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書含
我與丹丹一家人共度的48小時
——第26屆中國新聞獎紀錄片類一等獎作品《請你替我活下去》創(chuàng)作紀實
文/劉書含
2015年1月14日21∶08分,我拍攝制作的《請你替我活下去》在北京衛(wèi)視《生命緣》節(jié)目中播出,引得無數觀眾潸然淚下。而其實這樣一部真實動人的情感之作,拍攝僅用了48小時。這48小時,卻是我與丹丹一家人度過的最艱難、最痛徹心扉的2天2夜。時隔兩年,如今下筆,心頭仍會流淚。
記得應該是在一個周六的下午,我接到友誼醫(yī)院肝移植中心曲偉醫(yī)生的電話,因為多次拍攝《生命緣》,我們已經成了很好的朋友。電話那頭,他語氣低沉地說:“有一個小姑娘,7歲,現在已經昏迷,家屬準備捐獻器官了,父母說孩子之前最喜歡看的節(jié)目就是《生命緣》,你們要不要過來看看?”接到電話,我心頭一緊,沒有猶豫,放下電話直接去了友誼醫(yī)院。
到了醫(yī)院,在狹長的走廊盡頭,我第一次見到了丹丹的父母,他們倆坐在醫(yī)生辦公室的沙發(fā)上,低頭不語。醫(yī)生介紹我們認識,或許是聽到了我們是《生命緣》欄目的,媽媽的眼中一下子閃現出了淚光,哽咽得說不出話。我拍了拍她的手,爸爸開始跟我講述女兒從發(fā)病開始的經歷,這是我第一次走進他們的家庭,了解他們的故事。而這一家,正是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的縮影。
當丹丹媽媽說道:“她還那么小,我真的接受不了”,那一刻,我淚如泉涌。同樣作為母親,我當然能夠懂得她的痛苦,我們開始將心比心地交流,而丹丹父母,更把我當成了他們的傾訴對象,跟我講孩子患病情況,他們的心情,選擇的糾結。有些話,他們無法跟彼此說,卻更愿意跟我講,或許因為他們的內心一樣煎熬,彼此說多了只會徒增悲哀。而我作為一個“陌生人”,卻獲得了他們的信任,我更感激丹丹父母對我無條件的傾訴,才讓記錄的每一個瞬間,都充滿真實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丹丹一家人,用孩子生命的最后48小時,詮釋了生命的大愛和真諦,讓我們感受到一個人的信仰與任何事情都無關,它源于人心最質樸的善良,源于對他人不計回報的付出和贈與。
當天晚上,醫(yī)生允許我跟丹丹父母一起看望孩子。走到孩子的床前,看到她已經失去了意識,而媽媽已經不忍心再看女兒被病痛如此折磨,但是她又不想讓女兒聽見或看到她哭泣(其實女兒聽不見更看不到),自己蹲在地上把頭埋在膝蓋上哭了好一會兒。就是這樣的一個瞬間,被鏡頭捕捉到,這短短的幾秒鐘,足以傳達鏡頭外的萬語千言。而在整部片子中,充滿了這樣溫暖、動人的被鏡頭凝固的瞬間。
當天晚上,本以為丹丹能夠順利度過,醫(yī)生幫忙聯系了全國頂尖的神經外科專家,準備第二天進行會診,可誰都沒有想到,就在我們離開醫(yī)院后不到20分鐘,丹丹就失去了自主呼吸。我們趕回到醫(yī)院時,丹丹已經氣管插管了。媽媽一路驚惶地從走廊一邊拼命跑向女兒的床頭,但是因為醫(yī)生正在搶救,爸爸就用盡所有力氣抱住了媽媽……夫妻倆只低聲說話,媽媽更是滿臉悲傷卻聽不到哭聲,鏡頭里充滿了痛徹心扉的無奈、無助,更讓觀眾感受到,這對年輕父母所承受的一切,如鯁在喉。
此時,年邁的姥爺倚在墻角的哭泣,古稀之年的爺爺眼里的絕望,無助的父親站在門口雙手合十的祈禱,不知所措的媽媽在走廊背靠墻壁的眼淚……無數的鏡頭,組成了這樣一部40分鐘的紀錄片。而我在整整48小時的拍攝中,很多時候是流著眼淚固定機位,真實記錄著發(fā)生的一切,我們和丹丹的父母無眠無休同命運。最終,我們用感受式的采訪,內心獨白的講述,創(chuàng)作了這部感動億萬觀眾的催淚之作。我們始終相信,感同身受的共鳴就是紀實節(jié)目最堅實的力量之源,用鏡頭記錄最震撼人心的畫面,最觸動神經的生死一幕,最直指人心的情感地帶,帶領觀眾真正觸摸和感受生命的力量。
