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晉
歷史文化名城下的產業(yè)方向過于集中在旅游部門,直接“套現(xiàn)”物質遺產價值,而對大文化產業(yè)的整體推動不足,缺乏對城市產業(yè)體系可持續(xù)性的真正提升。
歐洲是世界領先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生產地,為了保持這一地位,歐洲不斷加強文化產業(yè)的跨境運作能力。在過去的30年里,“歐洲文化之都”已經成為歐盟最成功和最受歡迎的一項活動,同時也在吸引全世界人們的目光?!皻W洲文化之都” 這一活動的影響力無論對于獲得稱號的城市還是整個歐洲都是巨大的。“文化之都”這一殊榮不僅給歷屆當選城市帶來了新的生命,營造出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產業(yè)模式,而且助推了很多老工業(yè)城市的文化、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對歐盟各個國家的經濟及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都起著重要作用。
“歐洲文化之都” 提振城市精神
2017年1月,丹麥第二大城市奧胡斯(Aarhus)舉行了名為“奧胡斯——2017歐洲文化之都”的盛大開幕慶典。為了凸顯丹麥對該活動的重視,這次官方開幕式由曾經一手指導了悉尼奧運開幕式的著名藝術導演——Nigel Jamieson親自執(zhí)導,開幕儀式主題為——維京年代(the Viking Age)。在開幕式當天,將有5000個人舉著燈籠,與6艘維京船一起在被燈光與歌聲裝點的街道上舉行盛大的游行;同時,曼妙的舞蹈、音樂、燈光和雜技將匯聚成開幕儀式最激動人心的部分。除此之外,獲得“歐洲文化之都”稱號的奧胡斯開始輪番上演各種各樣的展覽和藝術活動,超過三百個文化項目在這里精彩亮相,給整個城市增添了更加濃厚而獨特的藝術氣息,也為觀眾帶來更多視覺與精神上的享受。
去過歐洲的人都有明顯的感覺,與中國的千城一不同,所到之處隨時都能看到千余年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在德國、法國、意大利以及北歐許多城市,城市區(qū)劃都分為新城和老城,老的城市有古樸狹窄的街道、風格各異的住宅樓、壯觀的大教堂和千年的雕塑,人本從中讓人感受到這個國家歷史的久遠、文化底蘊的豐厚,新的城市則在文化遺產的保護上有著自己新穎的規(guī)劃設計方案,游客在各個城市都感受到現(xiàn)代科技、民族特色和歷史文化三者合一的獨特氣質。
歐洲人認為,自己國家古老的東西都是文化,都有保留的價值。在從17世紀到20世紀長達300多年的時間里,歐洲都是世界經濟的發(fā)動機,歐洲人對自己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也有獨特的認識。1967年7月1日歐共體成立,歐洲將社會的焦點轉向了政治建設和經濟發(fā)展,到1985年,擔任希臘文化部部長的梅莉娜提出了“歐洲文化之城”項目。她認為,歐盟成立以來,相比于政治,文化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從1985年的雅典開始,每年均有一個歐洲城市成為“歐洲文化之城”。 1998 年該項目改名為“歐洲文化之都” 。
到目前為止,已有 50 多個歐洲城市當選“歐洲文化之都”。該活動的舉辦一方面提高了歐洲民眾對歐洲一體化的認同感,另外一方面因為申請成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城市不僅要文化古跡等“硬件”,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吸引歐洲各國藝術家參與,所以還加強歐洲各國之間文化聯(lián)系。30多年的實踐證明,這一活動的影響力無論對于獲得稱號的城市還是整個歐洲都是巨大的。歐盟負責文化工作的官員對這一活動給予了充分肯定。在過去的30年里,“歐洲文化之都”已經成為歐盟最成功和最受歡迎的一項活動。
“歐洲文化之都”活動的管理與操作非常注重公平性,通過評選結果可以看到,“歐洲文化之都”的機會在文化積淀和經濟實力差距甚大的歐洲各國間得到相當平等的分配。在過去27年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連續(xù)兩年承辦,各國大多未刻意將機會偏向給首都、大都市,特別是那些著名文化大國,更重視發(fā)揮此活動對中小城市和衰落城市的公益性。比如意大利先后3次承辦該活動,但其首都羅馬至今尚未中選;兩次承辦的英國,也尚未推出其首都倫敦;而3次承辦的德國,除1988推出統(tǒng)一前的西柏林外,后兩次機會也沒有交予慕尼黑、科隆、漢堡這樣的大都市。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的文化非常多元,230種語言匯集成豐富多彩的文化。