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官莊鄉(xiāng)朱家峪村,距濟南市區(qū)約45千米,在明水城東南五千米處,從309國道(濟王路)南行2.5千米即到景區(qū)。據(jù)傳,戰(zhàn)國時期便有廬于此,原名城角峪,朱氏于明洪武初年入村,因朱氏與皇帝朱元璋同宗,復更名朱家峪。
朱家峪東南西三面青山環(huán)抱,北面是廣袤的平原,村子像坐在一把巨大的太師椅上。村口在北,一進村便像打開了一部史書。穿過已是斷墻殘垣的圩門、哨門,在泛著幽光的山石古道、石橋的引導下,走過一座座房檐上長滿蓑草的石砌老屋,推開一扇扇斑駁的黑漆大門,都會找到些久遠的故事。房前屋后那沉睡已久的石碾、石磨、石臼、石缸、古井和鑲在墻上的拴馬石,也都會成為那首古老鄉(xiāng)謠的美麗音符。
與江北平原的村莊也有不同,朱家峪房舍布局不是傳統(tǒng)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不橫平豎直,排列有序,而是順山就勢,高低錯落,疏密有致。那一條條山徑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靜謐,撲朔迷離,常常會令初來乍到者找不著北,使這座村子多了幾分神秘。
從進村的第一道門——禮門開始,便是保留至今的明代始建的古道。山石鋪就的古道中央,嵌有兩溜大塊青石,形似鐵路,村民們形象地稱其為“雙軌”古道?!半p軌”不為好看,而有其獨特的用途。早年村里就規(guī)定,走路必須靠右行,兩股道自然也分成了上下行,這與今天的交通規(guī)則不謀而合。古道的盡頭便是連接各家各戶的小徑,為了防滑,斜坡上的道用的是沙石而不是青石。有趣的是,在村的中央,還有兩座清康熙年間修建的青石拱橋,上下皆可行人走車馬,大雨時,橋下亦可行洪。橋身青石壘砌,不用灰漿,雖有三百余年的歷史,依然堅固如初。有專家說這是現(xiàn)代立交橋的雛形??吹贸鲞@小小的山村從始建之初就經(jīng)過高人指點,充分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懷。
如果說山是骨架,那么眾多的泉水和古井便是這村子的血脈了。據(jù)村里人講,全村共有圣水靈泉、長流泉和半井龍泉等大小泉眼、古井20余處,雨水豐沛時泉涌成溪、成河,順勢而下,向北穿過整個村子,也給這個村子帶來了靈性。
有水便有橋。奇怪的是這小小山鄉(xiāng)還曾大興修橋之風,擁有大小橋梁30余座。除了那兩座古立交橋外,村里八大景之一“壇井七橋”便成為石橋最為集中的地方。在村東南山下有一口小肚子大的古井,故名壇井,井畔小河之上東南北三面建有七座小橋,而且拱橋、板橋形態(tài)各異。水盛時橋畔村婦洗衣、孩子嬉鬧,宛若江南。
自古以來,由于重視文化教育,人才輩出。清末至民國年間,本村私塾,星羅棋布,達17余處,如今,在朱家峪還保留著一座完整的私塾,是一個緊湊的四合院,右邊是廚房,左邊是書房,正對著主人的居室的則是一座兩層的藏書樓,它的主人朱逢寅,因為教出了兩個有名的舉人,被皇帝賜予了明經(jīng)進士的榮譽稱號。
朱家峪自明代以來,雖經(jīng)六百余年滄桑,仍較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朱家峪大小古建筑近200處,大小石橋99座,井泉66處,自然景觀100余處。有被譽為“世界立交橋原型”的康熙雙橋、有“古代交通先驅”之稱的雙軌古道,還有文昌閣、關帝廟、朱氏家祠、壇橋七折等,人文、自然景觀數(shù)不勝數(shù),因此,被專家譽為“齊魯?shù)谝还糯濉そ本勐錁吮尽?,是山東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吸引著大批中外游客和學者慕名而來。 (張景橋)