在整整48小時與丹丹父母的陪伴中,我感受到有一個聲音不斷地在提醒我:不,這絕不僅僅是一個悲劇的故事,它更應該有一個充滿希望和愛的延續(xù)的結局。因為丹丹父母從知道女兒的病可能無法醫(yī)治的第一刻,就想到要把孩子所有可以利用的器官無償捐獻出去,去幫助其他人不再經歷同樣的痛苦。因此在片子的后半部分,我把更多的內容放在了這些充滿溫情和希望的章節(jié)上。
丹丹父母最后的心愿,是留下女兒的一綹頭發(fā),當作永恒的紀念。他們走進病房,與女兒做此生最后的告別。母親最后一次為女兒梳頭,最后一次親吻孩子的額頭,最后一次牽起女兒的手,最后的最后,她剪下女兒的長發(fā)。而我們看到的是,走出病房外的夫妻,拿著女兒的頭發(fā),放在嘴邊微笑著親吻,這一刻,媽媽是笑著的,在節(jié)目配音時我們也選用了一段帶有希望的音樂。
丹丹年僅7歲的生命,卻挽救了5個家庭。她捐出了一個肝臟,兩個腎臟和兩個眼角膜,我們拍攝到了其中3個家庭,讓丹丹的父母在絕望中,看到了女兒生命延續(xù)的希望。
節(jié)目播出之時,國家剛剛公布從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在這樣的背景下,這部片子為推動公民加入器官捐獻行列起到了示范作用。
整整48小時全程紀實跟拍,我們用最真實的鏡頭記錄下這閃爍人性光輝的大愛故事。拍攝的帶子加在一起比我的身高還高,16頁稿子,收到了制片人13頁的修改意見,但是我們仍覺得有欠缺。而讓我們最為糾結的是,從我們接觸到丹丹的第一刻開始,她就已經陷入了昏迷,如何把她之前健康、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健康的不易?我們在后期制作時,加入了大量丹丹生前的照片和視頻資料,她面對鏡頭的笑臉,仿佛讓我們覺得這個生命并未走遠。最終讓我們堅定這樣編輯的原因是,丹丹的父母更希望這部片子是留給女兒短暫一生的永恒紀念。
而這部片子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讓人們看到了人性在最痛苦的邊緣爆發(fā)的堅韌和頑強,更引發(fā)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我們要如何生活,如何善待我們的親人、朋友和陌生人。這些隱藏在我們生活褶皺中的善良和溫暖,被翻開在陽光下,溫暖著所有人。
因為跟丹丹一家人共同度過的這48小時,在他們最無助和最痛苦的時刻,我寸步不離地守在他們的身旁,早已忘記記者的身份,而是像朋友一樣的陪伴,直到今日,我跟丹丹父母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更是一段生死相依的生命之緣。
節(jié)目拍攝之初,誰都沒有想到這部48小時由一名攝像加一名記者拍攝出來的片子,會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節(jié)目在北京衛(wèi)視黃金時段播出當晚,本地收視2.55,全國收視0.55,同時段全國排名前三,在微博、微信和視頻網站也同樣引發(fā)熱議,視頻內容轉發(fā)上百次以上,評論超過上百條,很多觀眾表示“流淚看完了節(jié)目”,被社會各界譽為“2015年感動中國之作”,小丹丹更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小英雄”。這份榮譽讓我更加堅信,拍到好故事、講出好故事、做出直指人心的故事,靠的絕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心與心的交流和信任。我們與被采訪者的關系,更應該建立在將心比心和推心置腹的基礎之上,我們永遠跟病患、跟家屬、跟醫(yī)生在一起,不走捷徑,不圖巧勁兒,用一種原生態(tài)的方式進行記錄,用記錄者生命的投入去交換被記錄者生命的感動。
《生命緣》也將繼續(xù)以更有價值高度的新聞情懷、媒體價值和社會責任感,來傳遞正能量。
作者系《生命緣》節(jié)目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