為了表示足夠尊重多元文化特征,“歐洲文化之都”的承辦城市都不僅凸顯已具相當知名度的主流文化內容,還特別重視對本地邊緣文化人群和非物質文化的解讀與展示。比如2016年當選“歐洲文化之都”的是西班牙的多諾斯蒂亞-圣塞瓦斯蒂安市和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市。圣塞瓦斯蒂安市的海軍博物館講述著西班牙巴斯克地區(qū)年代久遠的航海歷史,巴斯克民族擁有著西歐地區(qū)唯一不屬于印歐語系的語言,其服飾和習俗也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2017年“歐洲文化之都”是丹麥第二大城市奧胡斯(Aarhus),該城市也被稱為微笑之城。奧胡斯老城建于1914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展現(xiàn)城區(qū)建筑文化的室外博物館。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建造于不同歷史時期、代表不同建筑風格的老房子。這里的所有建筑都是在丹麥各地經過精心挑選,并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遷移到這里的。
所以說,“歐洲文化之都”為那些不受重視的弱勢人群和行將消失的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創(chuàng)造與世界握手的機會,也提供了讓這些古老城市真正融入城市和重現(xiàn)生機的路徑選擇。
為城市發(fā)展提供新的機會
32年來,“歐洲文化之都” 活動讓會員國間通過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分享,拉近歐洲人民之間的關系,進而營造出一種飽含著多元文化特色的歐洲共識。與此同時,“歐洲文化之都”的美名也讓世界各地的游客開始關注歐洲的這一活動,很多城市借此機會吸引了更多的觀光客,增加了當?shù)鼐蜆I(yè)率并促進了觀光產業(yè)的發(fā)展。同時,由于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城市將獲得由歐盟提供的贊助經費用于對藝術表演活動和文化活動補助,所以很多城市都寄希望于利用“歐洲文化之都”這一活動進行城市再造。
比如在基礎設施改造方面,很多城市都因此而建設了新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比利時蒙斯市被評為2015年“歐洲文化之都”,當年共新建揭幕了5座博物館、2座音樂廳和1座會議中心。2013年“歐洲文化之都”馬賽—普羅旺斯地區(qū)用于新的文化基礎設施的投資超過6億歐元,該項目又被整合進了一個總計達數(shù)十億歐元的宏大工程——振興馬賽這個在法國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城市。于當年建成開放的歐洲與地中海文明博物館就是其中的杰作,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2013年“歐洲文化之都”斯洛伐克科希策,私營部門與當?shù)卮髮W合作,把這座工業(yè)城市改造成突出創(chuàng)造潛力和文化基礎設施的全新城市,并將其打造為喀爾巴阡山地區(qū)的旅游樞紐。
因為觀光產業(yè)的發(fā)展而實現(xiàn)的經濟增長則是更為明顯的事實。比如借助當選2008年“歐洲文化之都”之機,挪威斯塔萬格與50多個國家開展了文化合作、交流及共同制作。2004年“歐洲文化之都”法國里爾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用于“文化之都”的每1歐元公共資金為當?shù)禺a生了約8歐元的經濟效益。匈牙利佩奇在作為“歐洲文化之都”的2010年,酒店入住人數(shù)達到12.4萬,比上一年增長了27%。2013年“歐洲文化之都”法國馬賽—普羅旺斯地區(qū)則吸引了1100萬游客,創(chuàng)下了歷史之最。
“歐洲文化之都”活動也在不斷強化著各個中小城市的社區(qū)意識。增加居民對國家的認同感。比如2008年“歐洲文化之都”英國利物浦共吸引近1萬名登記在冊的志愿者,全市中小學生在當年至少參加了1項活動。在2009年的“歐洲文化之都”奧地利林茨,當?shù)刂驹刚吆蛯W生制作了900只聚乙烯動物,作為大型裝置藝術《洪水》的一部分。該市十幾個“月度文化社區(qū)之星”也都紛紛舉辦文化活動,并在商店櫥窗、地下隧道、巴士沿線展示藝術作品。2000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作為“歐洲文化之都”的舉辦城市,全市舉辦了首屆辛內克游行,把具有不同種族、國家和文化背景的居民融合起來。自此以后,該活動成為慣例,每兩年舉辦一次。
