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陵(清景陵)災難何其多
《康熙帝陵歷史之謎》
作者:徐鑫 著
書號:978-7-205-08433-2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定價:28.00元
2016年3月,被宣傳的沸沸揚揚的漢朝廢帝?;韬顒①R的墓在江西南昌的考古發(fā)掘中被證實,里面存有大量的“寶貝”,包括眾多誘人的馬蹄金。雖然是一代昏庸,但他死后很幸福,根本要素就是他的陵寢沒有經歷慘烈的盜掘。但敢和漢武帝齊名的又一位千古一帝——康熙大帝可就沒那么幸運了。他生前功勛卓著,為祖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死后,他的陵寢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慘絕人寰的遭遇。
康熙帝的景陵多災多難,其災難在清帝陵中可以說是最多的。這些災難既有人禍,也有天災。景陵的附屬陵寢景陵妃園寢和皇貴妃園寢也在其中。
景陵發(fā)生的第一次災難是在道光十二年(1821年)正月,當時的東西朝房先后發(fā)生火警,幸虧撲救及時,未造成重大火災,僅將檐部椽望燒焦。道光帝極為震怒,下令嚴查,但始終未能破案。
景陵發(fā)生的第二次災難是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二十日,一場大火將景陵隆恩殿燒毀,變成一代廢墟。光緒帝派趙爾巽、鐵良為欽差大臣查辦此事,折騰了十幾天,既未查出起火原因,也未捉到縱火兇犯,最后不了了之。
景陵發(fā)生的第三次災難是地宮被盜。繼1928年7月軍閥孫殿英盜掘乾隆裕陵和慈禧陵地宮之后,在1945年12月22日,景陵地宮被盜,毀棺拋尸,一帝、四后、一皇貴妃的隨葬珍寶全部被盜走。其中康熙帝最喜愛的國寶九龍玉杯雖當時被追回,但至今又不知去向。
景陵發(fā)生的第四次災難是圣德神功碑亭被雷火燒毀。1952年7月14日(農歷閏五月二十三日,星期一),因雷電起火,高達28米、重檐歇山頂的圣德神功碑亭在瓢潑大雨中被化為灰燼。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景陵地面建筑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二柱門西柱倒地摔斷,牌樓門西數第三柱倒地被摔成三截。二柱倒地原因至今不詳。隆恩門前的三路三孔拱橋的石欄桿全部被推倒鑿碎。神廚庫僅存搖搖欲倒的省牲亭,神廚、南北神庫都已被毀無存。這四組建筑的殘破程度在清朝皇帝陵中是最嚴重的,沒有第二例。
皇貴妃園寢和妃園寢早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幾十年中,不僅地面毀壞嚴重,兩園寢大殿被毀無存,地宮也多次遭到盜掘。最令人發(fā)指的是景陵妃園寢內地位最尊貴的唯一的貴妃地宮—溫僖貴妃地宮竟于2015年10月31日再一次被盜掘。喪心病狂的盜匪利用現代化作案工具和通訊工具,從地宮內盜出鳳冠、朝靴、衣物等十幾件文物。但天網恢恢,疏而不露,最終盜匪全部落網,他們都受到了法律的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