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桂麗++嚴光永
摘要:“仡佬族民歌”作為黔北地區(qū)重要的民族精粹,在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中孕育、成長、發(fā)展和成熟,具有濃郁的地域民族特色,也擁有豐富的教學價值。數十年來,盡管重視黔北仡佬族民歌的傳承和發(fā)展,但是,作為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基地,即貴州中學音樂教育中該民歌的開發(fā)與應用卻遭遇空前危機。因此,本文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對黔北地區(qū)仡佬族民歌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做了客觀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思路:提高對黔北仡佬族民歌音樂教學價值的認識;加強黔北仡佬族民歌音樂教師的培養(yǎng);制定成套的地方校本教材;構建科學有效的音樂教學模式。
關鍵詞:黔北地區(qū);仡佬族民歌;音樂課堂;基礎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4-0130-02
在國家大力倡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景下,貴州地區(qū)相關文化部門也開始重視黔北仡佬族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基礎音樂教育在傳承與發(fā)展中起到推廣和傳播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視角之所以選擇中學,是因為貴州的基礎音樂教育中相比較而言,小學的音樂教育是受到重視和比較完善的,而中學由于升學任務和學生自身心理發(fā)展所限,音樂教育相對薄弱。所以,以中學為例進行本文的研究。
一、黔北地區(qū)仡佬族民歌在音樂課堂中的研究背景
通過文獻梳理和實地調研發(fā)現,有關黔北地區(qū)仡佬族民歌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一些民間音樂學者和民間藝人對仡佬族民歌進行了代表性歌曲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如,傳統(tǒng)情歌《雙談妹兒》、《十八女兒春》;喪葬歌曲《倒戈船》、《罵玉郎》;生活歌曲《仡鄉(xiāng)陽雀悠悠呀》、《打秋千》等[1];其次,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研究黔北仡佬族民歌。如,徐曼曼的《仡佬族民歌的美學內涵》[2]、費樹發(fā)的《道真縣的仡佬族民歌的藝術特點》等[3];再次,從比較學的視角來談黔北仡佬族民歌。如,尚建科的《在神圣與凡俗之間——黔北仡佬族“沖儺”儀式音樂與世俗音樂的共生互融關系》[4]、徐艷的《僰人音樂與仡佬族音樂民間術語系統(tǒng)初探》[5]等等。通過前期成果梳理,發(fā)現黔北仡佬族民歌在音樂課堂中的運用的相關研究成果幾乎沒有涉及到。同時發(fā)現很多傳承人都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他們迫于經濟考慮退出了樂團。部分地方政府重視不夠,作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人,相應的政府補貼沒有到位。[6]地方傳承人斷流現象嚴重。所以,筆者擬通過音樂課堂研究黔北地區(qū)仡佬族民歌進行傳承和保護的策略。
二、黔北仡佬族民歌在音樂課堂中應用的現狀調研
本次調研的對象為貴州省畢節(jié)市的部分中學音樂教育教師和學生。主要調研內容為音樂教師的自身素質及占學??傮w教師的人數比例、教師對仡佬族民歌的相關了解、對待仡佬族民歌的態(tài)度等,學生主要是咨詢他們對音樂課和民族歌曲的喜愛程度、是否會唱仡佬族民歌等等。
(一) 黔北地區(qū)音樂教師調研。針對音樂教師的主要調研學校為:貴州省畢節(jié)市的實驗中學、畢節(jié)六中、吉場中學、畢節(jié)第四小學和龍嶺中學。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學校在不太重視音樂教學,各所學校中音樂教師占全體教師的比例很低,僅占0.03%左右;他們并不很了解黔北仡佬族民歌;音樂課堂被占用現象普遍存在,黔北仡佬族民歌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現狀不是很樂觀;音樂教師們教學工作壓力大、他們主要任務是完成全校的音樂課程和組織一些音樂活動;學校選用的音樂教材中缺乏地域特色的民族音樂,但是他們中大部分人表示想要嘗試把仡佬族民歌帶入音樂課程。
(二) 黔北地區(qū)學生調研。針對學生的主要調研學校為:第四中學、第六小學、吉場中學。通過調研了解到,有多半學生喜歡唱歌和聽歌,絕大多數學生喜歡音樂課,他們抱怨音樂課占用了他們學習文化課程的時間。在對第四中學、第六小學、吉場中學的調查結果表明極少數學生會唱黔北仡佬族民歌,且會唱的多是仡佬族學生。
三、黔北仡佬族民歌在音樂課堂中面臨的問題
通過對黔北仡佬族民歌在音樂課堂中應用的現狀調查結果分析,發(fā)現黔北仡佬族民歌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面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部分學校對黔北仡佬族民歌教學不夠重視。當前,大多數學校的課程設置都是為升學考試服務的,黔北地區(qū)也不例外,音樂課程沒有得到與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同等對待,甚至被設置成副科。一個周上一節(jié)音樂課,并排在下午,還常常被其他文化課程占用。音樂教學顯然不被學校重視,這打擊了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當中的積極性,導致仡佬族民歌的音樂教學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二) 缺乏相關知識儲備的音樂教師。黔北地區(qū)經濟相對落后,工作待遇不夠優(yōu)厚,故無法吸引高學歷、高水平的音樂教師。大多音樂教師只有大學本科或專科學歷,雖然民族音樂也是必修課,但是有些學校的民族音樂課時只占了很小的比例,高校幾乎不開設仡佬族民歌課程,導致音樂教師的培養(yǎng)與中學仡佬族音樂課程的實際脫節(jié)。