歐盟委員會在評估“歐洲文化之都”活動時認為,該活動給所有歐洲人都帶來了益處。不僅彰顯了歐洲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增進國家間和民族間以及文化之間的了解,而且讓人們知道需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共同的歷史和傳統(tǒng)。另外,該活動更為成功的一面就是用創(chuàng)意這一全球通用的語言向世界展示了豐富多元的歐洲文化,同時也讓世界理解了歐洲文化的包容性。
給老工業(yè)城市帶來了新的生命
歐洲文化之都活動不僅促進了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也給一些曾經的老工業(yè)城市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在任何國家,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都會有一些以重工業(yè)和制造業(yè)為主的城市被時代的車隊逐漸的落在后面?!拔幕肌边@一活動,則是在另外一個方面幫助老工業(yè)城市獲得了新生。
捷克西部城市皮爾森素以“皮爾森啤酒”和“斯柯達汽車”聞名,皮爾森后期在工業(yè)轉型過程中逐漸地沒落。2015年捷克皮爾森舉辦“歐洲文化之都”活動,設立了該國首家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孵化器“DEPO2015”,該孵化器的前身是廢棄的電車和公交車站。斯柯達公司也借此機會建成了巨型科技中心,向外界宣傳皮爾森悠久的工業(yè)文化。該科技中心總面積達3萬平方米,其中1萬平方米為斯柯達的歷史展示中心,其余均為現(xiàn)代化科普和科技互動活動場所,讓參觀者在各種游戲中了解地球,以及科技為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激發(fā)人們探索自然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此外,基于本地豐富的古典元素,皮爾森推出了為期九周的“巴洛克文化”推廣活動,每周七天分別以巴洛克風景、莊園、教堂、美食、繪畫、雕塑和音樂為主題,向來自歐洲和世界各地的游客介紹皮爾森地區(qū)的巴洛克文化,排滿全年的600多場戲劇、展覽、音樂會、街頭藝術等文化活動凸顯其“歐洲文化之都”的內涵,更讓這座工業(yè)城市散發(fā)出濃濃的文化味兒。如今,這個歷久彌新的工業(yè)城市,在“歐洲文化之都”的裝點下已經變得非常立體、富有魅力,并成為去捷克旅游的游客的必去景點之一。
位于英格蘭西北部,默西河口(Mersey River)的東岸的利物浦是一個港口城市,也是默西塞德郡的首府。19世紀初,40%的世界貿易通過利物浦船塢。1830年世界上第一條客運鐵路在利物浦和曼徹斯特之間開通。20世紀的上半葉,繁榮的港口經濟讓利物浦吸引了的來自歐洲各地的移民,工業(yè)制造業(yè)也迅速發(fā)展,環(huán)境污染時有發(fā)生。但是電力革命的興起和新興產業(yè)在美國、德國的爆發(fā),讓利物浦的船塢和傳統(tǒng)制造業(yè)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急劇衰落。到20世紀90年代,這個老工業(yè)基地已經顯得灰頭土臉。
2003 年,英國城市利物浦擊敗了伯明翰、卡迪夫、紐卡斯爾、牛津和布里斯托等競爭對手,當選為 2008 年“歐洲文化之都”。為了復興利物浦的經濟,政府投入了 2 億多英鎊用于城市的文化和旅游基礎設施。同時,利物浦又是聞名世界,令無數(shù)流行樂迷傾倒的披頭士樂隊的故鄉(xiāng)。通過足球文化的發(fā)展和基礎設施的提升,利物浦被打造成一個非常重視足球運動的城市,兩家英超豪門俱樂部利物浦足球俱樂部和埃弗頓足球俱樂部以及其他英倫俱樂部的所在地都位于利物浦。經過了了5年的準備,在2008 年舉辦的“歐洲文化之都”活動使利物浦乃至整個英國新增了 200 萬名游客?!皻W洲文化之都”活動成為了利物浦復興的催化劑,造福地方經濟,促進城市發(fā)展。
同樣的案例還有以埃森市(Essen)為中心的德國魯爾工業(yè)區(qū)的復興過程。從沒落的煤炭與鋼鐵之都到今日的“歐洲文化之都” ,魯爾區(qū)的華麗轉身耐人尋味。以埃森市(Essen)為中心的德國魯爾工業(yè)區(qū)是2010年“歐洲文化之都”活動的第三大承辦方,這也是歐洲理事會首次將這一稱號授予一個地區(qū)而非城市。
工業(yè)是魯爾發(fā)展的源動力,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但這里早已變得天高氣爽、濃煙絕跡。
魯爾區(qū)在區(qū)域轉型過程中,一方面重視新型工業(yè)的發(fā)展,但是原有老城區(qū)還有大量的廠房和設備,對這些地區(qū)進行發(fā)展,不能一拆了之,魯爾區(qū)的政府非常重視文化力量,決定從地方內部進行創(chuàng)新,避免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文化的斷裂,實現(xiàn)漸進、持續(xù)、穩(wěn)定的變革。
