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幾百甚至上千年前,從20世紀70年代起被明確提出至今,它已被各學科教師進行了廣泛的教學實踐,用以改善學生的學習。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自主學習、協(xié)同工作、知識分享已成為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具象表現(xiàn)之一。合作學習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增進同伴間的友情,提高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其優(yōu)勢已是毋庸置疑。
2017年1月,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編制并正式發(fā)布的《上海市小學信息科技學科教學基本要求》,以項目學習的方式,倡導將解決問題、完成任務作為學習的主線,將軟件的應用與技術的學習作為任務進程中的輔助手段。由此,小組合作學習成為項目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
細節(jié)決定成敗,對于合作學習來說,有時細節(jié)又是最難處置的,比如有些事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在合作學習中卻會給學生的學習效率,甚至活動的成效,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想要實現(xiàn)成功的合作學習,合理的分組是第一步。
在小學信息科技學科的項目學習中,為了讓小組活動更有效,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分組策略。
策略一:就近分組。
所謂“就近分組”,就是座位最近的學生組成小組,這也是最快的分組方法。通常不需要固定的組合人數(shù)和方式,可以根據(jù)某一次任務的需要,前后或左右的學生組成臨時的討論小組,問題討論一結束或課時一結束,小組即解散。
就近分組策略的優(yōu)點在于靈活省時,即組即用,無需做更多的小組維護工作,但其松散性的缺點也很明顯,小組成員無歸屬感。
策略二:興趣組合。
在信息科技學科中,類似“設計與制作數(shù)字作品”的一些項目活動,在規(guī)劃數(shù)字作品主題時,學生往往會想出很多感興趣的主題,此時學生就會形成一種自然的分組策略,即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偏向于某一個主題的學生自然地匯聚在一起,構成小組。
興趣組合策略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為了共同的興趣走到一起來的學生,能夠在合作學習中最大程度地發(fā)揮積極性和參與性,進而提高合作效率。
策略三:自選搭檔。
學生往往會更偏好自己挑選搭檔這種策略,因為他們喜歡和好朋友及聊得來的同學在一起學習。這種策略的優(yōu)勢在于,學生活動時會有比較高的參與熱情,組內成員相互間的交流和配合會比較流暢。
策略四:組間均衡。
組間均衡策略是為了讓學生與更大范圍的學生進行合作,而不僅僅是與想要合作的同學搭檔。這種策略的執(zhí)行,大多由教師指定,學生只是偶爾有機會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教師會根據(jù)項目任務的需要,預先將班級學生按照能力層次、基礎程度劃分出若干等級,再將同一等級的學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組中,以確保每一個小組間的基礎與能力大體相同。
這樣,同一小組內的成員能夠形成優(yōu)勢互補,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但是,組間均衡策略需要避免小組內成員發(fā)展的不均衡,避免能力強的學生多做、能力弱的學生少做或不做的現(xiàn)象。該策略執(zhí)行時,教師需要關注每一位小組成員的學習和活動狀況,發(fā)揮和調動組長的管理意識。
策略五:同質分組。
同質分組的策略大多用于完成一些短期的任務。例如,將基礎較好、能力較強的學生組成一組,突破一些難度較高的任務;將基礎較差、能力較弱的學生組成一組,完成一些基礎的、較為簡單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