(三) 缺乏配套的校本教材。缺乏配套的校本教材。盡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學校在執(zhí)行國家級課程和本地區(qū)課程時,應當視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結合本地區(qū)的傳統(tǒng)和優(yōu)勢,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選用或開發(fā)適合的地區(qū)校本教材。但是貴州地區(qū)基礎的音樂教材是統(tǒng)一選用的,這些教材中沒有仡佬族民歌。由于音樂教學的師資力量薄弱,校本教材創(chuàng)新動力不足,不能形成有特色的地方音樂校本教材。
四、黔北仡佬族民歌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雖然黔北仡佬族民歌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面臨諸多問題,但是它擁有豐富的教學價值和教學意義,我們應當深入地研究對策,解決問題,使其更好地在音樂課堂當中得到應用。
(一) 提高對黔北仡佬族民歌的音樂教學認識。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我國少數民族能歌善舞、長期以來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藝成果,這是我國文藝的瑰寶,要保護好、發(fā)展好,讓它們在祖國文藝百花園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7] 中國是多種宗教并存的國度,派別林立,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相互影響、相互滲透。[8]只有愛護民族的音樂,才能留住民族的命脈,才能使我們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匈牙利的柯達伊曾經說過:“讓每一個孩子唱著民歌認識匈牙利” ;“如果我們不愿意把孩子培養(yǎng)成外國人的話,我們就只能用民族的音調來培養(yǎng)他們學會音樂”[9]。黔北仡佬族民歌是黔北地區(qū)的民族瑰寶,當地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該高度重視該民歌的傳承和發(fā)展,提高對黔北仡佬族民歌教學的重視。
(二) 制定配套的地方音樂校本教材。一是遵循我國地方民族音樂的自身規(guī)律,在中小學開設相關課程,并招收11至13歲的學生(因為戲曲的學習需要5至8年的漫長過程),[10]將黔北仡佬族民歌納入地方音樂校本教材,首先,要成立專業(yè)的教學素材收集小組,奔走于鄉(xiāng)間和文化部門,獲取仡佬族民歌歌曲,為編寫教材做準備;其次,是分析收集到的教學素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方面,舍棄那些封建迷信色彩過于濃重的歌曲,比如巫術祭祀歌曲,道士先生的喪葬歌曲等;另一方面要收錄有一定教育價值的歌曲:如,《打秋千》、《淘盆打掛意深長》、《訖鄉(xiāng)陽雀悠悠呀》、《情姐下河洗衣裳》、《打濕情妹花圍腰》等并加入民族特色的圖片、樂譜配合教學,作為校本教材使用。
(三) 加強音樂教師的黔北仡佬族民歌素養(yǎng)。 優(yōu)秀的仡佬族民歌教育工作者是黔北仡佬族民歌在音樂課堂中應用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證,所以應當加強對音樂教師在仡佬族民歌方面的培訓,包括黔北仡佬族的民族文化知識,黔北仡佬族民歌的表演和教學技能,使他們深入地了解仡佬族民歌,并在音樂教學中做一個合格的引導者和傳播者。
總之,本文以貴州地域人文環(huán)境、中學音樂教育基礎及實地調研數據為出發(fā)點,重點對現存問題做了詳細的分析與闡釋。研究探討在新的形勢下,造成黔北地區(qū)仡佬族民歌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曲折的原因,尋求其走出困境、健康發(fā)展的對策:提高黔北仡佬族民歌的音樂教學認識;制定配套的音樂校本教材;加強黔北仡佬族民歌音樂教師的培養(yǎng)等。希望本論文能對黔北仡佬族民歌的振興和貴州文化的發(fā)展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貴州省仡佬族學會.仡佬族族歌謠選[M].貴陽: 貴州民族出版社, 2004.5-65.
[2]徐曼曼.仡佬族民歌的美學內涵[J].北方音樂, 2014(6):15-16.
[3]費樹發(fā).道真縣仡佬族民歌的藝術特點[J].戲劇之家.2014(12):134.
[4]尚建科.在神圣與凡俗之間——黔北仡佬族“沖儺”儀式音樂與世俗音樂的共生互融關系[J].中國音樂,2012(3):96-108.
[5]徐艷.僰人音樂與仡佬族音樂民間術語系統(tǒng)初探[J].貴州民族音樂,2015(1):73-76.
[6] [8]侯延爽,任力志. 洞經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以四川梓潼和云南大理為中心[J].東岳論叢.2014(6):187-190.
[7]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日報社,2015.10-11.
[9]劉云松. 黔北地區(qū)訖佬族歌曲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4:23-25.
[10]侯延爽. 山東“王皮戲”傳承及發(fā)展思考[J].東岳論叢.2014(6):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