在改造魯爾的過程中,大量的工業(yè)建筑、廠房和設備都被改造成藝術展覽館和博物館。比如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的海關關稅同盟舊址,其前身是德國過去最大的煤礦,如今是一家開放的新博物館。曾為鐵路車廠輸送蒸汽的1904水塔如今是一家古董電影技術博物館,其頂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暗箱;杜伊斯堡多功能景觀公園是一家鋼鐵廠的舊址,攀巖者可從倉庫的墻壁一直爬到煙囪,甚至可以登上高爐爐頂俯瞰全景。昔日的釀酒廠已成為全球唯一一個光藝術中心,也是世界首屆光藝術展所在地,當年的大型工廠儲氣罐TheGasometer已被改造為一個頗為壯觀的展位。世界上共有三座紅點博物館,一座位于新加坡,一座位于中國臺北,還有一座就坐落在德國埃森。埃森想紅點博物館就設立在礦業(yè)同盟礦區(qū)一個巨大的鍋爐房內,目前這座建筑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當時的原貌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歐洲文化之都”的啟示
文化產業(yè)給歐洲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fā)展,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的實惠。
在德國,傳統(tǒng)文化總產價3800億歐元,超過能源的總產值,按照廣義的文化產業(yè)統(tǒng)計,它的總值是4000億歐元,接近德國汽車產業(yè)的總產值。對一個只有8000多萬人口的國家,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支柱。所以歐盟國家非常重視文化產業(yè)的研究和發(fā)展。
我們也有很多具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老城市,歷史文物也不少。我國政府在保護這些文物古跡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叫得響的文化品牌還不多。與“歐洲文化之都”相類似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評選活動。截至2016年5月4日,國務院已將129座城市(瓊山市已并入海口市,兩者算一座)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并對這些城市的文化遺跡進行了重點保護。
不過,相比于“歐洲文化之都”,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為指定性而非競爭性,由國務院確認的“歷史文化名城”彼此間不存在 “輪流坐莊”的競爭關系,這導致其往往不過是城市眾多頭銜中的一個。比如河北省承德市,除了“歷史文化名城”,還有“中國首批44家風景名勝”稱號、“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稱號、“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十大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國家級“雙擁模范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等多個頭銜。
此外歷史文化名城評選訴求偏于傳統(tǒng)和物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評估標準”中絕大部分定量和定性內容指向街區(qū)面積、建筑數(shù)量、古城格局、歷史風貌等物質性條件。相對而言,“歷史文化名城”下的產業(yè)方向過于集中在旅游部門,直接“套現(xiàn)”物質遺產價值,而對大文化產業(yè)的整體推動不足,欠缺對城市產業(yè)體系可持續(xù)性的真正提升。
鑒于此,可將“歐洲文化之都”的適當成功經驗引入我國對“歷史文化名城”的管理與操作中,以實現(xiàn)其更高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效益。如把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當作提升城市經濟實力的重要政策,將工業(yè)設計、藝術品市場、音樂、圖書、廣告、建筑等多個產業(yè)的生產、服務和價值創(chuàng)造與文化產業(yè)相互銜接,走出一條以大文化產業(yè)引領城市未來的新型發(fā)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