蘇詩的敘事成分較多,不得不靠題目來作詳細預(yù)告了。
長題與題下之引和序有所區(qū)別。引和序的獨立性比題要強一些,與詩本體的關(guān)系相對要松散些,可看作是詩文相得益彰的自由體制。如作者南遷嶺表時寫的《臨城道中作》就有一篇七十八字的引,而詩只有二十八字,因為詩中內(nèi)容較多,長題也不堪負載,姑以引來映照。
劉熙載曾指出:“文所不能言之意,詩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詩善醉,醉中語亦有醒時道不到者?!边@是論述文與詩不同的言說功能;但反過來也可說詩不能言者,文能言之?!靶褧r語”也有“醉中語”所道不到者。蘇詩很多篇為什么要用長題,就是文能言之,文有詩難于完成的能力?!吧谱怼闭咝枰吧菩选闭呦喟榍靶?。
蘇詩長題的敘事抒情作用繼承了李、杜的傳統(tǒng),而他超越前人之處是拓展了范圍,以微散文的抒寫,擴大敘事抒情議論的容量,從而增加詩的藝術(shù)優(yōu)勢,把以文為詩的習(xí)慣在題中發(fā)揮到極致。
微散文跨界入詩題,使蘇軾詩的天地有了進一步拓寬,也形成他的詩更具有縱橫開闔、才情泛溢的鮮明特色。盡管有些詩也有過度解釋的遺憾,但這畢竟敞開了了解蘇軾詩的一個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